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石竹老人《33》-个人文章

读书的意境[转载]

石竹老人《33》
2006-11-22 14:47   收藏:1 回复:1 点击:2896

    我一直把读书当做坚贞不渝的爱好。读书的过程如甘泉洗去心头的负荷,如清风拂去心头的尘埃。当我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伤感时,书便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我为“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伤感时,书又说 “人不痴狂枉少年”;当我为“今朝有酒今朝醉”而迷惘时,书便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许许多多精神哲理早已蕴藏在一本本书中。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安然的心绪以及宁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有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心房间熨过,熨开心上的每一条折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打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爱,于时光的余白处,慵读几页小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总不为过吧?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耻噪使你无处躲藏,只好缴械投降。日常的喧嚣里,早已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踌静。家人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埝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出几行古诗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意境中去,而自己竟然还浑然不觉。
   书是选好的,就安在枕下,不必提议从书架上查取。用不着书签指路,一下就能翻到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时读金庸那样,不眨眼看到明天,那样是不可能的。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学生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对我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移。不再去想那些,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已经令我感到自豪,哪怕只读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活得一份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想起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回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好,格雷夫人的父母正在远处的花园里游猎,笑闹之声由窗子潜入寂静的室内,而格雷夫人却独自静坐在窗子旁,阅读柏拉图记载的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彩篇章。作家十分好奇,格雷夫人回答作家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这是汉代学人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论说的话,信然。至于“华夏之大早已安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的悲观论调,只抱以幽然一笑。
   我常常被书感动着,被友情感动着,被鼓励感动着,被忠诚感动着,被美好的感动着,被优秀人物感动着,被思想家感动着,被科学家感动着,被文学家感动着。书与我就像是流水与干裂的土地;书与我就像天空与小鸟……
   窗外夜色渐深,疲倦渐浓。合上书本,塞于枕下,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在梦乡里,仍会气息如兰的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