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漫步长天-个人文章

关注身边的贫困人口之三

漫步长天
2007-03-22 17:19   收藏:0 回复:1 点击:3771

    政府对山区贫困人口的救助,其实从没中断过,最初是零星救济,重点是特困户,五保户还有孤寡老人。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救济面逐渐扩大,变成整村整组救助。救济方式很单纯,政府统一发给贫困人口棉衣棉裤,还有部分棉鞋和帽子,主要是解决群众的越冬问题。缺少口粮的人家,按人均补给一定数量的救济粮。这种政策实行了几年,刚开始效果很好,到后来,问题就出现了。一到冬天,全村男女老少全是清一色的军用棉衣棉裤,像是到了军营,其他季节仍然是老样子。粮食只是补助性质的,中间增加了运输费,装卸费,管理费等种种支出,有限的资金变成群众手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
   九十年代开始,取消了许多中间环节,改为现金方式救助,按村、组、户的贫困程度制定标准,把现金发放到群众手中,让其自行购买缺少的衣物和粮食。这种形式大多数村民比较欢迎,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关键是有些村民花钱不是地方,拿着救济金请客吃饭,甚至赌博找女人。没过两年,这种方式也被迫取消。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扶贫扶志”的口号,政府集中大量的资金,帮助群众修水窖,建养殖暖棚,搞劳务输出,扶贫开始走上正道。几年间,有不少村民通过政府扶持,养羊、集雨节灌,外出打工,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带动了一大批人开展多种经营。
   但从总体上来看,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论怎么折腾,都逃不出环境的制约。一些经济状况开始好转的村民,不愿待在贫山沟里,举家搬迁到内蒙古、新疆或者就近的川滩地区,留下的大多数人,生活仍然贫困,没有出头之日,没有发展前途,没有生活保障,成了排除在改革开放之外的一道难题。都说现在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房产,买小车,坐飞机,出国旅游,甚至炒股,已是国人的正常消费。但山区的这些贫困人口,关心的是怎样活下去,怎样让下一辈不再挨饿受冻,娃们能上学念书娶上媳妇。
   这种现状引发了二十一世纪初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大讨论,究竟采取哪种方式才能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才能让国家的扶贫资金真正发挥效益,最终走出扶贫,返贫,再扶贫,再返贫的怪圈。
   讨论是没有止境的,但扶贫的行动不能停,关系到山区群众的生存问题,停下来简直就是杀人。从新世纪开始,扶贫的管理已经从农口部门一家,向发改委、国土,财政以及企业转移,扶贫方式也从当初的一刀切变成先搞试点,再大面积推广,最关键的一点,国家明确要求扶贫资金不再投向原来的山区,而是把群众整体搬迁到适合人类生存,社会基础完善,有水,有地,有电,能上学,能就医,能外出打工,交通、通讯、信息都比较便利的川滩地区。
   这一举措,引发了山区的一场社会变革,千百年来,移民迁徙,有政府组织的,比如充军发配等,都带有惩罚性,自动搬迁的,大都是生活所困,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家园。如今的举村搬迁,却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亲民计划。尽管难度很大,但不这样花大气力,投入大的财力物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的贫困问题。
   这项工程牵涉面大,带来的矛盾也比较多。

作者签名:
文章是林子的,眼睛是你的,快乐是我的

原创[别推荐]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