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逍遥丹水-个人文章

家有考生

逍遥丹水
2007-06-13 19:36   收藏:0 回复:1 点击:4874

      家 有 考 生
  
  
  
   儿子今年参加高考,紧张的气氛春节期间就已经弥漫开来。
  
   往年,儿子的寒假都要放到正月十五,今年只放到初六。腊月二十九儿子回来,赶紧理发洗澡洗衣服,夜里还要搬着书本看。大年初一给老家的爷爷奶奶打电话拜年,爷爷奶奶离得远给不了压岁钱,给了一个沉甸甸的嘱咐:“好好念书,今年考上大学。”到了姥爷家,见了姥爷舅舅舅妈姨姨姨夫表姐表妹一大家子人,你一句他一句说得还是努力加油考大学的事。儿子说,我的耳朵都听出茧来了。结果,儿子假期没过完提前一天回学校去了,说是复习功课,其实我知道他是心里烦,不愿意再听到人们谈论高考的事。
  
   儿子在外地一所重点高中上学,虽然成绩在班里排中上游,但应该说儿子还算是努力的。尤其是进入高三之后,过去两个星期回一趟家,现在两个月都难得回来一趟。“进入倒记时了,”儿子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有你们受累了!”他妈妈只好过半个月拎着好吃的坐长途汽车去看他一次。
  
   考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步,尽管成才的路千条万条,但似乎只有这一条快捷而光明。据报道,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0万,本专科录取人数475万,从理论上说,大多数考生都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大学有本科有专科,有一类有二类,有官办的有民办的,还有热冷门专业之分,如果不是能力所限,又有哪个考生不愿意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和专业呢?而作为家长期望值往往过高,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一个,应该而且必须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
  
   我和妻子都是普通人,都属于世俗的家长之列,儿子的身上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期望和梦想。我和妻子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都是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经过多年的奋斗和打拼,最后才有了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职业和收入。儿子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比我们好,成才的起点也应该比我们高,他最好能考一个好大学,再读一个好专业,毕业就找到一个好工作,省却我们经历的那些艰难与麻烦。我们的愿望多么美好,但最终要落实到儿子的身上,又是何其渺茫与艰难!我做过多年文字工作,为检验自己的语文水平,我曾将前两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找出来试着作过,我觉得很难,我想如果我是考生恐怕都很难及格,可想而知儿子要通过高考这一关压力有多大!
  
   儿子今年十八岁了,应该是成人的年龄,但在我们眼里也依然是个孩子。尽管他一再表示能够管理好自己,但我们还是放心不下,怕他上网,怕他睡懒觉,怕他早恋,怕他和同学打架,又怕他压力太大负担过重,怕他失眠,怕他营养不良,怕他患上高考综合症。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和他保持频繁的电话联系,规定他每天夜里十点半下晚自习后,必须把手机打开至十一点,我们会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随时和不确定地同他联系。同时,我们还和他们班主任老师也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以便了解和掌握他生活和学习的全面情况。
  
   高考在即,犹如大战来临,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代儿参战,只有尽最大可能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各类高考资料只要碰到就买,有关填报志愿的书籍我们反复研究,幸好没有考大学的偏方儿,否则我们也会满世界寻找的。我们多么希望儿子抓紧高考前这一段珍贵的时间,全身心地复习功课,并且在高考时能发挥得好一些,考一个重点院校呵!最近我们又一次去看望儿子,我本想再对他强调和叮嘱一番,当我打开他的手机,我看到他每天开机时特意设置的这样一句话:“高考前不要把自己当人看。”我的心理酸酸的,再没有对他多说什么。
  
   家有考生,无疑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我想,只要我们把我们的心操到操足,儿子尽了他所有的能力,至于新的一年开学之际,他能上到一个什么样的大学,都是无所谓的了!
  
   (注:这是一篇旧作,写于2005年儿子高考前,现在又逢全国高考前夕,似乎还有一些意义,故贴出。)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