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公主-个人文章

关于《红与黑》 ——两种爱情的对比

三公主
2007-06-01 18:25   收藏:0 回复:2 点击:3956

    在这部书中,故事主人公于连一生二十二年的时间里经受过两次刻骨铭心的情感波折。第一次是他在市长家做教师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这可以说是他的初恋,甜蜜而持久;第二次是他远走巴黎做候爵秘书时和候爵的千金德.拉莫尔小姐之间爱情波折。
   有人说无论多么高尚的爱情,都绝对是两个人的世界,决不容许第三者以任何形式的掺合。那就是说只要出现第三者,那必定是这两个人的“爱”有问题了。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是快乐而幸福的,但是在飞黄腾达的世俗利益面前,德.莱纳纳夫人显然是他的拌脚石。他们的爱出自内心的那种自然纯真,不包含金钱和功利的成份;而候爵的女儿对于连的爱来说就有一定的虚伪成份了。他追求她费尽了心机,像驯养野马一样,到最后虽说得手制服了她,但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一颗本来充满激情澎拜的心此时却冷得如铁似冰。
   于连对这两个女人的爱虽然含金量不同,但对她们是绝对付出真情的。而这两个女人虽然同样爱着于连,但她们对爱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却各不相同。德.莱纳夫人是一位温柔善良慈爱的好母亲。她心地单纯天真,不善于算计,富有同情心,至使于连那孩子般的心理对她充满无限依恋,和爱情的狂热——这也许正是一位三十岁成熟女人的风采魅力所招致的必然结果!候爵的女儿德.拉莫尔小姐则恰恰相反——她专横骄傲、那种任性的小姐脾气配上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使主人公必须时刻把自己武装成她心目中的那个浪漫英雄的偶像,才可博得这位千金一笑——爱是爱了,却累得够呛!
   这两个女人对于连也都是真心的疼护,但于连在“死刑”前冷静的思考之后,感到德.莱纳夫人才是真爱,才是爱情的永怛;而对候爵的女儿他此时只有怜悯,或者加一点“真情”那也只能是“怜惜”了。说到底,他认为候爵的女儿所付出的爱情,只是一位不成熟的小女孩,对崇拜者狂热的献身,谁又能保证激情过后她不后悔呢?但讽刺的是,如果于连不想死,那他就要抛弃德.莱纳夫人,千方百计地讨候爵女儿的欢心——这是一位不甘平庸的所谓有志青年的必然心思。
   这虽是十九世纪的爱情故事,但只要人类中间还有阶级的不平等现像,那“爱情”这东西换了件衣服就没有“淘汰”之说。在中国当代的一些小说里,描述的那些青年在我看来总有《红与黑》中主人公的影子。譬如《人生》中的高加林,我们且把他看作是“于连”,而刘巧珍的性情恰和此书中的“德.莱纳夫人”有些相像,是为了爱而甘愿自我牺牲的角色;黄亚平扮演“谁”那自不用说了。最近有一本小说《城市的灯》里面也有这样类似的三角恋爱关系,说的总是男主人公在飞黄腾达的“野心”面前抛弃“心灵的爱情”,去追求代表“权势的爱情”——换种说法就是:尘世男女不甘被别人“压迫”,为争取那一点点能“压迫人”的权力,在狗急跳墙万般无奈之下,以婚姻为跳板爬到所谓的“上流社会”,再去“压迫”别人。
   在塑造现在版“于连”这样的人物手法里,据我看到那些有限的小说作者,佩服的还只有路遥。因为多数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以婚姻为跳板的“于连”,最终写得高高在上,达到了目的,“有了钱便有了一切”的心思。而人家路遥偏偏在《平凡世界》里劝住了“孙少平”往上爬的心,很平静地带着别人遗下的孤儿寡母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其实才是真正的人生。都想去做那个飞黄腾达的“于连”,“总统”只有一位,“候爵的女儿”也有一位,而千千万万个“于连”在发迹中,下层老百姓又怎能养起这么些人呢?!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