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yejuan-个人文章

爱情·觉醒

yejuan
2006-11-22 11:10   收藏:0 回复:2 点击:4611

    台湾有一位商人终身未娶,其原因是,在他离开大陆之前,他深深地被北京某女子中学的一位女生所吸引,在他往后的所有日子里,事业辉煌的他有机会接触很多非常优秀的女生,但他从未为之所动,在他心目中,只有他年少时暗恋的北京女生才是他理想中的爱人。50多年后,凤凰台为他安排了一个节目,让他看到了如今还在人世的心中人的形象:影片中的她门牙掉光了,举止粗俗无比,还用不堪入耳的语言责骂不听话的小孙子。主持人问台湾商人: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见她吗?台湾商人企图否认这就是他迷恋了一辈子的人,可是,镜头无情地往厅堂移动,最后停留在一面墙壁上,那里,张挂着他熟悉的画像——他年少时的意中人。
  
  这位商人当时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实在难以详知。不过,节目之后,他改变了交际方式,他主动跟女生交往,并期盼能找个志同道合的可心人儿,他还妄想能跟她生个孩子以续香火。
  
  苦苦追求一辈子的东西,到后来才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所要的。
  
  一种觉醒,太晚了的觉醒。我想起我写过的《偶像》,借助从背后所看到的女子的左右摆动的辫子为意象,“我”被这意象吸引住了,后来,那女子回头,“我”才发现,“她”并不值得“我”追求。这首诗并非写爱情,却与台湾商人的经历似有巧合。
  
  其实,爱情不一定要轰轰烈烈,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一定结出甜蜜的果实。《爱情故事》之所以赚取千千万万人的眼泪,《魂断蓝桥》之所以感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经历之所以令人动容,都因为它们是悲剧。悲剧意味着爱没有走完它应有的整个过程,它仅经历了令人为之激昂的阶段,当人们准备为之欢呼的时候它却嘎然而止,观者除了扼腕唏嘘和掉眼泪还能有什么?当我们为爱情故事里的爱情感到惋惜的时候,我们是否为爱情的主人公假设另外一个后来?贾宝玉和林黛玉若能如意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后来会怎么样?以贾宝玉的出身与才气,后来当个政府官员或做个大商人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在外面拈花惹草包养二奶不一定没有可能;心胸狭窄的林黛玉必定成为地道的“气管炎”,干预老公的工作、为他人在枕头吹吹风或许不是这么高雅的女子所欲为,但是,贾宝玉别想有太多的自由空间,出门进门唯唯诺诺是必不可少的、平时陪夫人赏花观月吟诗作画是常规功课。林黛玉身体弱不禁风,万一生不出小孩也是个问题,幸好那时贾宝玉可以讨多个老婆,不必像现在人那样需要偷偷在外头包养二奶,不过,林黛玉是天生的醋坛子,多妻共事一夫,只有天知道作为“第一夫人”的她会对其他的“合作者”干出什么事情来,爱情之美从何而来?
  
  爱情从来就应该是平静的。就像江河,开始时是涓涓细流,渐渐地,爱汇聚在一处,形成激流而后汹涌澎湃,但那只是一阵子,很快的,爱之河流至平缓地带,徐徐而下,直达永远不会干涸的大海。爱在其历程中可能激起浪涛,但那不是必须得有不可,爱也可以是轻轻地流淌、细细地吟唱。
  
  我们对别人爱情的审视常常存在一个错误:他和她的爱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们被文学家和艺术家营造的气氛欺骗了,我们忽略一个事实:他和她的爱情发生在屏幕上,在书本里,而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平台。屏幕和书本是艺术家和文学家的想象,是一个童话。
  
  现实中,很多人生活在想象中和童话中。因此,他们认为他们的现实爱情不如意,或干脆就是失败的,想来想去就是第一个情人好或后来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好。那位台湾商人就是这样:他想象着他的爱情,然后他按照他的设想去实践。他认为他所遇到过的女子都不如他年少时所迷恋的人,他却不知道,他所持的标准是一杆失衡的尺度,他为此错过了他一生中应有的作为正常人的情感经历和爱情生活,他更不知道——直到后来——,完美只是一种假设,它被印证在某个初始的朦胧的阶段,仅此而已。
  
  我曾赞美过唯一,我在《孤星》里写道:“苍茫时分/灰暗中挣扎着灰暗的光芒/守候无颜色的梦 守候成暗淡的石头/几千年的暗淡此刻灿烂无比/因为唯一”。我的“唯一”不是为爱情而写,它是一种思想上极端孤独时的自慰,但它却能道出台湾商人的执着过程,可惜,台湾商人面对的永远只能是暗淡之星。
  
  一颗跳跃的心支撑着我们的生命,也支撑着我们的爱。我们相爱不是因为我们都是出色的优秀的,而是我们能够彼此容忍。二人世界,没有别的,只是一天一天地磨合,直至接近完美的兼容。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