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永远的康桥-个人文章

浅评赵丽华的口语现象

永远的康桥
2007-06-17 18:41   收藏:0 回复:9 点击:4535

    《一条巨大的鱼》
  
  一整个上午,我都在鼓捣一条鱼
  刮鳞,掏腮,刨腹,切块
  滚面糊,过油,红烧
  近三十斤的鱼啊,满满一大锅
  都炖不下
  我给芊芊和兵兵发短信:
   “中午过来吃鱼,一条巨大的鱼”
  鱼上餐桌的时候,我认真跟他们说:
  这条鱼来自幽深、清澈的水库
  而非浅显、肮脏的鱼塘
  
  
  作为一个读者,我读赵丽华的文字甚少,相对说来,也偶尔看到她有优秀的诗歌呈现,但是,我想,作为一个诗人,本身对于诗歌语言的尝试形式无可厚非,但读者的批评应当使诗人有所思,并努力使之朝更完美的境界去探索,而不是,坚执在自己自以为是的定势怪圈中,事实上,这是作者作为一个诗人本身,对文化,对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诗的不尊重。因为,这种方向已明显脱离诗歌本质。很明显,诗人的原意是想随手将生活入诗,这也正是所有的诗人一直愿意努力的方向,渴望抵达的高度。可惜,就我所看到的赵丽华,还没生长出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供她驱使。
  诗歌一直与生活紧密相关, 但赵诗将生活原汁原味不加提炼地以诗歌的样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能不使人悲哀,更是诗歌的悲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将生活直接等于了诗歌,那么生活等于诗歌吗?我想这一点,很多诗人都曾专门深思过,研究过, 在这样的文字里,你看不到一点诗歌的影子。看不到想象,文字的张力,看不到意境,看不到使命或者感觉,这种伪诗作能作为一个诗人的选择方向,这本身就是对作者自身的质疑,这样只会扼杀诗歌,使诗歌沦丧为口水,器官,生殖,恶臭,垃圾,交配。而始作俑者正是这些所谓的口语化诗歌的创始人和跟随者......真如于坚之流所说的:诗到语言止。我想,在这儿我该补充一句,诗到语言死。呵呵,当然,这只是个戏谑之言。语言之于诗歌,真如建筑用的材料。但真的不加选择的将语言等同于诗歌,这些令人恶心的东西就象覆盖花朵上的大便,所以难怪有人会惊呼:屎,这真是对诗歌的侮辱。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赵丽华本身也写过一些优秀的诗作,但是如果将这种文字游戏不负责任地克隆并且乐此不彼,并且还听不得读者的批评,那么这个诗人一定是死了。虽然作为肉体,他还活着。他对文字已经失去掌控力,无法静心地朝着诗歌更高的境界去完善自己。而只是一味地与批评者打口水仗。并且心存不屑,或者敌视,语言恶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她这么写道<<让世界充满蠢货》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歌说三道四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人品头论足
  这两句话看上去多么义愤填膺。一个对读者不敬的人,自己本身的品性也值得怀疑。我无意于对赵诗人进行口诛笔伐,作为一个诗爱者,在我的眼中,诗人一直是诗歌的代言人,是值得读者去尊敬并仰视的一个群体。但当诗人以诗人的身份去肆意,任性地践踏诗歌,这同样是令更多的读者所不屑。不平则鸣,人家发几句议论又何足为奇?
  我想,敬爱的赵诗人,一定听说过杜甫吧,杜甫尚能请民间的老妇人去听他的诗,给他的诗提意见。你又如何的不能够,难不成你的才情早已凌驾于杜甫之上。倘真这样,这该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幸事。激愤的赵诗人,你难道不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写作方向吗?当然包括做人。

作者签名:
人很难知道他的一生什么是最有意义的,就象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