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少校-个人文章

改变世界的战役[转载]

少校
2006-12-31 14:29   收藏:0 回复:0 点击:6282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也被历史学家称为“改变世界的战役”。
   在第一次战役中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迎头痛击后,“联合国军”气焰依然嚣张,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 因此,当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迅速集中其全部兵 力,发动一次所谓“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企图将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过鸭绿江, 占领全朝鲜,并叫嚣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这也被称为“圣诞节攻势”。
  
   1950年年底,第二次战役在东线和西线战场同时展开。有人说,第二次战役就是戏弄麦克阿瑟的过程。在麦克阿瑟下达全线进攻令后,命令自己的专机沿着鸭绿江往北飞,机翼下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地和平原。鸭绿江已经封冻,沿江巨大的荒原上崎岖境蜒的道路被厚雪覆盖,没有任何人迹和交通工具通过的迹象,荒原在迷蒙的风雪中一直延伸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没有人烟的远方。 70岁的麦克阿瑟什么也没看到。 其实,就在他的飞机底下,几十万中国大军隐身 在一望无 际的雪原之下。
  
   从11月6日开始,“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进行试探性进攻,与此针锋相对,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做法,各个部队在“溃败”的假象下,有条不紊地向指定的地域集结。
  
   志愿军的撤退,令进攻的联合国军大喜过望。新闻媒体也大肆宣扬联合国军的“巨大胜利”和“攻势凌历”,这让联合国军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错觉,也不知不觉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到11月21日,西线联合国军已经进至麦克阿瑟制定的“攻击开始线”,完成了战役的全线展开。 而此时,在西线的中国军队六个军已分别转移至定州西北。东线第九兵团的三个军也已经全部到达预定地点。
  
   11月22日、23日,联合国军继续北进。至此,联合国军已经全部被诱至预定战场,进入了一个西起清亭里,经泰川、云山、新兴洞到宁边以东的约140公里的弧形突出地带的大口袋里,在这个大口袋的口上集结着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共九个军。而此时,联合国军的兵力分散,侧翼暴露,后方空虚,志愿军梦寐以求的战机来到了。
  
   1950年11月25日黄昏,在清川江以北整个西线的宽大正面上,自西至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六个军开始了全面出击。
  
   志愿军的战役设想是,以两个军的兵力在中朝战线的左翼用猛烈的突击,迅速打开战役缺口,这个战役缺口一方面可以彻底切断联合国军东西两个战场的联系,另一方面从这个缺口可以横切到联合国军的大后方,从而实施整个西部战线的战役大包围。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下,仅一天时间,联合国军战线的右翼就全部崩溃了。
  
   美军指挥官此时陷入了一种极度的困惑和恐惧中。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在联合国军全线进攻,并计划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行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军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以巨大的兵力突然反攻了。更糟糕的是,联合国军竟然溃败得如此之快。 由于南朝鲜军队三个师在其所负责的联合国军右翼方向的土崩瓦解,联合国军的侧翼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中国军队的打击面前,而此时,在战线中部作战的美军已经支持不住了,他们开始了撤退。
  
  
   到了11月28号,西线战役的战局已经十分明确。美军大部都已经在中国军队的三面包围之中,只有自安州向肃川南逃的退路尚未被切断,而三所里是这条退路上的必经咽喉之地。
  
   三所里是地处西线的美军第八集团军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它南临大同江,北依起伏的山峦,山村村西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使价川直通平壤。这里是西线的联合国军北进的必经之地;当然,当北进失败后,它便将成为美军主力南逃的一道“闸门”。
  
   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三师三三八团,14个小时强行军72.5公里,抢占了三所里,关死了美军南逃的“闸门”——他们仅仅先于美军5分钟到达。三所里的西北方向有个龙源里,那里有一条路也可以通往顺川,也是敌人南逃之路。 29日凌晨,经过急促攻击,三十八军—一三师三三七团占领了龙源里。
  
   为迅速摆脱中国军队越来越猛烈的压缩,美军遗弃了大批装备器材,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已经占领的阵地实施了猛烈的攻击,力图尽快打开向南撤退的通路。
  
   就在—一三师于三所里、龙源里阻击南逃美军的时候,西线全线的志愿军向美军猛烈地压缩攻击。向南撤退的美军一路溃败,到了松骨峰就无路可逃了。
  
   松骨峰位于龙源里的东北,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其主峰标高288.7米,从山顶住东延伸约100多米就是公路。但这条公路是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向三所里南逃的必经之地。1950年11月30日,因为这里的一场战斗,松骨峰这个半土半石的小山包被许许多多的人记住。
  
   1950年11月30日,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才进入朝鲜不久的西线志愿军38军335团一营三连,奉命在松骨峰狙击南逃的美军二师第9团。
  
   凌晨6点30分,三连正在布署兵力,抢修工事,公路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美军车辆就已经开过来了。三连八班位置在最前面,等美军的先头部队过来,相距20多米,连敌人钢盔下的眉毛胡子都看得非常清楚时,一声令下,全连一齐开火。猛烈的火力击中了第一辆汽车,接着,几辆汽车相继被击中,大火四起。燃烧的汽车喷出黑里透红的烟雾,腾空飘起,笼罩了整个松骨峰。
  
   30分钟后,美军组织了一个连的兵力,在10余门大炮、8辆坦克、8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向三连阵地拥来。前面的倒下,后面的又冲上来,美军反复冲击5次,丢下百余具尸体,又被打退了。
  
   8点50分,美军又增派一个营的兵力,在8辆坦克、10余架飞机和多门大口径火炮的掩护下,对三连阵地疯狂猛攻,妄图夺路而逃。等到美军逼近,三连一起开火。敌人倒下一茬又一茬,阵地前几乎堆满了敌人的尸体。美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以密集的炮火对三连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飞机也轮番扫射。炮声呼啸,弹片横飞,飞机投掷的汽油弹、燃烧弹使阵地上烟火弥漫。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赤手空拳与敌人肉搏,又一次击退了美军的进攻。
  
   13点,美军的12辆坦克、多门大口径火炮再次开始密集地向三连阵地射击,10多架飞机一连串地往阵地上投汽油弹和燃烧弹。刹时,阵地上像刮起了12级台风,地动山摇,苦涩的瓦斯热气呛得战士们喘不过气来。随后,400余名美军分两路轮番向阵地发动进攻。连长戴玉义用刺刀连续捅死几个敌人。却被一发炮弹击中,左腿被炸断,他在阵地上爬着,继续组织战斗,不幸再次中弹,光荣牺牲。
  
   14点,美军以18辆坦克、数十门大炮和多架飞机,对三连阵地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狂轰滥炸,整个松骨峰变成了一座“火焰山”。之后,1000多名美军如饿狼般地向阵地上扑来。战斗中,三连的伤员在不断增加,最后,三连只剩下7个人,但他们守住了阵地,创造了奇迹。直到团主力和兄弟部队从四面八方赶来,击溃了南逃的美军。
  
   在这场壮烈的战斗中,三连的阵地始终处在美军的南北夹击之中,南逃的美军和北上增援的美军几乎已经“会师”。战后美军第二师的军官回忆道:“我们甚至看见了增援而来的土耳其坦克上的白色的星星。”但是,在三连打到全连官兵所剩无几、弹药已经用尽的情况下,南北两边的美军始终没能会合,龙源里的“闸门”始终紧紧地关闭着。
  
  
   12月1日,美军眼看从三所里、龙源里方向突围无望,为摆脱被歼灭的命运,丢弃坦克和汽车2000余辆和大量辎重,掉头向西从安州方向突围。敌军一路溃败,经安州、肃川退往平壤。
  
   在西线战斗中,志愿军歼敌二万三千余人,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仓皇撤退途中遇车祸丧生。西线志愿军各军于12月2日停止攻势,主力集结休整,以一部尾追敌军,向南挺进。
  
   就在西线志愿军展开攻击两天之后,东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也开始了进攻。东线战事也被称为“长津湖之战”.为了查清志愿军参战兵力和意图,从11月6日开始,“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对朝鲜进行试探性进攻,东线美军主要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7师,还编有英国、土耳其各一个旅共约9万余人。蛰伏在长津湖地区,准备攻击这支强大的”联合国军”部队的是志愿军九兵团。该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九兵团来自南方,由于战前准备时间仓促,没能及时换上冬装。在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朝鲜长津湖地区,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美国二战时期的王牌部队,还有恶劣的天气。
  
   沿长津湖行进的美军部队主力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师,这支部队是美国的骄傲。陆战一师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最艰苦的战斗,与日军精锐浴血奋战,而且所向披靡。尽管严寒也出乎美军意料,但他们利用空投补充防寒装备,一路大踏步地向北推进。
  
   11月27日,长津湖一带开始普降大雪,为了抓住美军尚未发现志愿军集结的有利时机,志愿军九兵团在70公里的战线上向强大的美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当冲锋号吹响时,被冻得快神智不清的志愿军士兵立即从雪地里爬起来,猛攻公路上的美军纵队。骄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被中国士兵的勇气所震慑,中国士兵突然就在大雪中出现,有 的人脚上连鞋都没有,这令美军士兵在零下40度的气温中看上去简直如一种幻觉。
  
   完全被钢铁“包裹”起来的美军陆战第一师同样是久经沙场的王牌劲旅,老练且极其顽强。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应变能力不俗,战术也很独特。他们将200辆坦克在几个被围地点迅速构成环形防御圈,集中火力横扫进攻的志愿军部队。美军工兵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开辟临时机场或空投场,一些美军飞机也顶着枪林弹雨降落,后撤伤员,同时运来武器弹药和御寒装备。
  
   美军陆战第一师确实是美国军队中最为凶悍的部队。为对付志愿军夜战、近战,美军不断向其阵地附近发射照明弹。自动步枪、机枪、冲锋枪和小口径迫击炮等构成密集的近防火力圈,拼命开火阻挡志愿军浪潮般的突然进攻。对地攻击飞机也对志愿军可能隐蔽接近的地段反复轰炸,美军依仗强大的火力进行着艰难的防御。
  
   面对疯狂的美军,志愿军战士更是视死如归,他们小群多路,避强就弱地灵活采用各种战术。在敌人阵地前四处都有冲锋号和哨声、喇叭声,不断横飞的手榴弹使美军深感陷入“魔窟”。他们看到,志愿军步兵非常冷静和老练,遇上扫射就迅速卧倒,停止射击就跃进。
  
   整个阵地到处是枪声、爆炸声和喊声。两支劲旅相遇,战斗场景惨烈。战斗进行10个小时,志愿军九兵团就减员达上万人。
  
   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中美两支“王牌”部队天天是恶仗不断,各不相让。白天美军疯狂进攻,夜晚志愿军主动出击。一个山头、一个要道都各不相让,经常易手。
  
   曾经战无不胜的美国陆战一师此刻终于明白再无继续推进的可能,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突出重围了。美军飞机投下大量的凝固汽油弹和高爆炸弹,接近阵地的双方士兵只能靠弹坑作掩护进行拉锯战。志愿军在伤亡惨重,有些步兵团在只剩几十个人的情况下仍然不停的进攻。 这种情景使经历过瓜岛血战的陆战一师的美军老兵也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不久,整个战斗全部变成了连续不断的混战,双方阵地混杂一团。前来支援的美军飞机开始无法分清下面的部队是那一方,美军炮兵也只能对远处的志愿军增援进行遮断射击,而无法直接进行炮火支援。
  
   这种近距离的混战美军难以占上风。至12月1日,美军步兵第七师3000多人的特遣队被志愿军全部消灭,第31团的团旗被缴获。这是志愿军第27军创造的一次歼灭美军一个建制团的范例。 第31团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北极熊团”。
  
   11月27号午夜,志愿军27军奉命以4个团的兵力向新兴里地区之敌发起进攻。鉴于“北极熊团”的武器装备先进,又有空军支援,27军决定采取近战夜战等传统战法,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战斗发起后,27军第239团4连的一个排隐蔽进至新兴里东山,夜幕下,4连的各战斗小组利用地形地物向前跃进。不一会儿,有两个小组进至美军第一座独立房屋的射击死角内。他们迅即将一颗颗手榴弹从门窗向屋中投去,有的还趁机端枪向里猛扫。美军被4连的这种贴身战术打蒙了,有的举起了双手,有的抱头鼠窜,少数负隅顽抗的敌人,也被一一消灭。当收缴战利品时,4连发现,各屋均有电话机、报话机,墙上还挂满了作战地图,原来此处正是“北极熊团”的团指挥所。战场还未打扫完毕,4连又发现,山下有美军的一个停炮场。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美军停炮场,并捣毁其一个炮兵营指挥所。至此,4连共毙伤俘敌300余人。
  
   11月28号早晨,被包围在新兴里的“北极熊团”余部组织反扑。27军下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经两天两夜的拉锯战,“北极熊团”损失惨重。到了12月1号,“北极熊团”残部在27军的连日打击之下终于不支,最终全部被歼灭。
  
   “北极熊团”整团覆灭,而且军旗被缴,团长被击毙,在美军历史上绝无仅有。它标志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王牌团”番号,从此永远地消失了。
  
   “北极熊团”整团覆灭无疑是长津湖之战的一个缩影,在冰天雪地里,这场惨烈的较量终于使美军感到惧怕了。12月17号,他们终于丢下大批装备和数千名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朝鲜南部地区。
  
   十二月二十四日,志愿军先头部队终于进入元山港、兴南地区及沿海港口,整个地区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美军士兵了。至此,这场悲壮而艰苦的战役全部结束。
  
  
   第二次战役不仅是一场被称为决定了朝鲜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风刀雪剑的苦寒高原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几乎是一无所有的补给下,在惨烈的战斗中所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超凡英勇与顽强,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描绘了一幅战争史上罕见的悲壮画卷!不仅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更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英勇的志愿军,在后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英国牛津大学的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在他的书中写到:“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在1950年11月的战争中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