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公主-个人文章

关于《红与黑》——由于连发迹所想到的

三公主
2007-05-30 19:41   收藏:0 回复:1 点击:3347

    “如果我想发迹,就得干出许许多多不公正的事来,而且还得会用动人的漂亮话遮掩起来。”这是于连开始发迹时所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木匠的儿子于连还没完全泯灭正直和良心。但是他若要正直和良心,就难以发迹,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如果我不想发迹,就可以不做不公正的事,也不必学会用动人的漂亮话来遮掩自己。”
   此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乡下木匠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也是最不喜欢的一位。就是这全家人眼中最窝囊、最讨厌的小儿子,以权谋私给老爹弄个“乞丐收容所所长”的肥差!一个民主而博爱的社会居然出现“乞丐收容所所长”这样的官员?我们的主人公恐怕是不会思考这个问题的,他想的只是在维护自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怎样和那些所谓的“上流人物”平起平坐吧!
   于连的发迹之路是从17岁到德.莱纳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开始的,在这里因他与市长夫人的恋情暴露,而被从小教他神学的谢朗教父保送到神学院去读神学。在那些寂寞无聊的日子里,彼拉教父是他最爱的人,因为他们的友谊,教父把他推荐给德.拉莫尔侯爵。得到侯爵的宠信,于连才算在上流社会落住了脚。然而讽刺的是,他必需承认是某某公爵的私生子才能和贵族中的人交往。
   譬如在第二卷第七章,侯爵给于连一套“蓝礼服”,只要晚上穿上它,于连立马由“打杂的”变为高贵的公爵。如耍猴般的至使我们的主人公白天穿着“黑衣”做仆人,晚上换上蓝礼服则摇身变成和主人平起平坐的贵族。如果主人公不垂涎主人的地位权势,为什么看不出这分明就是人身侮辱呢?
   于连显然是作者塑造的有多重性格的复杂人物,不是坏人是正人君子,却分明又是无赖和流氓。与上层人物接触的他,自卑的心理膨胀成高傲的自尊,怕人家瞧不起,处处耍心计,玩谋略,是个很阴险的家伙。但正是这种阴险,使他与贵族们周旋游刃有余。也许此书一开始就设定好了,什么时候不阴险,便是主人公上“断头台”的时候。当然,主人公也有人性,那就是真心爱他的人也同样能领受他真情的回报。这所谓的“真情”回报,其实也是一种伤害,诸如爱情,他除了搅乱德.莱纳夫人平静详和的家庭又能给予她什么?爱他的人倒不如从小待他如畜生老木匠呢——至少因为小儿子的势力而领受了“乞丐收容所所长”的职位呀?
   “乞丐收容所所长”这明显是作者给人们的一个讽刺:你们看到了么?一个流氓出身的“乞丐收容所所长”被贵族阶层的侯爵一时高兴给个“省长”的职称;一位目不识丁的乡下木匠因为儿子做了候爵的秘书便轻而易举地接替了“乞丐收容所所长”——绝对诱惑人的“广而告之”!于是举一反三:无数个“流泯”做了某某省长;无数个“木匠”接替了某某所长;无数个“于连”在寻找或者正在发迹中……
   我似乎听到作者在大笑:这就是社会!这就是官场!这就是财势权力垄断下,所培育成的贵族上流阶层!是这一切的黑暗造就了社会腐败的原因!
   当然书中的环境处在法国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和我们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但是那只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可是姓“资”又姓“社”的——在国门大开的当今,它化了装,美了容,堂而皇之地乘飞机、坐轮船,国内国外,天上地下可以是不分时空的乱钻的呀!
   我们这个村子有位(据说在中央某部门工作)大官回乡省亲,看到自己家乡穷的连条公路都没修(他坐的小车子陷在泥里出不来)就拨了一笔公款让地方政府给修村子路。可是邻近的村子不同意,说要修都修,为什么单哪个村子出大官就偏心哪个村子呢?于是两个村子就打起来,结果村民伤亡的费用各自担付,而那路至今也没修。地方管事的对上交差,说那笔修路的钱用于村民伤亡费已经除去差不多了,又说我们这地方普遍的穷,一瓢水难解渴的。那官员怕事情惹大,就不想再追问这事了。至于那笔修路款谁也不知哪里去了?不过自从那大官回乡以后,我们这里的干部们都开始发福了,个个肚子挺的就像省里最近那位因“巨额财产不明罪”而判“死缓”的王昭耀。王官员受刑时泪流满面,说起没发迹前他家的穷困……可是这“讲述”又有什么用呢?想必也没人有那闲心为他写部现代版的《于连传》吧?再说他有于连那份热血青年的正直和良心么?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