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少校-个人文章

朝鲜战争---反“绞杀战”[转载]

少校
2007-01-01 10:10   收藏:0 回复:0 点击:4552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著名的反“绞杀战”。
  
   1951的1月的北朝鲜。皑皑白雪覆盖着硝烟还未散尽的战场,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度。
  
   在这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已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进行了三次大的较量,将不可一世的美韩军队从鸭绿江边驱至三七线地区,并打到了汉城。
  
   但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却陷入深深的焦躁和忧虑之中。他清醒的看到:目前三十万中朝军队处境异常险恶。三次战役打下来,部队伤亡巨大,但是最让人担心的是后勤供应远远跟不上战线的推进。鸭绿江边的物资堆集如山,但是志愿军前线的物资供应只达到所需量的四分之一,弹药只能做重点供应。志愿军所需物资只能靠汽车和原始的人力、骡马运输,作为后勤运输关键环节的铁路运输却十分困难。
  
   1951年6月,朝鲜战场进入了阵地战时期。美国空军清楚地知道大量的中国志愿军部队和作战物资正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运入朝鲜战场。他们认为展示其空军巨大作战威力的时候到了,他们企图将朝鲜半岛变成昔日的亚平宁半岛,通过“绞杀战”切断中朝军队的后勤补给,削弱中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配合地面攻势击溃中朝军队,以有利的战场态势结束朝鲜战争。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朝鲜开城的来凤庄举行。
  
   7月26日,由于美方的无理要求,谈判双方关于军事分界线问题陷入僵局。
  
   就在谈判开始的时候,一场4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了朝鲜北部满目疮痍的大地。泛滥的洪水肆虐地冲毁了大量的桥梁和道路,志愿军后勤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地区也成了一片汪洋。洪水也使已是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李奇微抓住了战机。
  
   8月18日,"联合国军"集合三个师的兵力,在地面上发起了夏季攻势,并集中了80%的空中力量,对中朝军队的后方运输线上的公路、铁路桥梁进行了不分昼夜的轰炸。李奇微计划以三个月时间全部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切断中朝双方的后方运输补给线,迫使朝中双方在谈判桌上让步。李奇微把这种战略空中封锁称为"绞杀战"。
  
  
   "绞杀战"是美军仿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意大利境内,以德军使用的铁路线为主要攻击目标而发动的一次空中战役而炮制的。朝鲜半岛的地形、交通线的构成以及美军空中封锁的计划,都同在意大利进行过的"绞杀战"极为相似。所以,美军把他们的这次行动也得意地称为"绞杀战",妄想把朝鲜半岛变为昔日的亚平宁半岛。
  
   美军"绞杀战"的具体做法是,在横贯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划定一个阻滞地带,以绝大部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进行长时间毁灭性的轰炸,切断志愿军后方交通线,破坏志愿军前后方联系,窒息其作战力量。所以"绞杀战"又称为"阻隔战"、"窒息战"。
  
   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几十万出国大军的作战和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要由国内供应。正因为如此,侵朝美军依赖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战略要地、军事设施及交通运输线进行轰炸破坏,以阻止志愿军后勤供应,就成为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反“绞杀战”的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由地面防空火力、空军歼击航空兵组成的防空抗击力量与由抢修、保障、运输兵力组成的抢修运输力量组成。
  
   地面防空火力即高射炮、高射机枪及部分步兵轻武器,相对于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来说,他们是防空抗击力量的主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51年7月下旬,河水暴涨,山洪暴发。一场4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席卷朝鲜北部满目疮痍的大地。
  
   由于物资的巨大损失和交通运输线运输效率的极大下降,志愿军前线部队粮弹补给发生了极大困难,一些部队已发生了粮荒。美军正是利用这一点,同时配合其1951年夏季攻势,于1951年8月18日开始了“绞杀战”。美军战史评价说,当“绞杀战”开始时,“老天也帮了轰炸机指挥部的忙。”
  
   其实在1951年7月,美军就对即将开始的“绞杀战”进行了试验和准备,主要是轰炸铁路路基。美军的企图是全面攻击志愿军交通运输线,彻底切断铁路、公路运输,“窒息”志愿军前线部队。
  
   从8月中旬以后,美军全面展开了“绞杀战”,重点攻击志愿军铁路运输系统。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每天为每个战斗轰炸机大队规定一段15-30英里长的铁路,由他们去轰炸。战斗轰炸机大队以32架至64架的大编队出动,一般每天出动两次进行轰炸。B-29轰炸机和海军舰载航空兵也对各自目标进行了攻击。
  
   到八月底,1200多公里的铁路线,能通车的线路仅有290公里,整个铁路交通处于前后不通中间通的状态。
  
  
   通过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后勤系统的研究,美军情报官员们认为在朝鲜北方没有可以支持战争的重工业,所有的作战装备和作战物资都是从中国东北运来的。他们估计,在前线的中朝军队60个师每天需2400吨补给品才能维持有限的战斗,这些补给品如用汽车运输的话,需用6000辆卡车运送,而用火车只需120节车皮即可,况且卡车和油料均需从苏联购买,而火车燃料——煤则可在朝鲜就地解决。同时,铁路线无法隐蔽,火车也不可能脱离铁轨像汽车那样在别的道路上行驶。因此,铁路成为“绞杀战”的主战场。
  
   面对美军的"绞杀战",彭德怀司令员号召志愿军铁道部队、工程部队、运输部队诸兵种联合作战,后方所有部队充分发挥其空前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与敌人针锋相对地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反"绞杀战"战役。
  
   志愿军高炮部队充分利用现有兵力兵器,积极打击敌机。8月间,共击落美军第5航空队战斗机26架、击伤24架,打击了敌机的嚣张气焰。志愿军后勤部队也普遍组织对空射击组,利用轻武器打击低空敌机,有效干扰了敌机轰炸行动,降低了其投弹命中率。
  
   这一时期,在志愿军投入反“绞杀战”的防空兵力较少的情况下,抢修运输力量担负了大部分的反“绞杀战”任务。由于铁路桥梁大部被炸、被冲毁,火车运输只能到达清川江北岸,志愿军组织工兵部队在江桥被毁处进行漕渡运输,抢运物资。并且,将不通的桥和能通的线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桥北岸卸下来的物资倒运过江,再在桥南装火车前运,使整个运输不停顿。这就是军史上有名的“抢三江”。
  
   这一阶段,志愿军8200余人分布在21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担任防空哨任务,监视敌机,发现敌机立即报警。防空哨的出色工作使志愿军运输汽车损失率大大下降,提高了运输效率。
  
   整个8月份,志愿军共抢运到前线作战物资1134节车皮,约合3.4万吨,初步缓解了前线粮弹缺乏的情况,从而粉碎了美军以全面瘫痪交通运输线为目的的“绞杀战”第一阶段。
  
   随着美军改变战术,集中兵力攻击新安州、价川、西浦铁路“三角地区”,“绞杀战”第二阶段开始了。志愿军随即也投入了反“绞杀战”的第二阶段。
  
  
   美军经过“绞杀战”第一阶段的全面轰炸后,逐渐发现,虽然能对铁路全线都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在对方积极抢修和抢运面前,根本无法阻止对方将大批物资运往前方。9月份,美军开始考虑集中大兵力对某一段铁路进行攻击。美军经过研究发现,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新安州、价川、西浦铁路“三角地区”是整个朝鲜北方铁路的枢纽,志愿军后勤部门的运输车辆昼夜不停地从这里通过,大批军用物资给养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这一地区畅通,则南北、东西铁路皆可畅通;这一地区铁路中断,则南北、东西铁路皆中断。美军随即将攻击重点转向“三角地区”。“三角地区”的争夺将决定到整个反“绞杀战”的胜败。
  
   美军经过“绞杀战”第一阶段的全面轰炸后,发现效果不大。美军经过研究发现,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新安州、价川、西浦铁路“三角地区”是整个朝鲜北方铁路的枢纽,于是,便将攻击重点转向“三角地区”。“三角地区”的争夺将决定到整个反“绞杀战”的胜败。
  
   1951年9月份,美国空军把轰炸重点转移到这里。平均每天出动飞机5批100余架次,集中进行轰炸,并逐步压缩轰炸范围。到11月,将轰炸范围收缩在一公里地段和连结点上,企图在一两点上造成深度破坏,使志愿军和人民军无法修复,从而达到切断运输供应的目的。 反"绞杀战"进入到最残酷的阶段。
  
   从9月到12月的4个月中,美国飞机在这一地区投弹3.8万余枚,平均每两米就中弹一枚,铁轨被炸得向上卷起呈月牙状。虽经大力抢修,但4个月内80%的时间不能通车。铁路由过去的时断时通,变为久断少通。铁路运输成了当时后勤供应的焦点。
  
   按照美军远东空军威兰的"要摧毁敌军所有公路交通和每条线路上的每一辆卡车"的指示,美国空军在频繁轰炸志愿军的铁路交通枢纽的同时,对公路线及运输车辆也加紧袭扰。白天以战斗轰炸机扫射车辆和囤积物资,在重要路线上投掷定时炸弹和一触即发的蝴蝶弹,阻止车辆通行;夜间在公路上空投照明弹,用轻型轰炸机分区搜巡目标,跟踪追击,以期达到切断公路运输供应的目的。
  
   无庸讳言,这一切对志愿军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困难。面对美军的这种集中破坏,反“绞杀战”第一阶段那种以少量防空兵力抗击,积极抢运输的方法行不通了,只有集中防空兵力,积极打击敌机,另外加强抢修,才能保证运输畅通。
  
   9月10日,随着洪水逐渐退落,志愿军开始全力投入反“绞杀战”斗争。由于美国空军兵力集中,轰炸密度极大,“三角地区”的形势仍十分严峻,铁路仍处于中断状态。为了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志愿军高炮部队主要兵力全部抽调用于掩护铁路运输。
  
   11月底,负责掩护修建机场的高炮师一并调出,投入铁路沿线进行防空作战。至此,志愿军用于铁路沿线防空作战的高炮部队约占志愿军全部高炮力量的70%。
  
   12月中旬,成立了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铁路沿线高炮部队作战。为了贯彻“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方针,打破美军对“三角地区”的封锁,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将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部署于“三角地区”。志愿军高炮部队调整部署后,集中兵力对付美军的集中轰炸,以集中对集中,有效打击了美机的嚣张气焰,11月和12月击落敌机62架,击伤323架,有力掩护了“三角地区”的铁道抢修工作。
  
  
   反“绞杀战”在地面和空中同时打响。1951年9月,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开始在苏联空军带领下,以师为单位轮番投入反“绞杀战”斗争。
  
   9月25日,志愿军空4师首次与美军112架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编成的庞大机群作战,并首创了志愿军用米格-15击落F-86的记录。继9月25日空战后,志愿军空军又连续两天同美军大机群激战,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场比一场战果显著。美军第 5航空队哀叹:"这3天战斗是历史上最长最大的喷气机战役,显示了中国空军的飞机与飞行技术的明显改进。"至此,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沉重打击了进入清川以北的美军飞机,一度掌握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这就是“米格走廊”的来历。
  
   到了10月中旬,美军被迫作出决定:"战斗轰炸机以后不在米格走廊内进行封锁交通活动,只对清川江与平壤之间地区内的铁路交通线实施攻击……" 到12月底,志愿军空军共出动5个师,飞机3526架次,击落敌机70架次,击伤25架。
  
   在美军将攻击重点转向“三角地区”后,志愿军铁道抢修力量也将工作重点转向“三角地区”,从以前的“抢桥”变为“抢咽喉地区”。经过铁道兵奋力抢修,“三角地区”于10月7日恢复通车,有力保证了志愿军在前线粉碎对手的秋季攻势。11月,美国空军再次加大轰炸力度,“三角地区”铁路线再次中断。为了加强抢修力量,抢修部队分为两班,即白天、夜晚两班,24小时工作,白班负责备料,夜班进行抢修。至12月底,在志愿军高炮部队的有力掩护下,“三角地区”全部通车。不仅前线的粮荒得到了解决,志愿军指战员也全部穿上了新冬装。
  
   1951年12月23日,美军第五航空队情报部门承认,“共军的修路人员和修桥人员,已经粉碎了我们对平壤铁路线的封锁……并赢得了使用所有铁路主要干线的权利”。这等于宣告了其对“三角地区”封锁战的失败。
  
  
   美军经过4个月空袭,未能切断“三角地区”铁路运输,航空兵还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躲避“三角地区”志愿军猛烈的高射炮火,美军开始改变战术。其新计划的中心意图是,寻找志愿军高炮火力的空白区,对朝鲜北方铁路线进行机动重点突击,而不固定攻击一点。
  
   1952年3月以后,美军又采取“饱和轰炸”战术,选择铁路干线上的某一重要路段,集中所有可执行任务的飞机,24小时不间断的轮番攻击。
  
   此外,敌机对志愿军公路运输线进行逐段控制,层层封锁,投掷大量定时炸弹、蝴蝶弹等,并用重型炸弹将公路炸成许多大坑,以阻挠志愿军车辆夜间行驶。反“绞杀战”进入了空前激烈和残酷的阶段。
  
   针对美军战术变化,志愿军也适时改变战术,作战指导思想由“集中兵力,重点保卫”转变为“重点保卫,机动作战”。各高炮群以中口径高炮重点保卫防区内的铁路桥梁和车站等重要目标,以大部分小口径高炮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在反“绞杀战”期间,志愿军高炮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掩护铁路抢运、抢修的任务,并给予美机重大打击。共对空作战3277次,击落敌机198架,击伤779架,为反“绞杀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志愿军高炮部队奋勇作战的同时,志愿军空军也积极作战,与深入到清川江以北的美机进行了激烈对抗。志愿军空军英勇作战,在反“绞杀战”期间,共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3架,填补了地面对空火力的空白区,取得了大量的空战经验,从此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空中力量。
  
   经过志愿军高炮部队,志愿军及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的猛烈打击,至1952年4月,美军第五航空队的战斗轰炸机实力降到了最低点,已无力对志愿军铁路两头同时进行“饱和轰炸”,而只能轰炸清川江以北的一头了。6月下旬,美军被迫放弃了"绞杀战",志愿军和人民军同美军航空兵斗争的重点随之逐渐转移到正面战线。
  
   至此,美军的"绞杀战"被粉碎。志愿军和人民军在 10个月的反"绞杀战"斗争中,建立了铁路与公路相结合、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兵站运输网,形成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基本上解决了作战物资的补给问题,取得了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由美军和志愿军投入的兵力不难看出,反“绞杀战”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次真正的战役行动,而不再是保障供给的辅助性行动。这次作战成为了能否保证志愿军前线部队顺利作战,乃至能否生存的重要军事行动。“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真切反映了这次作战的重要意义。
  
   钢铁运输线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志愿军现代战争后勤组织指挥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后方各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个奇迹。
  
   1951年5月31日,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的一番话或许会给这场历时10个月的空中绞杀战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他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志愿军的供应,然而志愿军仍然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