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颜心一质-个人文章

我离“学者型”教师有多远

颜心一质
2007-07-12 20:01   收藏:0 回复:4 点击:3663

   
  
   有人说“语文教师人人能当”,确实,乍一看,我们语文教师上课,相当多的情况是对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自小学至高中,翻来覆去的是在字、词、句等方面做文章,教法畸形了,语文的情感教学不见了,那么教学效果还能好吗?这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其实,语文教师难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喜爱语文,擅长写作,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如是写道:“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教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教师要‘学者化’。”这也正如庄子所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见知识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几部著作,其中《霜冷长河》中两篇文章《老师》、《长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这两篇文章中的教师无一不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余秋雨先生于1957年进入初中学习,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极不安定,但教他的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在我的记忆中一个个风度非凡,课讲得好极了”。
  
   他的高中老师中有一位历史老师,原是旧社会的著名法官,《六法全书》的编者之一,因有政治问题到了中学教历史。
  
   更让人钦慕的是他的一位大学老师,作家只用寥寥数语,一个超然、淡泊的长者形象就跃然纸上:“张可老师是个传奇性的人物。出身富贵之家,容貌美丽,娴熟英语,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而居然早在三十年代十几岁时就参加了***,从事地下工作,等到一九四九年***夺取政权,她却功成身退,离开组织成了一名普通教师”。
  
   具有如此深厚的知识底蕴、非凡的人格魅力的老师怎能不引起学生们飞蝶恋花般的崇拜呢?同时这些老师们还具有对工作不一般的敬业精神,对学生不一般的爱心。
  
   “就在劳动的夹缝中,仅仅三年(初中三年),我们的作文写作能力 已达到流畅无碍、几乎不犯语法错误的地步。”低头沉思,我也从事了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在从初一到初三带完了一届毕业班之后,承学校信任,又接手了一个初三班的语文教学,我的学生中有多少作文能力能“达到流畅无碍、几乎不犯语法错误”的水平呢?这还真没统计过。虽然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几位同学在市、县作文竞赛中获过奖,有个别同学发表过文章,也有一些进初中时的后进生作文能力显著提高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直到初中毕业时还害怕作文,还有几个同学写作文时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连,也常犯语法错误。写到这儿,我心头不仅一惊,与那位老师相比,我的差距该是多大呀!
  
   我们再来看看余秋雨先生的历史老师吧!“至今记得那天拦住他请教哲学问题时他那多重的惊讶,大大的眼睛看了我好半天,便一把将我拉到了树丛边,快速地向我推荐了一本外国哲学书,而且告诉我在哪个图书馆可以借到。今天我重提这件往事,他竟然全部记得,而且说,他每次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时总想转告我,那本哲学书有几处错误。”这是一位遭受打击、身处逆境的老师呀!直到学生成年成名之后还对自己的职责念念不忘,何等的敬业呀!
  
   “穆尼老师(高中语文老师)临终前几次留话,要把他的藏书全部移赠给我。”“他藏书,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只是为了备课,备好一节节的中学语文课。”这藏书究竟有多少,余秋雨先生说那是一个近似图书馆的庞大收藏,而藏书的目 的仅仅是为了备好一节节中学语文课,临终前,这位老师竟将全部藏书毫无保留地移赠给自己的学生,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难怪余秋雨先生感慨:“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第一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第二产生于老师与学生之间。”
  
   掩卷再思,我与这种“学者型”老师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啊?问题一出,立即汗颜,尤其近几年,面对中考的压力,急功近种的思想已悄悄腐蚀着我的头脑,今天这两篇文章似警钟在我心中敲响:要成为一名“学者型”老师我还有太多不足,“见贤思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恩师刘湘平老师写给我的毕业赠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因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觉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千万万人。”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