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闻中-个人文章

谁将在书籍中苏醒?

闻中
2006-08-08 19:42   收藏:0 回复:9 点击:1206

    我来到世上以前,它已经存在;在我离开以后,它将继续存在。我所做的,就是从生到死的这段距离之中,为了抗拒生命热忱的冷却,淡漠和遗忘,通过它来见证存在,触痛灵魂,以及提醒生命的来去方向。
  
   ——题记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我建议你去看看他的书房,检阅一下此人的藏书,大致上会有个把握;假如你感觉还不放心,那不妨摩挲几日,通过书籍被阅读的痕迹看看他的阅读情况,这情况包括他实质上的阅读路数和阅读质量,那么对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甚至精神品格也几乎可以下一个判断,而且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我认为这比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来判断要准确得多。只要你的心灵足够敏感。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房其实就是他的精神内室。你走向他的书房的同时,也就是走向他的内心。不管这人站在何种高度、运用何种辞藻,其秘密大都藏在书房里面。一个人的精神道路说穿了,其实也就是他的阅读之路,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一些韬光养晦而不愿他人步入自己内心的人,是宁愿不藏书,或者把它们秘密暗藏,也不愿坦示于他人的。听说钱锺书先生家里就是不藏书的,我表示理解。同样,一个不率真的人,也是不会轻易向他人泄漏自己的读书路径的,尤其是某条重要暗道,那里藏着几本构成他一生的思想基石的书籍。所以,我一直有一个雄心,想写几部特殊的传记,我把它叫做精神传记,是以传主的不同生命阶段的重要书籍来解读人类伟大的思想秘密的。只是担心工程过于浩大,至今心存怯意,未能动笔。
  
   由于书房里边藏着其主人全部的思想肌理和内心的隐秘,所以,书房也就是一个人骨骼步步壮大和精神信念逐渐生长的场合。如果有机会走进一个前辈学人的书房,这一特殊机缘对年轻一代的生命成长的促成往往至关重要,如童年沙特曾偷偷溜进他祖父的书房,眼见满壁满墙砖头大的书籍,虽然还不晓得书中夹藏着何等事物,但小小心灵却象风帆一样地鼓满了敬畏,并隐隐觉得自己的一生也将会与这些书籍发生联系,宿命如约而至,仰头覆盖沙特此后的人生。
  
   许多年以前,我便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无法摆脱平庸的命运,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最黑暗的某个角落,生命之火静静地燃烧,然后静静地熄灭。一切无法阻止,一切也无法挽回,不会有什么大事临到我的身上。所以,拓宽生命的边界,增强人生的意义,唯剩阅读一路了,自己可以一边像个僧侣团成员,一边享受着智慧的盛宴。通过阅读,我曾经将自己的触角迎向许多敏感的心灵,我还找到了超越时间的道路。
  
   由于我对阅读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崇仰,所以我讨厌被人唤做藏书家,甚至可以这么说,我对生活的相当一部分热情就来自于对伟大书籍的阅读期待,它们通常藏在过去,而魅惑之力却把我牵往末后,它们在时间的后头,伸出一只未来之手把我牢牢抓住,从而鼓起我生的意志,所以,藏书于我无关,我只跟阅读有切肤的疼痛、刻骨的联络。
  
   但是话要说回来,就生命智慧的收益而言,读书其实还是退而求其次的事,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人,是可以直接师承天地的,直接领受大地的哲学和万物的启示。道法自然,直接置身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会把自己的秘密毫不吝惜地顷囊相授,滔滔不绝,诲人不倦。但一般说来,老子的这种智慧无法临幸后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与古人面目全非,与自然之间也隔着太多的障碍物,而且这些障碍物大都以其文明的产物的名义获得存在的权利,牢不可破。所以自然已经不再自然,自然也躲开了今日的生活,躲回到圣人的嘴巴和内心,最多的智慧被古人用沉默把守着;偶尔的一些言论散落到书籍里面,才有幸被我们保存。所以只有通过阅读,面见古人——只有面见前圣先贤,才能一洗我们内心长久的不满和积垢,才能赤子一般地与自然重逢,除此而外,已经别无他途。
  
   在阅读和创造性的领域,速度历来是天才们的事业。当16岁的霍夫曼斯塔尔已经写出了一生中最漂亮的诗句,思想成熟得象一个百岁老人;当19岁的蓝波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所有杰出诗篇的时候,试想,还有什么样的伟大事业能够激动他那颗不安的心灵呢?看来,惟有弃去精神的探险,而做一名海盗或者军火商这等生命的真正探险者,才能约略满足一点他们的内在饥渴,才能象风一样地燃烧自我的生命,继续赢得了迅速!这些过早到达高峰的天才,也预示着生命中的某种捷径。他们必然有着超常规的路数,才能轻而易举地抵达终点。茨威格在他的人生自传里说:“到了中学的最后几年,我们在专业判断和文采斐然的表达能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那些著名的专业评论家。”唐代大儒韩愈也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看来,从这些深得生命堂奥的人的话语的一致性当中,我们可以隐约得知,成长路上必有某个秘诀。使得少年迅速超越齐辈,挤进伟人的队伍。这个秘诀使得他们起点很高,道路很正。它就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大量的,平庸的读物上面。它可以用两个人的话来做一分为二的解读:一,爱默生的话:“没有超过50年的书不读。”这话是从从读书的消极面来讲的,它的“不读”为我们的生命赢得了时间;二,熊十力的话:“经是常道,不可一日废读。”此语才是我们所云的秘诀,当然,它是公然的,却很少有人去实践,去行履。但一定是天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点事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了,那就是:终我此生,亦无法阅毕自己的藏书。何况书还在不断地增加!何况还有无数的图书馆在张着巨口诱惑着我;在末后的日子,纸张形成的汪汪大洋在继续上涨。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我们从古人阅读仅有几本书籍,却提炼出诸如《庄子》《中庸》等如此饱满的智慧就可以得知,无数的书籍是可以一把火焚毁的,毫不可惜。而且,这种无知的低首阅读将很可能是终生的迷途,从许多智者的箴言中我们已经得知:宇宙的一切信息早已藏于一己之身。生命到了一定地步,必须向内走,而不再是向外寻索。所有有效的向外的道路都将筑就通往内心的桥梁,某一天,我们从书籍中走出,也许就会像一个梦中人从酣眠中惊醒一样仓皇失措!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