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石竹老人《33》-个人文章

年末思絮[转载]

石竹老人《33》
2006-12-24 17:31   收藏:0 回复:0 点击:2544

   
  
  静夜、晨曦颂
  
  
  
  万籁俱静的夜,给人以独特的和谐、安详甚至是美与幸福的感受。白天喧嚣的世界是表面的力的表现;而在静夜,力是一种稳健的潜流。只有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才能把握它。千万不要贪睡,贪睡的人是享受不到这种安谧所给人各种器官带来幸福的感受的。繁星灿烂、明月如梦,给人多少力量和遐想;长天苍苍、大地茫茫,任你驰骋。朦胧的世界自有其独特的感召力,在白天奔忙的人流,飞驰的汽车,各种使人心烦意乱的噪音中理不出头绪的思绪,在可爱的静夜中却能够象涓涓的流水,通过笔端流淌在纸上,汇成江河。结果一个成形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内心的激流找到了出口,不再相互撞击,使你内心得到了平衡,也得到慰藉和幸福。
  
  
  
  白天为吃、穿、住而忙碌,夜晚却为的是永恒的存在;白天大部分为了社会,夜晚却属于我的自由灵魂。每天静夜时分,伏案而书。当你意识到这是迎接着黎明,而这黎明会每次送你一束希望的花朵,这是何等激动人心呀!是呵,白天,似乎阳光明媚,然而走向的却是黑夜;夜,似乎漆黑一片,可走向的却是光明。
  
  
  
  每当你看到夜色由深变浅,天外似乎有一个精灵欲撩开那无涯的夜幕,一丝丝微光透过来了,泛着鱼肚白,弥漫在广阔的天地之间,犹如婴儿在母腹中跳动,生命的信息开始还很微弱。须臾,整个世界奏起一组生命的交响曲,但它并不雄壮,而是以平缓、稳健的基调开始它的序曲的,这样才给发展到高潮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这便是日出前的晨曦。
  
  
  
  晨曦是那样的柔和、清新和纯净。人们常常歌颂日出,似乎只有太阳才伟大,而我更爱这晨曦,她是为太阳驱走黑暗的开路天使,她又是光明的殉道者。她谦谦而雅,知道自己弱如淑女,不足使万物生长,只是轻轻抚开它们的眼睛,便悄然离去,在它们还没看清你那迷人的面庞之前便悄然离去了。难到这不是一种牺牲、一种奉献精神、一种伟大的性格吗?
  
  
  
  拂晓前的晨曦,请用你那还没被污染的玉体,每天拥抱我一次吧!
  
  
   父母的饭
  
   每个孩子都是吃父母做的饭长大的——当然除了孤儿和那些自幼吃食堂的人。
  
  
  
  小时候,家境贫寒(当时整个社会一般来讲生活水准都不高),对于吃穿不敢有什么奢望,能够填饱肚子穿的暖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尽管条件这样,母亲总想尽量满足孩子们,但我们知道家里的状况,体贴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过日子的艰难,总是说:“你做什么我们吃什么。”我们虽然没向母亲提出什么要求,可心里已经让这句话温暖了;母亲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可她心里也明白孩子懂事才这样说。于是她尽可能地做好每顿饭,虽然翻来覆去总是那几种菜,而且尽可能买“堆菜”,可是每个星期,很少让餐桌上出现同样的菜饭,当时并没有感到这饭有什么特殊之处。
  
  
  
  我们渐渐大了,可有时“懂事”的程度并不随着年龄同时增长。首先,一放学,就要饭吃到嘴里,有时等不急,不免要埋怨母亲,直嚷:“饿死了,你在家干什么呢,磨磨蹭蹭,连顿饭都做不好。”母亲则说:“你就是吃食堂,也要等到时间开门、排队!”
  
  
  
  另一方面,埋怨母亲面食没有西北人做得好,米饭做的太软。说的多了,母亲有时反驳道:“我是东北人,从小吃米长大的,不会做面。”我说:“不会做就学嘛。”母亲无言以对。
  
  
  
  工作了吃食堂,这时才感到家里的饭有多好吃。每次回家,就像几天没吃饭,狼吞虎咽,吃的特别多,特别香。母亲在旁边看的又高兴,又心酸,不知儿子在外面受的是什么苦,想象食堂吃的特别糟。其实食堂吃的还可以,只不过哪赶上母亲随便做的一顿家常饭。
  
  
  
  结婚了,收入也逐年增长,吃穿不愁,和十几年前相比,可以说饭桌上是相当丰富了。可是限于时间,只能在星期天可以“精工细做”,平时总是凑凑合合,以吃饱为原则。另一方面,尽管兜里有钱,可街上的饭再好也不如在家吃的舒心,但是家里的饭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吃到嘴里。要做的饭菜丰富一些,就要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做的简单一些,则少花时间和精力。为了挤出点儿时间,往往选择了后者。
  
  
  
  于是,尽管总体水平上我们的小家可能比父母吃得还好些,但仍想吃父母的饭,因为只有父亲的饭可以是“不劳而获”吃现成的。只有在自己的父母家,吃的才最舒心,最“肆无忌惮”。父母都七、八十了,还能为我们做饭,真是我们的福气。一般回家,父母总要给我们做至少是四菜一汤。平时有好吃的,总要给我们留着,特别是要给他们的孙子留着。我们偶尔回家,碰见他们吃饭,其实吃的也很简单。
  
  
  
  过去总嫌母亲做的饭软——那时我年轻,胃口好;可现在我还不到四十,也喜欢吃软一些的饭,才体会到不应该责怪母亲。
  
  
  
  父母的饭,尽管可能只是木耳炒白菜、炖豆角、酸菜汆白肉这样一些家常饭,但它能够提供一种童年的回忆,这是一种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忙年
  
  
  
  小的时候,只感到过年时的兴奋与欢乐,根本不知道还有忙年这一辛苦。成家前,虽然知道了有忙年这一回事,但是总躲着。还认为忙年的人是俗人,自找麻烦。并认为过年本身就是无聊的人发明出来的麻烦。自以为清高,仿佛看透了一切。
  
  
  
  成了家,有些事想躲也躲不过去。于是便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就说忙年吧。平时上班下班、工作学习、做家务就够紧张了。所以家里的卫生也只能大概的搞一搞,不能搞的很彻底。那么年前的大扫除就是一个契机。平时能推就推、能放就放、能不动就不动的,这下来了个大扫除、大清理,窗明几净地迎接着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不是也能让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到新意吗。
  
  
  
  今年过年,孩子爱人到孩子的姥姥家过年。我一个人计划五天把房间收拾完。没料想竟从初六干到十四(年三十至初五陪父母过年,正月十五妻子和孩子就要从娘家回来了),整整干了十来天,每天十点起床,夜里二、三点睡觉,其中有两天凌晨六点,一天凌晨八点才睡觉。扫完房、整理组合柜、整理书、清洗玩具、整理玩具、擦三个窗户、擦五个门、收拾厨房、把锅碗瓢盆都擦洗得一干二净,最后是洗涤被褥和布置房间。家里的活真是没完没了,每天设想的要完成的工作量都完成不了,一晃就天黑了,再一晃就凌晨一、两点了。
  
  
  
  年轻时,我和我爱人都爱买书。现在这些书都成了负担。看的书多半是新书、图书馆的书,家里收藏的书很少看;扔又舍不得扔。要知道买的时候都是爱不释手,用省吃俭用节余的钱买来的啊。没房子时,想有房子以后第一要把书“解放”出来,让书舒舒服服站到书架上。可现在两室一厅四十多平米,仍然没我放书的地方。儿子的玩具有增无减,每次收拾房子时,我就得腾几层书架给儿子放玩具,看来家里没有我的“地位”,也没有我的书的“地位”。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母亲已经七、八十岁了,但每次过年,连床底下都要扫得一干二净,门窗更是擦得一尘不染。单身时,能帮忙时不想帮;现在想帮了,自己家里又是一摊子。又帮不上忙。但心里已经体会了每次过年母亲为我们缝的缝、做的做、忙的忙、累的累的辛苦。母亲是个好强的人,样样都是不甘落后于别人的。
  
  
  
  春节到了,春天也到了,万物复苏,又一次生命的轮回。打开久闭的窗户,沐浴着春风,让春风也拂去我心中的灰尘吧!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