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含笑赏清荷-个人文章

听来的故事

含笑赏清荷
2007-04-02 00:07   收藏:0 回复:4 点击:3367

    有件听来的事情,我一想起来憋闷得很,就像有一块骨头梗在喉咙那儿,总觉得不吐不快。
  
  好像是去年八月,仲秋节之前的一天,老公的二姨来看婆婆。老姊妹俩好久没见,一见面就有很多话要说。吃过饭后仍然继续,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她们谈到了很多人,比如带着人家女人私奔的三哥、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大哥、怕老婆的二哥、苦尽甘来的香姐姐。这些都是二姨的孩子。到后来又说到一个极有个性的女人,二姨的邻居。就是这个女人,令我大为佩服。
  
  刚过五十的年纪,儿女双全,且都已结婚成家,丈夫虽有些迂腐却还算体贴。这女人辛苦了一辈子,除了丈夫孩子家务,就从没为别的事情分过心,到哪儿都得说她是个贤妻良母。可是,在一个夏日的早晨,她打扫完院子,做好早饭,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对丈夫说道:“如今我为你生了儿也养了女,算是对得起你了。以后我要去庙里陪师傅去,你们别来找我,除非我找你们。”她丈夫傻愣愣地还没反应过来,她已经施施然走出家门,直接去了村东头的尼庵。一时之间,所有的人都说她疯了。婆婆听到这里也说她是有病,儿女都大了正该享福的时候,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当什么姑子。我笑着插嘴道:“若说有病,那就应该是更年期综合症了。”二姨问什么是更年期综合症,我哪里解释得出?只好含糊着说是每个女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幸好她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于研究更年期综合症,话题又回到那女人身上。
  
  那女人的丈夫和孩子不能接受她这么做,多次去庙里找她,请她回家,她的儿子甚至跪下来求她。因为他觉得母亲这样可能是因为觉得他不够孝顺,就算她不这么认为,他也怕村里人会这么想。可她笑着对他们说道:“不关你们的事,是我自己想来庙里住。师傅年纪大了,我愿意照顾她。你们回去好好过你们的,别想那么多。”如此几次,家人看她确实心意坚决,也只好随她去了。
  
  那庙里原先有四个尼姑,都是解放前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养不起送到庙里的,算到现在最小的一个都已经八十多岁。解放后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先后死了三个,最后还健在的这一个,也正是那年龄最小的尼姑,她正巴不得有人来作个伴,因此对那女人欢迎备至。很快便剃度了,正式收为徒弟。谁都没想到,这女人竟是个有福之人。剃度之后没多久,市里要将寺庙正规化,便由政府出面募捐集资,在村西建了一座新庙,既宽敞又气派。在建新庙的同时,将她们师徒一起接到市里进行佛法培训,回来便都是在册的尼姑,就像学历一样,是国家承认的了。因为老尼姑身体状况很不好,这个女人便成了上级指定的主持。老尼姑倒也不生气。因为她本来就不是主持,只因为原来庙里的老尼姑都死光了才轮到了她。而且她徒弟自愿来庙里照顾她陪伴她,她对此十分地感激。本来村东老庙的香火就可算兴盛的,因为十里八庄的善男信女都来这拜佛烧香。现在建了新庙,除了以前的信徒,还有很多当地政界商界的名流甚至市里也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而每逢初一十五,是专门烧香请愿的日子,来的人就更多,连老庙也有人去。老尼姑惦念着老庙没人主持,便和徒弟分开来,她去村东老庙,徒弟在村西新庙。
  
  故事讲到这里。我觉得十分圆满,好人有好报,各得其所嘛!可我没有说出来,因为婆婆仍然议论说这女人真是疯了,不通人情。二姨笑着附和道:“谁说不是呢!”而旁边的我,脑子里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又上来了。这个女人比我妈妈小不了几岁,竟然有这等勇气和魄力做出如此的取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家庭,纷乱热闹的万丈红尘,她淡淡地几句话就把这些打发了,竟一点儿不留恋地去庙里清修。一般的农妇谁能做得到?我也不禁暗暗地问自己:你能做得到吗?马上就有了答案:当然不能。其实不止我这庸俗妇人,试问世间大大小小的男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这一步?所以,一直很佩服这故事里的女主角,故事听过很久,仍然把她当作一个偶像般地看待,甚至动了要为她写一篇小说的念头,名字都已经取好,叫《心若莲花开》。因为问过二姨了,她的名字中就有一个莲字。而莲花,正是佛家象征物之一,这不能不令人慨叹!我甚至于开始怀疑,莫非冥冥中真有佛存在?
  
  可是几个月过后,也就是到了快过春节的时候,我又听到了有关那个女人的事情。写到这儿,我生平第一次对“断章取义”这个词有了些好感,真希望在岁月这本书上我只读到那些前面所讲的关于那女人的事情,就让我“断章取义”一次。那个叫莲的女人!偶像啊!要知道我上学时连最喜欢的张爱玲都没联想到“偶像”这两个字。可又一想,这就是人,真实的人!不管怎么样,能够知道人性中一些真实即使是不怎么美好的东西,对于总喜欢探究人性的我来说,还是应该感到庆幸。可是,像是被谁骗到了一样,毕竟心里已经有了一种很不舒服很难受说不出来的别扭感觉,叹一下!接着往下讲。
  
  我毕竟是松散惯了的,除了工作家务,再加上许多身不由己的事情占着时间,那篇《心若莲花开》只开了一个头就搁下了,并且一搁几个月。腊月二十六下午,我和老公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到婆婆那里过年,到家就听婆婆说二姨刚走,上午来的,送来替婆婆做的一件棉袄,还有一些自家制的过年用的点心。第二日帮着婆婆蒸过年馍馍,因为不太会做,只好打打下手。婆婆边揉面边说:“你们妯娌俩都不会做这些,看等我老了做不动了的时候,你们过年吃什么。”“让我大嫂做!”我笑道。她也笑道:“依我看她还不如你呢。”突然话题一转,“你还记不记得你二姨八月节来时提到过一个女人?”我早就习惯了婆婆的说话方式和行事作风,这种突然间跑题的现象于她是很平常的。当然在她面前我也早练就了一个处变不惊,迅速反应的本事,当下搜索记忆,道:“就是那个出家做尼姑的女人?当然记得她,还记得特别清楚呢!觉得她不是一般的人,很令人佩服的。”婆婆把嘴一撇:“佩服她?昨天你没在,如果你听了你二姨昨天的话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怎么回事?”我诧异道。婆婆却自顾自地道:“我原就说,哪有人这样的!不通人情嘛!像神经病一样!现在这样才算合情合理。虽然有些被人轻视,但她为了儿女们,倒也是一番苦心。”“到底怎么回事啊?您快讲讲么。”我催道。婆婆这才讲给我听。
  
  其实事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简单得我当时听了就一种感觉――哭笑不得。什么疯了!她帐算得精明着呢!什么愿意照顾老师傅!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什么清修!什么勇气和魄力!原来只印证了一个最古老最真实的道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不过她没死,只为财出家做了尼姑。这更令人反感,好端端的佛门净地,成了她的摇钱树。前面就说过,那庙里原先香火就比较旺,原来那女人出家是看上了庙里能得到许多的布施与供品。原先都是由老尼姑分散给邻居们,这女人家也得到过一些,所以才引得她动了心思。也是,按一般常理推测,她一个普通的农妇,知识既不可能高深,又没经历过什么大的波折,怎么可能没来由得挥慧剑斩尘缘?有多少名人高士成天寻仙啊求道啊,最后都还不是做不到这一点!
  我叹了口气,问到:“怎么会突然知道得这么清楚?她自己的想法和庙里的事情别人是怎么知道的?难道她明目张胆地往家送钱送物?”“那倒不是,从来没人看到她往家送过什么,估计她总是趁夜里没人的时候往家送或者家人去庙里拿。是前几天老尼姑被她给气死了,死之前师徒俩狠狠地吵了一架,俩人吵架的内容被人偶尔听到,才知道她原来是这么一个人。”我大吃一惊:“把老尼姑气死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只是贪点小便宜还没什么,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她怎么会竟然把师傅给气死了?这可是关乎到了人命。说是去照顾师傅的,却把师傅给气死,难道她还去虐待一个八旬老人不成?原来那女人到了庙里之后,照顾师傅倒也尽心尽力,所以东西拿回家老尼姑倒也不说什么,反正她们俩人也吃不了用不了那么多。原先老尼姑就经常会分散给邻居们一些的,给谁不是给?后来新庙建成,捐供的人越来越多,供品香火钱也越给越多。而此时的主持是那个女人,对师傅就不如以前上心,老尼姑想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就忍着。可是她把钱和东西统统都搬到自己家里去,老尼姑有点儿看不下去了,就说了一句:也分些给村里邻居们,大家乡里乡亲的。徒弟听了这话生气,就说她每天好吃好喝的供养着老尼姑,老尼姑还说这种话,真是吃里扒外!一句话把老尼姑气得浑身直哆嗦,哆嗦了半天才说出话来,说那些东西都是善男信女们捐的供,谁养谁啊!徒弟红了脸,说不管谁养她,反正是她养着老尼姑,不愿意被她养就不要在新庙里,回老庙好了。一来二去,老尼姑说不过她,一着急晕倒在地。她本来身体就不好,年龄又这么大,当天晚上就咽了气。没承想师徒俩吵架的这些话被村里几个翻墙偷着去庙里玩的孩子听到,那孩子中已经有两个十五六岁,回家一五一十地都跟父母说了。第二天听到这信儿的村支书带着两三个人来到庙里一看,老尼姑已经在床上死得硬挺挺的。而另一个房间里那个女人竟然还一点儿不知道。这就是我听来的故事。
  
  这就是人!这个叫莲的女人,本就是一个自私贪婪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手段机心又不知比她高明了多少倍!也许只有有这样的人存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就像婆婆说的“哪有人这样的!不通人情嘛!像神经病一样!现在这样才算合情合理。”也是啊,如果生活中满眼都是看破红尘离家出世的僧尼,那这世界也就显得荒谬不堪了,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那女人为了一些私利而做的那些事虽然会招来世人的不屑与唾骂,可是从人性来讲,她很真实。她的确是一个真实的个体,自私贪婪得令人叹气,可是剖析每一个真实个体的内心,谁敢说自己完全摒弃了自私与贪婪?她是没有原来我想象的那么伟大,可是观遍我周围这熙熙攘攘的人们,包括我,谁又比她伟大了多少?所以,说是不吐不快,其实就是现在写完,我仍然是很不开心。想到这种可悲可笑而又很无奈的事情,我没办法开心。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