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剑客_Z-个人文章】
雨季的思绪
□ 剑客_Z
2006-09-26 14:17
收藏:0
回复:2
点击:5094
(一)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不缺水,但雨很少。从春到冬,三百六十五个日夜,这里的空气都很干燥,见不到几场雨雪。虽说到这里已经十几年了,但我依然不能习惯这样的气候,我觉得,缺少了雨雪的世界就象妙龄少女缺少了几分灵气,任你怎么打扮,总是不动人。这不,立秋一个多月来,虽然老天也经常阴着个脸,但却从没下过一场象模象样的雨呢。
今天也是一样。早晨起来还有几分阳光,到了午后,天空中又是阴云密布,不一会儿窗玻璃上有了雨点的痕迹,路面的颜色逐渐变深,街上有人撑起了伞。看着窗外路边的行道树在风中摇晃的身影,我欣喜之余又有了几分疑虑:起风了,还会下雨吗?
我所希望的雨是那种能下透的、让人感觉痛快淋漓的雨。它要有声:刷、刷、刷….细细密密的下;它要有色:五颜六色的伞在大街小巷飘动;它要有形:看得见、摸得着;它还要有味:清新的、温润的……
一边工作,一边不时地望着窗外。终于我还是失望了:随着一阵阵风吹过,街上的伞越来越少,四周的天空也逐渐亮了起来….
对雨的思念成了这个季节里我难以抑制的一种渴望。
(二)
在城市里生活的久了,很多以前常可以见到的景象都慢慢地离我们越来越远,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遥远的记忆。
去年冬天有一位朋友在信中问我:今冬北方是否依然无雪?今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又有人对我说:黄河岸边的桃花是否已如期开放?我不知该如何做答。其实,在连看看夕阳都成了一种难得的享受的时候,夜听风雨,就更成了一种奢望了。前几年我画了好几副《听雨图》,画面追求的是一种新文人画的意境:空灵的云雾风雨之中有荷在兀自独立。很久以后再看这些画,那些美丽的荷叶、荷花,却无一不是插在各式各样的玻璃瓶中的。是什么使我不把这些美丽直接放到大自然中的呢?我想是因为生活对我的影响。每天都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生活,我早已忘却了抬头看蓝天上的云,而那些瓶中的荷,也就是自己落寞生活的写照吧:心在山水、身在瓶中,看得见却无法拥有的广阔……
(三)
想起雨,就不能不想起故乡。故乡秋季雨多,一般都是毛毛细雨,且一下就是十几二十天,我们习惯称之为“连阴雨”。每年初秋天不太凉的日子,是故乡雨季最美的时节。山上林子里的树叶尚未凋落,被雨浇透的草木显的分外葱茏。在雨的间隙的时候,我常常会跑到野外去呼吸清新的空气,看小镇周围的山是如何在云雾的缭绕中有了几分仙气、上学路上那棵几人合抱的大树怎样青翠、平日里温顺的小河怎样发了脾气…..站在高处四下眺望,世界一片迷蒙,空气无比湿润。镇上的街道、老屋、小山、田野因雨水的滋润而显得更加温馨。
(四)
电影《青红》里有一组镜头给我的映象特别深刻:陈旧的厂房、老屋,陈旧的路,无数老样式的黑伞,厚重的雨披……我觉得那组镜头里的风物象极了老家的小镇:低矮的平房,简陋的花园,还有园子里那些很容易成活的植物。小的时候,我常常雨后在门前的坡地上堵起一个个小围堰,把从高处流下来的水慢慢积聚起来,然后打开一个豁口,看顺势而下的水把低处的围堰一个个冲垮,然后再堵起来,再用水冲……(这或许是人性中喜欢创造同时也潜藏的破坏欲望的表现吧)。长大后的我更喜欢在雨中苦思冥想。独在小屋,听着雨打在窗外向日葵宽大的叶子上的声音,看书或者沉沉睡去,在现在回想起来都已是十分难得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