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ljx6039-个人文章】
那知草木无情物 牵动长江万里愁
□ ljx6039
2007-01-19 19:52
收藏:0
回复:1
点击:4539
偶翻《世说新语》中的《豪爽》篇,看到里边记载了一位叫做王处仲的对曹操诗歌的热烈赞赏者。他叫好的方式很独特,不是拍案,而是打壶:“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睡壶,壶边尽缺。”这位王处仲先生对曹操的诗作确实是爱之入骨了。
宋代欧阳修在《书梅圣前稿后》中说自己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
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有过类似的例子;俄罗斯画家列宾有一次观赏一幅叫《邦贝城的末日》的画,为那幅画的“辉煌的技巧”感动得哭泣起来。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可以使欣赏者如醉如痴,达到“忘我”的境地,甚至于做出在常人看来怪诞的举动。
我国有话俗语:“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单就字面意思理解,这种说法未免失之偏颇,但从艺术以特有的魁力诱使欣赏者入彀来看,它又不失为一句生动形象的概括。在美国某城市上演《哈姆雷特》时曾发生过这样趣味:剧中有一个哈姆雷特与奥菲丽亚的哥哥比剑的情节,二人的剑被人暗中用毒药浸过,这是一个想杀害哈姆雷特的阴谋。有一次演到这个情节时,观众席上有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紧张地站起来大声提醒哈姆雷特:“当心啊,孩子!那剑是上过毒的!”这位老太大是“傻子”吗?要说是,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傻子”,她完全入戏了,已经全然忘却了艺术与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然而,也有艺术作品的魅力招来令人扼腕的社会事件的例子,这是普通欣赏者难以想象的,也是作者始未料及的。北宋词人柳永曾写过《望海潮》一词,在此词中他将西湖景色描绘得美不胜收。有佳句“重湖叠猷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北方一直虎视耽耽的金主完颜亮听了由此词谱成的歌,就大举南侵。南宋著名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此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是便发生了旷日持久的宋金之战。谢处厚有诗叹之曰:“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古人说,好的山水画令人生“思望、思游、思行、思居”之意,柳永的这首词实在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因而,对于久有吞并南宋之心的完颜亮来说,《望海潮》促成了他的投鞭渡江大举南下,是完全可能的。由此,艺术作品的“魔力”就可见一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