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闲云孤鹤-个人文章】
“花儿”的故乡
□ 闲云孤鹤
2007-03-07 14:11
收藏:0
回复:12
点击:1037
广袤的西北大地,地域宽广,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特别是这里的游牧民族,宽广的土地加之放达不羁的豪爽性格,使得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恋情也无拘无束。这里远离孔孟礼教,加之生存环境恶劣,所以诞生的“花儿”都像这儿的人一样,粗旷豪放,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委婉低吟,而是直述其情,天真烂漫。你听呢:
(撒拉令)
哎哎嗨哎耶,花花呀喜雀者连声者叫啊,
哎吆连声者叫呀啊,
我心急者呀眼皮儿跳了。
我把你昨晚夕梦见呀了嗷,
梦见呀了呀啊,
今格子呀我你哈见了。
哎哎嗨嗷嚎,我你哈见了时没给头耶,
没给头呀啊,你的尕手里呀捏给一个大豆。
哎吆话是个原话者大实了话呀,
你的尕手里呀,悄悄地呀捏给一个大呀豆耶。
“花儿”最著名的流传地还得属甘肃与青海,这里的“花儿”主要分为两大类: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前者主要在甘肃的洮河、岷县一带流传,后者主要在甘肃的河州(临夏)、青海的湟水一带传唱。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育了这里的人民那别一样的性格。自然也就会产生出了吐露人间真情的“花儿”朵朵。从地理上看,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么几条河流,南来的洮河、北达的湟水、自西边天上而来的黄河。人沿着河走,水依着河流,动听的“花儿”漫漫游。
“花儿”的唱腔又有若干的歌令,比如:河州大令、二令、三令以及白牡丹令、尕姑舅令、撒拉令、尕马儿令、下四川令、三起三落令、大眼睛令、水红花令、上山令、沙燕绕令、保安令、直令,还有散唱和路边对唱,等等。河湟“花儿”还分出了南乡、北乡的流派。
贫穷与落后,逼迫着穷苦的人儿“下四川”、“走西口”,西北贫困,观念上也比较落后。除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工的。相爱多年的青年男女这时候也不得不愣生生的分离。临行前,尕妹妹把尕哥哥送出了老远。
麦子黄了赶紧割
不割时麦颗儿淌哩
啥时候回来你快说
若不来,有人就把我抢哩
......
一句句唱来,听得人心酸。外出打工的穷阿哥还心存幻想:
黄河里漂下一呀只船
我和尕妹子下呀四川……
但敢于和穷阿哥私奔的妹子能有几人?所以歌的最后是深沉的感叹和呼唤“尕妹呀……”。
“花儿不是我欢乐着唱,忧愁着就解了个心慌”,如果你细细地听他们的歌,就会感到在热闹之极的同时,反见凄凉。这些歌都透着对人生的苦难和企盼,是一种对饥渴和性爱的呐喊。西北的人们之所以喜欢花儿,是因为生活中缺少花儿,或者说,人生的三朵花儿开得十分艰涩。苦难的人们不愿意更多地宣泄贫穷和冤屈,所以男欢女爱这人世间唯一的欢乐,铸成了花儿的主基调,在花儿中男人们都自称“少年”、“尕哥哥”,哪怕他已经是龙钟老人,这从脍炙人口的《花儿与少年》中可见一斑。再听一首:
哪个是我的肉儿(沙燕绕令)
上地里种的是麦穗
下地里种的是豆儿
拔草的尕妹子一溜儿
那个是我的肉儿
白布的凉圈往前戴
别害怕晴天的雨来
大红的主袄撩起来
尕妹妹怀儿里躲来
花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在黄土地上传下来,假如我有机会,就一定会到那里的山野间去听听原汁原味的花儿,因为那种悠远绵长的韵味和浓郁的民间文化精神是难以用笔墨表达的。美丽的“花儿”我爱你!你那可爱的家乡,真叫我心驰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