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寻梦之旅-个人文章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锔碗

寻梦之旅
2006-09-03 16:20   收藏:0 回复:7 点击:4625

    近年南京兴起了一阵怀旧热,电视台多了个栏目《听我韶韶》,专门用南京地方方言来播报一些社会新闻,又找了个老南京来说新闻。近来又多了个内容,教大家南京方言。想起前些时有人大声疾呼,说国家不重视地方方言的保护,以至许多方言濒于灭绝。其实,在旅游越来越热的今天,各个地区都在拼命的挖掘着地方特色,方语及民歌、民俗都是重头戏呢。
  
  讲起来,真正濒于灭绝的是自古传下来的七十二行中的一些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关系到小老百姓民生的行业,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锔碗补锅锔大缸就是其中一个。
  
  看人锔碗还是我非常小的时候事,后来有了洋瓷碗,瓷碗不再那么精贵,就很少有人锔碗了。再往后,有了很多强力胶水,粘起瓷碗瓷盘来又牢固又美观,不象那些用锔子粘起来有瓷器,浑身都是疤痕,洗起来都碍事。
  
  锔碗其实是修理瓷器的总称,以前没有什么粘结剂,瓷器打破后就得用铜制的锔子给巴起来。程序也不复杂,只要瓷器不是碎得厉害,对破损的瓷片拼接起来,对好槎口,然后就算医生给伤口缝针一样,隔一段距离巴一个锔子,最后再在裂缝上抹点什么膏子,这个瓷器就算修复了。
  
  锔碗不是什么人都人干的,属一门技术活。就一个巴锔子就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有一个能钻透瓷器的金钢钻,有句古话,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一直没想透,在以前冶炼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这硬度超过瓷器的金钢钻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锔碗师傅的钻具,有点像以前木工用的手工钻具,只是钻头的硬度不一样。用时一手持根木柱,一手持一个小弓,弓弦缠套在那根木柱上,拉动小弓,木柱往复转动,钻头便一路钻了下去。在瓷器上钻孔是个细致的活,钻不好便会损坏瓷器。孔打的漂亮,各锔子间距离相称,大小一致,便是锔碗师傅水平间的差异。
  
  不管手艺多么精湛,瓷器损坏后怎么锔都会留下缺陷,那些锔子留下的疤痕严重破坏了美感。有人在锔子上做起了文章,金、银、铜、铁各式材料各式花色,锔子成了种装饰物,不但巧妙的掩饰了瑕疵,还锦上添花,给瓷器别增一种风彩。到后来,锔碗发展出一门旁枝,成了一种艺术。好好的瓷器楞是弄开裂了,再巴上锔子。裂纹为枝,锔子成花,裂纹纵横交错,锔子点缀其间,聚散依依,盎然成趣。
  
  高明的师傅,不但能锔小瓷器,还能锔更大的家伙。有一个民间传说,讲的是有一个地方有一个石塔,有一天遇地震,塔当中劈开了,当地的人都愁坏了,不知怎么把它修复。一天,那儿来了个锔碗的师傅,口口声声要锔大家伙,小碗、小瓷器活他都不接,有人问,塔能锔呢。他说:“能!”,夜里,当地人只听到塔那边雷声不断,第二天一个分开的两片塔体合在了一起,上面巴着好几个巨大的锔子。传说中是鲁班爷爷下凡做了这件好事。
  
  民间的锔碗早已销声匿迹,但作为一种艺术仍时有所闻,只是也渐行渐远了。
  
  外一篇:补锅
  
  补锅也曾是个吃香的行当,补锅师傅挑着担满街转着,只要在哪里落脚下来,很快边上就会涌来许多人,不忙上大半天难以脱身,谁家没个把个锅坏了等着修呢。
  
  以前居民家烧菜一般用的都是生铁锅,锅铲炒着炒着就会在锅底炒出个漏眼。扔了可惜,又得花钱去买;不扔肯定不能用,只好找师傅去补补了。补锅师傅先把漏眼扩大,然后用一个专用的巴子(类似于铆钉,但钉头部分是一块五分硬币大小的铁片)在巴子内侧抹上一点石膏状的东西,然后将钉销穿出漏眼,在另一侧也压一铁片,钉销穿过后,将销子分开压下,再用锤子将销子与铁片敲平将上下两铁片压紧。锅就补好了。不过补过的锅再炒起菜总不如以前顺溜,所以在居民经济状况有点好转后,多半是重买新锅。
  
  补的最多的是钢精锅,也是补锅师傅们主打的项目,经常看到那些补锅的师傅们走街穿巷的吆喝。所挑的担子是挂着大大小小剪成圆形的白铁皮。这些都是供钢精锅换底用的。
  
  钢精壶、钢精锅轻便美观,但就是不耐用,也许是煤基煤球里含硫量高,燃烧时与铝制品会发生化学反应,用不了多久,这些钢精锅与壶的底就会被腐蚀坏。于是换锅底成为了时尚,遍数家中过去所存的钢精锅与炉,鲜有没有换个底的呢。
  
  换锅底并不复杂,却很费时间。补锅师傅先根据锅的锈蚀程度,确定把底剪掉多少,然后开始选一块合适的白铁皮或铝皮做锅底,这些不同大小与厚度的铁皮铝皮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补锅师傅要征求一下补锅人的意见,讨价还价一番。选好后,师傅开始做锅底(也有先做好标准尺寸的锅底)一根铁钎插在专用的凳子上,铁钎的一端如一个小的錾铁,师傅将铁皮放在上面是小锤一点点的敲打着,铁皮在敲打下展延成形。锅底做好后,再将剪去旧锅底的锅体下沿,用小锤敲打出檐边来,将新锅底上的檐边与锅体檐边相对,再用锤敲成包箍,锅底就算换好了。换过底的锅与壶容积都会比以前大,最记得小时候特喜欢用那个换个底的水壶到门口的茶炉子冲开水,以前冲一壶水只能灌二热水瓶,换过底的水壶却能灌二水瓶半。在那寒冷的冬天,多拥有半瓶开水是多么让人温暖的事。
  
  现在人们水平生活提高了,所用的锅大多是不锈钢的,又牢又不会被腐蚀。许多人在愁它们为什么还不坏好换个新的用用。就不用说坏了找人去被了。
  
  于是补锅锔碗这些行当只好从七十二行中退出了。而且越来越多的老行当渐渐成为一个传说。
  
  传统的“修理藤椅补棕棚”已空余当年的吆喝,早两年还能看到的“弹棉花”,现在已听不到那“绷、绷”弓弦声。“修洋伞补雨伞”的师傅们还持续着修理折叠伞的业务,但补雨伞这个项目早已成为这些大师们的一些回忆。那些精致的纸伞、那些粗放的油布伞早已被万紫千红的花布伞夺去了风采,成为了文物或工艺品。“补塑料凉鞋”,去的就如当初来的一样快,有个原因是它技术含量术低。
  
  都说人老了就会怀念起过去,现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于是怀旧慢慢成为了一种时尚,南京现在除了收集与探讨老南京话的结构、组成与含义外。又搞了什么“南京的老吆喝”比赛,现在开始挖掘南京人几十年前玩的老游戏来了。并以此考证出,南京文化是东西夹杂,南北交融的。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