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断弦与谁听-个人文章

感恩随笔(有感于“湖北襄樊市5名贫困大学生‘不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

断弦与谁听
2007-08-31 18:36   收藏:1 回复:3 点击:5430

    感恩,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感恩,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是一种灵魂上的升华。用感恩的心态来面对每一天,从不抱怨生活,总是保持微笑!
  ——前言!
  
  一: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恩?
  前些日子在QQ消息上得知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了一次助学活动,赞助了22位贫困大学生。但因一年多来,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没有给赞助者任何感谢的表示。赞助者一气之下,宣布取消5名大学生的受助资格。
  在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感恩”这个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词语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扭曲它原本的意思。
  我不知道在那些赞助者的眼里,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恩”?一封信?一个电话?还是一条信息?而又有谁会认真去为那些没写信“感恩”的学生想想,他们到底是为什么没有写信?难道就因为他们没有写封信给那些赞助者就说明他们不懂得感恩了么?难道感恩一定要用言语用字面表达出来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不知道情人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是真爱?不知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不是母爱?不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不是友爱?!
  有时候,“无声”终究比“有声”更有境界!
  记得有一个被取消资助的大学生曾对媒体表示:“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
  听到这样的话,作为赞助方的你们是怎么想的?
  而作为赞助者,我想你们是否是真正意义上为那些受助者不懂得感恩而难过?是否没有残存其它商业思想?你们是否认真考虑过那些受助者的想法?他们为什么不懂得“感恩”?在他们世界里什么是所谓的“感恩”?你们对他们的赞助是否太过片面?
  我想,在说别人不是的同时也应考虑下自己做得够不够?(对于这句话,我也得深深自我检讨……)
  
  二:什么是“赞助”
  赞助?赞?助?是为了怜悯同情而帮助还是为了别人的赞扬回报而帮助?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想援助者更应秉持一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坦然欣然,大可不必为了受助者的态度而锱铢必较。因为说得现实点,做与不做是援助者的事,而谢与不谢是受助者的事。如果因为受助者没有对赞助者表示感恩而赞助者不愿再赞助他们,那只能说明捐助者因为付出却没有得到预期回报而感到不公。也就是说,在援助者看来,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交易性质,因此他们才会拒绝继续进行交易。从援助者将受助者直陈谢意当作感恩与否的标志来看,他们显然更加看重受助者对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对社会以及他人的态度。而从中又不难看出,捐助者还是没有放弃潜意识里的“施舍心态”——既然我有恩于你,你就应该当面向我而不是他人“感恩”,否则,我就拒绝继续施加援助。
  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想这对于一个赞助者来说是可悲的,更是可耻的!
  
  三:“感恩”在于“感”,在于一种心态。感恩不是感动,也不是感谢,更不是报恩,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与感恩无涉。
  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以永远感激的心态去活着的方式。
  但是现今,在这个价值观念混乱的现今,“感恩”二字已像飘零在风中的落叶,风往哪个方向,它就得往哪个方向,完全失去了原本的自我!
  从受助贫困生必须参加义务劳动,到免费教科书区分颜色,再到签订道德协议……随着援助贫困生活动的不断开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创意”,而贫困生在被人为增添了太多“贫困标签”之后,很少能心无旁骛地安然享受这份“爱心礼物”。由此可见,在扶危济贫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放弃“平等交易”,而“施舍心态”在相当范围内也还普遍存在。
  在“感”与“恩”这两个字之间,我们不难看出,“恩”是赞助者物质上的支持,而“感”则是受助者思想上的回应。而对于捐助贫困生这件事,心灵慰籍显然远远比物质援助更加使人感到温暖。但可悲的是在援助过程中,心灵上的抚慰往往又是最容易缺席的一项内容。“平等交易”与“施舍心态”之下,受助者能学会感恩吗?我看值得怀疑。在不少受助者心里早早就存在这样的思想:赞助方无非是把我们作为抄作的对象,在这样的交易过程中,援助者与受助者双方各取所需,有何恩情可感?施舍之后,受助者将不得不以残存的尊严为代价换取援助,除了激起他们对财富的敌对之外,感恩之说又该从何谈起?慈善作为物质与情感表达的契合,绝不可能在交易和施舍的过程中产生。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受助者对援助本身保持冷漠——这无非只是一场交易而已。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富人不愿为别人提供援助——在没有得到“平等交易”的保障之前,没有人愿意随便散发自己手中的筹码。在教育他们拥有“阳光心态”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以一种“阳光心态”来对待他们。在援助贫困生这件事上,援助者要做的只是无私奉献提供帮助,以充满爱心的实际举动来感召贫困生奋发图强感恩回报,而不是在随手丢下一枚硬币之后,立刻转过身来要求贫困生必须为这一枚硬币表达谢意。
  
  四:贫困大学生的心态
  “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焦虑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胡邓分析,他们骨子里往往深嵌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
  “他们的心,脆弱敏感得像玻璃。”周华玲说,“猛地一撞,一地碎片。”
  对于贫困生眼里的“感恩”,作为赞助方有没有想过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可能与别人不一样。难道非得他们为你们跳支《感恩的心》然后由电台来帮你们录录相才说明他们懂得“感恩”?难道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没白让社会对他们的支助就不是“感恩”?作为企业家的赞助方你们又有多少时间能陪这些贫困大学生聊聊他们心里上的想法?那些贫困大学生打电话给你们你们又接了多少?接了又讲了几句?
  贫困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乡下走入城市的高校,他们在短时间内要承受太多的变化。现代化的环境与用品,与乡村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容易让贫困大学生无所适从。
  
  五:大学生也要学会感恩
  上面说的是赞助方方面的,而对于我们这些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来说,也要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人生最珍贵的所有。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一个洒脱的人、幽默的人。
  还有,要说明一点的是,做为大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你们的“恩”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别人有“恩”于你,从人性角度来说,你也应该学会“感”,发自心灵的“感”,这样,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才会完美!
  
  
  六:总结
  贫困学生也是人,也有尊严,从赞助者的角度来看,不要把所谓的“感恩”强行压在大学生身上。而作为大学生来说,也要记住,学会感恩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品行,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也请学会感恩!这样,你才能更深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而站在社会的角度上看,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牢牢立足于经济的发展,立足于金钱和功利,恰恰忽视了道德良知的启发,造成了我们社会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盛行。对于“赞助”与“感恩”之间,我们不能用同一砝码来衡量,这两者不能把它死死连在一起谈,毕竟这个两种不同的角度两种不同的心态。
  最后又想起一点,断弦天生刻薄。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这个事件又忽然想起朋友谈到的一点,这些贫困生的选择是由襄樊市总工会操作的,那工会虽说是民间机构,但全世界都知道,这也是不折不扣的官僚机构。而什么事情一旦和官府连到一起,其公信度都要大大的打个折扣。这些所谓的贫困生真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吗?断弦也开始怀疑。
  最后要说明的是,断弦还只是个孩子,很多东西不懂也不想去懂,所以以上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还请各位见谅!

作者签名:
微笑的容颜下掩埋了多少感伤,是对是错,总该有个了断。黑色不是寂寞,是我等你等得心痛!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