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文学青年-个人文章

《高鹗》读后

文学青年
2007-07-24 20:14   收藏:0 回复:4 点击:4424

   
  在省流动图书馆借了一本《高鹗》回来,看了两天,很有兴趣地看完了。
  这是一部通俗小说,讲述的是高鹗历尽艰难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对红学诸多争论不清的问题,在书中都以故事的形式作了合情合理的交代,使对《红楼梦》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的我得益良多。
  譬如,曹雪芹有没有写完《红楼梦》呢?以前没有人说得清楚,争论不休。现在这一篇小说肯定地告诉你,曹雪芹是写完一百二十回了的,只是手稿和抄送稿都被烧了:一份是曹雪芹在世时送去平郡王府请求资助出版,被新承袭的平郡王庆恒烧掉了;一份是收藏在他的好友敦诚那里的,但在曹雪芹死后、敦诚收藏了十几年后忽然害怕这部书稿惹来大祸,也一把火烧掉了。
  又譬如,以前听人说高鹗是因为仕途不得志,续写《红楼梦》只不过是聊以发泄心中的积郁而已,但他思想境界、文学水平与原作者相差甚远,只是与曹雪芹的“萧条之感,偶或相通”而已,所以续书多有背离曹雪芹原意的地方。但现在这一篇小说肯定地告诉你,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其中有许多苦衷。
  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有才华,有胆识,有见解,以及对曹雪芹的《石头记》有着透彻的理解,并且人格完美,意志执著的三十三岁的年轻人!他续写《红楼梦》并不是聊以发泄心中的积郁,他是因为极度崇拜曹雪芹。小说记述他六年前无意中读到手抄本《石头记》,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这部书真是古往今来不曾有过的佳作”!他反复诵读,读出作者的主旨是指出“天”有林林总总的漏洞,需要“补”,不然的话,就会发生象荣、宁二府盛衰相继的故事,大喜大悲,最终是一场梦!他佩服曹雪芹对国家兴亡忧心忡忡的拳拳赤子之心,佩服曹雪芹敢于批判现实敢于揭示疮疤鞭笞邪恶的正气。他费尽周折去拜访过曹雪芹故居,看到一处枯草纵横即将坍塌的空房,无限感慨,写下了“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多情再问藏修地,蛛网空屋晚照凉。”这样一首肃然怀念的诗。他一直以没能读完全本《石头记》深感遗憾,他一直四处去寻访,寻访八十回以后的抄本。“正尾”没有见到,“狗尾”却有不少。他极度反感,认为那些狗尾续貂是沽名钓誉,是对残本《石头记》最无情的伤害。他是不忍心看见曹雪芹的这一部千古奇书被糟蹋,才决定仿效曹雪芹耿耿于怀的“补天”之心,才决定勉为其难地尽一介匹夫之勇去续写《红楼梦》的。
  
  对于他的续著,历来备受诸多指责,指责他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小说很巧妙地用故事情节回答了这些指责——
  在写完续作、订正抄本、并印刷成书后,高鹗去曹雪芹的坟墓拜祭,他磕了三个响头,一边慢慢焚烧着全本《红楼梦》,一边声音低沉,断断续续地述说起来:
  “曹公,晚辈高鹗……不自量力,斗胆续写了您的《石头记》。不知是否狗尾续貂,玷污了您的旷世之作?现今,来到您的墓前,高鹗诚惶诚恐。
  “续书之中,在下自知……主要有三处明显有违您的宏旨。
  “一处是没有按您的设计写‘黛死钗嫁’,而是反过来了,变成‘钗嫁黛死’,而且是在同时。这只是为了催人泪下,加重悲剧氛围,却不如您设计的那样浑然一体。
  “再一处是关于宝玉的归宿,虽然按照小姨(注:指脂砚斋)的批注使他成了僧人,可同当年您设计的不一样,我让他参加了会试并且中举,之后才出家的。
  “后一处是关于贾府的结局。贾家并没有彻底败落,后来又有兰桂齐芳、绵延世泽的文字,乃是遵从和坤和大人的授意。我之所以这样写来,完全是为了这部书能够得以问世,不再坠入文字狱中。
  “还有其它人物,也有改动……”
  高鹗说完,郑重地叩拜一番。然后,再由他的红颜知己、脂砚斋的外甥女畹君诉说一翻:
  “……他自从看到了《石头记》前八十回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默记在心……而对有人歪曲姨父原著所续写的后三四十回痛心疾首,生怕被他们的乱续把全书给毁了,也怕那有限的前八十回抄本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损坏消失,于是不顾家人、朋友的极力反对,冒着文字狱的险恶压力,终于把书续出来了,实属不易。
  “……我想,续得大气而见才华……你们定会含笑九泉的!”
  
  对于续书到底写得好也不好,小说也用情节作了回答。
  上面畹君说“续得大气而见才华”,单凭她这样说未必令人信服。而曹雪芹的好友,收藏了曹雪芹的全本手稿、后来又将手稿烧毁了的那个敦诚,他的评价应该是够份量了吧。
  小说是在描写坚决支持高鹗写续书的永忠为帮助程伟元筹款印制全套书,抱病四处去募集银子的过程中“顺带”写出敦诚来的——
  敦诚得报永忠前来,不好不见,强挺着来到书房。
  永忠看到敦诚,不禁大惊——才半多年没见,敦诚原来的满头黑发已经全都白了……背也驼了……比上次所见至少衰老了二十年……
  ……永忠还是开了口:“敬斋,我……要告诉你一桩喜事:高鹗高兰墅已经把《红楼梦》续了二十多回,我都看了,写得很不错呀!”
  很不错?那要看和谁比。与芹圃兄比,必有天壤之别。敦诚在心里说,脸上露出冷笑。
  永忠咳了几声,接着说:“可要把它印制出来,得不少银子。你是曹公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出点儿,略表心意呀?”
  敦诚明白了,心抖了一下。自从……他烧毁了曹雪芹的一百二十回《石头记》,便一直处在痛悔之中。……他当时想,日后朝廷不再禁书了,自己筹钱将这一百二十回出版。但一直也没机会,反倒日夜为这部书稿而提心吊胆。上次永忠来,问起书稿的事,更是把他吓的半死,惊恐之中烧了……从此患病,一直到现在也没好。
  永忠见他低头沉思,说:“你是不是信不过高鹗,以为他续不好这部书?”
  敦诚说:“不止他,天下任何人也续不好《石头记》。”
  永忠从怀中掏出一册手稿,笑着说:“……这是……九十七至一百回,你看看如何……”
  敦诚瞥了一眼……并没有接……
  ……只过了一天,敦诚没有派家人来还那册手稿,而是亲自带着病前来了。
  “前日怠慢了兄长,还望见谅。”敦诚进了书房一边向永忠施礼一边气喘吁吁说。
  ……“我没想到,高兰墅会写得这么好!”
  ……永忠兴奋起来:“你真这么觉得?”
  敦诚用力点点头:“是的。不然,我能来吗?”
  “你见过曹公的原稿,和兰墅续得一样吗?”
  “从这一册看,还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芹圃写的,是在贾家抄家之后,宝玉、凤姐被抓入狱神庙关押,黛玉思念宝玉过度,整日流泪,茶饭不思,夜里不寐,一病不起而死,而后才有宝玉娶宝钗。这样平铺直叙,并没大的波澜,读来远没有兰墅续的‘钗嫁黛死’婉转,催人泪下,也别有深意。”
  永忠大喜:“难得你能这么看啊!……”
  
  确实,“难得你能这么看啊!”这是对高鹗的续著最恰当的评价。
  我向来认为,高鹗所写的续著,基本上是按着原著的路子走下去的,而且,文学的水平也并不差,尤其“黛玉之死”那几章,淋漓尽致地写出贾毋、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一起精心策划的“掉包”计,将贾府一家从上至下一干人无人性的阴险嘴面暴露无遗,令读者气愤难平、对宝黛爱情的悲剧刻骨铭心、无限同情。
  我曾经在翻看过不知多少次的书页上写下:“前后几回,写得极妙!曹雪芹能得高鹗如此续作,可以慰矣。”的感慨。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高鹗那么多指责!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竟说高鹗的续作“当然是个四不象”,“只是尸居余气罢了”!
  现在,终于从这本小说中知道了:原来曹雪芹的挚友敦诚也认为高鹗所写的“钗嫁黛死”续得好,甚至认为原稿在这一章节上“平铺直叙,并没大的波澜,读来远没有兰墅续的‘钗嫁黛死’婉转,催人泪下,也别有深意。”
  这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这才是对高鹗、也是对文学最无私的评价!
  高鹗不是大文学家,但他又决不是文笔花哨的骚人墨客,他深谙真情是文学的真谛,他深谙人的真情悲哀到了极限时是“大哀无声,大悲不哭”,他将真情倾注心血去写,将宝黛爱情的悲情推到了揪人心弦的高峰。
  你看他写宝玉、黛玉两个人的傻笑,将两个真爱着的人遭到挫折处在极限时的傻笑,写得叫人看了觉得心被锯着一样难受——
  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紫鹃……惊疑不定,只得赶过来轻轻的问道:“姑娘……是要往哪里去?”黛玉也只模糊听见,随口应道:“我问问宝玉去!”……
  ……黛玉却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瞅着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
  ……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那黛玉也就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
  ——读着这样的描写真是令人哑口无言,心如刀割!如果高鹗是一个平庸的写手,将他两个描写成抱头痛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死去活来,那么,对读者的感染,会有撼动人心的那种效果吗?
  
  当然,只要对八十回前与八十回后认真地比较一下,不可否认,曹雪芹与高鹗是有很大差别的。曹雪芹学识渊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刻画人物笔笔老到,他对于天文、地理、典章、礼仪,各方风俗,无所不晓;从王侯将相到百姓人家,由衣食住行至医卜药理,样样精通;他有着博大的胸怀,能容纳百川千山,能把森罗万象的世间生活搂在怀里、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整理、然后有条不紊地缓缓展开,将读者带入变化多姿的境地,令人叹为观止。所有这些,高鹗都只能望其项背,是无法比拟的。另外,两人的性格应该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前八十回曹雪芹写了大量极有文采的诗词,情节写得较为隐晦含蓄,内涵丰富;高鹗后四十回则基本没什么诗词,内容也显得简单直白得多。
  但是,虽然如此,后四十回也并非是“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费精神的事情”,高鹗毕竟还是大体上用曹雪芹的笔法,大体上继续了原作的脉络,大体上完成了“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好一似食尽鸟投林”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全本;而且,正如这本小说所叙述的,高鹗是冒着文字狱的风险,“冲破了所有险阻,凭着非凡的才智与执着”,才“最终使《红楼梦》问世”的;所以,即使在艺术上后四十回没有做到与前八十回浑然天成、没有按曹雪芹的原意写出四大家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种彻底落败,即使将来有人写出了更高质量的续著,高鹗也是功不可没的。
  高鹗将永远与《红楼梦》同在,与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同在!
  
  (2007-7-21)
  

作者签名:
人老了 但还有一个文学的梦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