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蓝牵梦绕-个人文章】
我与秦腔
□ 蓝牵梦绕
2007-01-04 18:24
收藏:0
回复:3
点击:5340
秦腔是流传于西北秦、甘、豫、宁、疆五省区的一种地方剧种,它的广泛传唱得益于地方人文以及和它高亢浑圆的独特曲调。而今秦腔同其它地方剧种一样,在港奥台等外来流行歌曲的强大冲击下,也面临着日益衰败的严重局面。
我年幼时住在陕西农村,没有电视、收录机,乡村唯一的娱乐节目就是唱秦腔大戏。演员当然是庄稼地里的戏迷,农闲时自娱自乐罢了,三五个爱好秦腔的农友加上一把二胡就可以自得其乐的开锣了。后来也不知道响应上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什么号召,便由乡政府牵头组织“××乡文艺宣传队”,大张旗鼓的搭建临时戏台,大唱忠孝仁义的政治剧目,有什么《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叫做“现代秦腔样板戏”,古典戏也仅限于忠孝仁义之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历史剧目才纷纷登场,各村寨才纷纷筹建搭建自己的戏楼,组织自己的村民选拔能唱戏者排演,也有请剧团来唱的,描眉上脸,着妆规范,所请剧团名气大小,戏楼的规模大小自然也显示着该村寨的经济繁荣状况。就这样相互攀比着,你追我赶的推动着秦腔走向高峰。
小时侯去看戏并不能听懂其内容和剧中精辟。骑在父亲肩膀上新奇的看台下的人山人海拥挤成堆,听着台上咿咿呀呀,时而高亢飚悍,时而婉转缠绵,时而哭声动地,时而又气冲天,锣鼓声中演绎着古今绵长,滋养着那一方水土和人文......这些都不是我届时所关心的,顾盼戏楼两侧角落里的食杂摊是我目光所属,那里有我日思夜想的诸多美食,油炸麻花、油炸糖糕、冰糖葫芦,还有耠络、凉皮,因为只有在这个时侯父亲才不会顾惜身上的钱包,想安安顿顿地把戏看下去,自然要以美食‘贿赂’之。(注解:那时侯食杂店叫供销社,要去几里地外,再说父亲为了一家人的温饱操劳,辛苦一年到头,只能勉强维持家用,我们自然也很难与美食有缘了。)吃饱了就在父亲的肩头上搂着他的脑袋闻着他的发味和着美食的残香睡大觉。隐约间听到锣鼓声息人声穿动,知是散戏了。父亲常常会在这个时候问我看的啥名堂?我只是笑不做声......
后来,我参加工作到了外地,异地的人文着实让我新奇过一阵,可处处显露出的地域差异,让我又难以释然。尽管已经‘安营扎寨’,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的所属。忽然有一天,整理探家归来的行囊,发现了几张光盘,是秦腔。随便一放便传出了那熟悉而久违的腔调旋律,心里一下就找回到切点,才知道秦腔原来是我的最爱,那里才是我的家,我的根在那里,我的魂魄也在那里。是这浓厚淳朴的秦腔安抚了我思乡的心,是秦腔---我的母语,扣响了我那根尘封的弦......从此以后我便一遍遍的听秦腔唱带,高兴的时候听,烦闷的时候听,思家的时候听,白天听,晚上听,总之一有时间我就会让它伴随在我的身边,响彻在我的耳畔,流进我的血管里,渗透在我全身每一根神经里。有了秦腔我心里才塌实,有了秦腔我才有了斗志 。我也知道这是饮鸠止渴,但是可以让我思乡的心得到稍稍地安慰 。
网上我搜索“秦之声”,搜出了“中国秦腔网”,搜出了秦腔对西北人的重大影响,搜出了超级戏迷,搜出了秦腔很多新秀,我的心释然了,有这么多投身秦腔事业的人,秦腔将会走向再次辉煌,秦腔也将源源流长。我与秦腔之缘也将伴随久长,直至生命走向灭亡。
作者签名: 蓝牵梦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