胡杨林社区-静谧港湾-个人文章

[征文佳作点评]自然和谐的世界里,永远不会缺少爱

静谧港湾
2007-09-07 22:13   收藏:0 回复:4 点击:4667

    自然和谐的世界里,永远不会缺少爱
  ——《生命的思考》自命题征文获奖作品《一些怜爱它们会懂》赏读
  
  
   大凡有过农村的生活经历,或者即便没有,也曾经切实体验过农家生活的人们,多半不会忘记,农家的堂屋里、或者屋檐下,总可以见到一两个家燕的安乐窝。大人们总会有机会而且必须地要告诉孩子们,不要去捅燕子窝,不然,会瞎了眼睛的。就这样,祖祖辈辈的,这传统就传下来了,而且,还会继续传下去,直到永远。文化、乃至传统、精神、信仰的传播,大抵如此。
   燕子,我们身边的一群不起眼的小动物,就是这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春天,从温暖的南方翩翩飞来,用它们轻灵的鸣叫向农人报告着春的信息。每到这个时节,我的脑际总会回旋着那首小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作者并没有明言那啼的鸟儿是哪个种类,但在我想象中,那根本就不必辩驳,就是燕子!
   一窝巧燕,与农家和谐相伴。它们的记忆力令人佩服,每年都会准确无误地飞回老家,续窝、产卵、育儿,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活动中,演绎着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他们唧唧喳喳的演义中,我们也在长大、成熟。
  
   散文之美,在于其形散而神不散。即便是洋洋洒洒上万言,只要不离根本,总会自始至终地牵绕着读者的心思,随着作者的思路,在灵感的海洋中畅游,哪怕你不会游泳,也不会溺水。这一点在秦牧的散文《土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思想信马由缰,从他所处的年代一下就回到了春秋战国。即便如此,并没有让读者感觉到重耳出现在文章里显得那样的突兀,相反的,却是那么的自然,似乎他不出台,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思想。
   从一件身边的小事入手,渐渐推演开去,以作者独具匠心的思维方式和与众不同的视角,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是散文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手法,使用者也大有人在。但斧凿之痕触目即是,即此法运用失当之故。本篇的行文,语意连贯,前后通达。读此篇,又让我联想起了欧阳修的那篇《秋声赋》(原文附后),看到了范公《岳阳楼记》的影子。
  
   温馨茶吧的作品《一些怜爱它们会懂》在中心文思上一直是围绕着燕子这个话题,从燕子的生活习性、儿时的玩伴对燕子的态度、长辈对后代的教诲,一桩桩、一件件,如数家珍,正如博达所言“从一双对自然,对万物充满温情和关注的眼睛里,从不枝不蔓,娓娓道来的文字间,让我们读出了生命别样的情怀。”
   文中少有华丽的辞藻,间或引用了几句通俗易懂的古诗词作为点缀,而着意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在平和的叙谈中,慢慢地给了读者一种暗示:燕子、动物、人类、生活、生命。在文章的最后,揭示了主题:“生命里的一些怜爱我慢慢才懂得,这些高贵的燕子,它们一定也会懂。” 这是对题目的最终诠释,也是全篇的精髓与核心。
  
   我在初读本文时,便发了贴,云“文字的恬静与优美,源自作者内心世界的平和以及对身边事物观察之入微,加之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集而成文。 ”至今,初衷未改。
  
   作为一篇散文,一要具有文学性,二要具有思想性,三要具有可读性。有些时候,这几点并不是统一的,或许还会发生矛盾,但只要处理得当,还是可以解决的。
   如果要求再高一些,适当地加入一些必要的文学语言,削减一些冗长的文字,本文自会增色不少。
  
   谨以此复命轻舟斑竹,并贺文谈征文圆满成功!
  
   
  附:欧阳修《秋声赋》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作者签名:
标准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别人说你了什么,那只是代表别人,而不是你自己。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