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周郎顾-个人文章

蓉城淘书记

周郎顾
2007-07-09 11:23   收藏:1 回复:5 点击:3737

    蓉城淘书记
  据说先前,成都的旧书店是很多的,象西玉龙街、青石桥以及九眼桥等地,书肆林立,气象颇盛。待我来蓉时,那些繁盛的景象早已是明日黄花,就象全国许多大城市一样,全民皆商,全城皆商,哪还有书店,特别旧书店落脚的地方。我先后住在青石桥和西玉龙街,这片当年贫寒读书人淘书的乐土,如今看不到一点旧时书香的痕迹,青石桥修了一个庞大的海鲜市场,腥臭味在这个城市的心脏地带弥漫,每次经过,都要掩鼻疾走。西玉龙街倒是还有一家小书店,卖的是时尚杂志和漫画,严格来说,跟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但成都毕竟是西南的文化中心,几千年的人文传统,相对于沿海来说,还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象文轩书城,天府书城,西南购书中心等,店大书多,很有规模。就是一些小街窄巷,只要用心去找,也能看到一些小书店,新旧陈杂,也有部分盗版,但砂里淘金,偶有所获,亦是一乐事。
  去年冬天,每天下班后,我总是随意在这些小街巷闲逛,在这些书摊上消磨那些清寂的时光。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就是这样得来的,售价十元。虽然不屑于胡兰成的作人,特别是这本书,写与张爱玲以及其它几个女子的情事,不无得意炫耀之态。对一个男人来说,为生命中曾经真心爱过的女子,应该恪守四个字:守口如瓶。这才是尊重对方和自己,尊重当年的那一段感情。所以许多人不喜欢胡兰成(当然,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胡兰成作过文化汉奸),但他的文笔确实漂亮,是才子文章。
  止庵在序文里说:“总的来说,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本书,就象不喜欢他这个人一样,却不能不承认,书中颇多精彩片断,涉及张爱玲如此,写到他人亦然。”
  “我读《今生今世》,觉得天花乱坠,却也戛然独造;轻浮如云,而又深切入骨。“
  相信读过此书的人,应发会心一笑。
  在高笋塘地路边有一个三元小书店。上下班经过时,总爱下车翻翻,好书不多,但在那里花三元钱淘到了《三袁随笔》、《稼轩文集》,全套的《当代文学史》,还有一些当代作家的经典。那些已写入文学史的作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虽然有接触,但毕竟了解的还是不够全面。比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在中学的课本里选了一篇《分马》,那样活泼简洁的文字,那样熟悉又陌生的乡土气息,我就很感兴趣。但当时,在一个偏僻的山区,根本找不到原著。在这里,以三元的价格淘到了它,还有《红旗谱》、《山乡巨变》、《艳阳天》等。
  可惜那店老板懒于经营,所有的书全胡乱地堆在一起,有时候翻得一身臭汗、两手漆黑,却一无所获。曾和他说过,能不能把书摆整齐了,这样看的时候也方便一些,但终究是没有改变。
  对于我来说,成都最有品味的书店应该是弘文书局了。店堂虽然不大,但书多,全是文史之类,颇合我的胃口。我一直喜欢读黄裳和陈平原、止庵的书。在这里,我淘到了黄裳的多种文集,象《来燕榭读书记》,《还珠记幸》等。而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当年游侠人》,止庵的《相忘书》和《老子演义》等也是从此处淘来。程千帆的《量守庐学记(黄侃)》以及很少见的《马氏文通》亦然。
  黄侃是我的乡贤前辈,他的故居及身后的墓地,就在我家的河对岸。小时候听老辈人讲先生少时轶事,就颇为神往。后来看到一些时人和当代学人对他的评论,如张太炎为他写的墓志,如陈平原对他的生平解读,以及晚年拜刘师培为师,等等,个性突兀,尽彰楚人性情风味。就连太炎先生,也不时将得意门生与晋人相比拟,甚至认定其人该入《世说新语》。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弘文书局的存在,是成都这个城市文化品味的标志,为这个千年古城坚守着一份亘古流传的书香,培养了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
  距弘文书局十几步,紧挨着一家同云书店,专卖特价书,好书不多,但也时有发现。我在这里陆续淘到一些当代作家的集子,满意的有《大历十才子诗》和《资治通鉴》。厚厚四大本,只卖八十元。本来还想有一套《郑振铎全集》,计有二三十本,本本大部头,太多了。客居于些,行囊尽是书籍,考虑到搬家时的困难,只好放弃了。其实,对郑振铎的藏书目和书话文章,我是很感兴趣的。今年春夏之交,同云书店退出成都市场,再想以那么优惠的价格淘到郑的全集,已是很难了。书和人之间的相遇,冥冥中竟有一种缘分在,一失不可复得。
  再就是东城根上街的那个袖珍书店了。店名忘了,只记得是流沙河题的匾。店小,书倒本本是精品。06年冬天,我在那里淘了不少好书,象张大春的《小说稗类》、梁任公的《近三百年来中国学术史》、夏传才的《十三经讲义》,以及朱自清、俞平伯等人的散文集子。当时有一本邓散木的讲书法篆刻的书,文字全是老人手写体,很是不错,犹豫了一下,再去时,书已杳然。
  今年春天,那店终于也关门了,只留着流沙河题写的匾额,在一大片商业广告牌的拥挤下,孤寂清冷。到夏天,那匾也不见了,那店最终泯然矣。
  当年北京王府井书店拆迁时,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文化和商业之间如何做选择,是有一些争论的。可能那个时候单纯的读书人还是比较多的。在90年代,王府井书店可以说是北京书业的老大,在某种程度上,是京城的一种文化标志。但商业的力量无坚不摧。我曾在那里买过书,也看到它后来变成王府井步行街上的一个充满商业和时尚气息的大卖场。王府井书店如此,其余可想而知。
  九眼桥书市的红火是在九十年代,余来此也晚,等我找到那里时,当日风光早已风流云散,无复当年的兴旺。顺着阜南河,在古玩市场的最边上,大概有十几个书摊,基本没有什么看得上眼的书。我去了两次,两次都空手而归。还不如五块石的旧货市场,至少在那里,我淘到了《金陵野史》和《西湖佳话》,还有04和05年的全套《读书》杂志。
  一晃在成都呆了一年,来时行囊萧然,去时亦复如此,所添不过百余册大大小小的书籍。俗语云:孔夫子搬家-----尽是书。我辈俗人,生平无所好,亦无大志,只愿在这些陈旧的书页里,消遣一生漫漫时光,足矣。
  
  
原创[文.浮生杂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