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少校-个人文章

鏖战上甘岭 [转载]

少校
2006-12-31 14:50   收藏:0 回复:0 点击:4429

    在朝鲜战争中,上甘岭战役是一次举世瞩目的著名防御战役。交战双方在上甘岭地区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山头阵地上,激烈争夺长达43个昼夜,双方逐次增加兵力共达10万余人,伤亡共达3.7万余人,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在这样一个狭小地区,交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战斗程度之激烈,在朝鲜战争中上是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只有弄清楚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了代号为"摊牌作战"的所谓"金化攻势"。美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夺取被称为“朝鲜中线门户”的五圣山。美军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洼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在上甘岭地区担任防御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美军进行了持续两个小时的猛烈的炮火准备,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部队觉得简直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志愿军45师四个多月苦心修筑的野战防御工事在如此炽烈的炮火下荡然无存!
  
   凌晨5时,以美军第7师为主力的共七个营的兵力,在三百余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三十余辆坦克、四十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分六路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美军以一个排至一个营的兵力采取多路多波的方式进行了连续不断的冲击,战斗异常激烈。这一天里,美军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15号至18号,美军又先后投入了两个团又四个营的兵力,在大量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连续的猛烈进攻。战斗越来越惨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中几度易手,每次易手就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拼杀,阵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由于战场地域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营的部队,双方只能采取逐次增兵的战术,一个营一个连,甚至一个排一个班的投入作战。到18号,四十五师守备部队伤亡惨重,后援不济,被迫退入坑道坚持作战。上甘岭表面阵地开战以来,第一次全部失守!五个昼夜的血战,志愿军四十五师投入的兵力已多达近二十个连,这些部队经过激战,最多的不过三十人,最少的还不足十人。
  
   19号太阳刚落山,志愿军十五军集中46门9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和24门“咯秋莎”火箭炮,对597.9和537.7高地实施猛烈炮火准备。这次炮击极为成功,一举摧毁美军75%的防御工事。炮火射击刚一延伸,步兵随即开始反击,反击的三个连攻势如潮,仅二十分钟就夺回了全部阵地。
  
   志愿军刚刚恢复阵地不过一个多小时,天就亮了,20号一早,美军出动30架次B—26轰炸机对上甘岭进行地毯式轰炸,300余门重炮同时实施轰击,40多辆坦克由于受地形限制无法实施集团突击,干脆抵近高地作为固定火力点,直接支援步兵进攻。
  
   黄昏时分,志愿军四十五师经过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后援无济,无力再战,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四个阵地外,其余阵地均告失守。在七个昼夜的激战中,四十五师伤亡3500余人,毙伤敌近7000人。
  
  
   经过多日血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不约而同稍做休整,战场上出现了少有的短暂寂静。21号以后,美军一面以各种手段围攻志愿军坑道部队,一面为继续实施进攻进行部署调整。上甘岭战役转入第二阶段——“坑道战”。
  
   22号战斗再度打响,争夺的焦点就是一号坑道。美军对坑道口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用炸药包爆破;向坑道里投掷手榴弹;甚至使用P—51飞机低空俯冲扫射……美军火力又猛,坑道口又窄,眼看情况危急,志愿军指挥员立即召唤纵深炮火支援,用炮火制止美军对坑道口的破坏。天色一黑,坑道部队就组织小分队出击,四下炸地堡、摸哨兵,搞得美军草木皆兵,夜不得宁。
  
   美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火线运输员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送进坑道一袋压缩饼干,但干燥至极的口腔和食道根本无法吞咽,饥渴成为最大的敌人。由于饮水难以运输,所以主要运送的是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但萝卜上火,多吃心里难受,所以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但美军炮火封锁实在太猛,大筐苹果难以送上去,为此十五军专门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苹果者记二等功!在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
  
  
   以10月30号晚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上甘岭战役进入了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10月30号中午十二时,志愿军15军先以重炮向597.9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随后,在炮兵的支援下,开始对597.9高地之敌实施反击。战斗异常激烈残酷,一个排往往一次冲锋就所剩无几,但部队仍一个连接一个连前赴后继,冲锋一浪接一浪,一路猛攻。至31号晚,反击部队历经九个半小时的惨烈血战,终于收复了597.9高地主峰。在这九个半小时的战斗中,十五军创造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弹药日消耗量的最高记录:子弹30余万发,手榴弹和手雷3万余枚,爆破筒260根,炮弹2.1万发。
  
   10月31号至1 1月3号,美军又调整兵力投入战斗,每天以一至两个多团的兵力,在航空兵和炮兵的猛烈火力支援下,进行连续反扑。志愿军于11月1号将预备役第31师第91团投入战斗,并增调了炮兵九个连参战。他们英勇奋战,打退了美军的连续反扑,守住了阵地。这次作战,共歼敌六千余人。
  
   11月5号,志愿军第3兵团对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作了重新部署,决定将第12军第31师的三个团全部投入作战。11月11号16时25分,志愿军第31师两个连在炮兵的直接支援下,分两路发起冲击,激战至17时,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全歼守敌。此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激战至25号,美军由于伤亡惨重,被迫将部队撤下进行休整,进攻也基本停止。上甘岭战役遂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此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上甘岭战役是在两个阵地上进行的,作战地域之狭窄,投入兵力之多,战役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战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而上甘岭的敌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韩国战争史》认为此役时间之长,战斗之残酷,伤亡之惨重,史无前例。美国新闻界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却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美国军方更是难忘此战,上甘岭战役也就因此成为唯一列入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的中国战例。
  
  
   3.8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残破的连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条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实际上,美国人忘记了拿破仑一百余年前讲过的话:“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我希望她永远都不要醒来。”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