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袭人-个人文章

我读『尼采』

袭人
2003-09-09 11:45   收藏:2 回复:1 点击:4549

    尼采在他的《历史对于人的利弊》中提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观点:历
  史的公正,纵使真正以纯洁的意志去行使,它也是个可怕的道德,因为它
  总是消损生者的而使之衰老,它的裁判永远是一个毁灭。
  
  尼采的这一历史观似乎是他对自己生命的诠释。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
  相信:当生命遭受过屈辱时,历史会还他清白。因而更增添了他的悲剧色
  彩。
  
  和许多初次与他相识的读者一样,我偏执地认为他是一个可悲,可笑
  可憎的家伙。高一时度读过一篇鲁迅的《拿来主义》曾叙述过:“尼采自
  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可终究不是太阳,他也发了疯。”注释中提到他反
  对民主,歌颂战争。当时的我是课本的信徒,的确对他产生过误解。因为
  希特勒拜谒过他的墓,因而许多人们把他视为恶魔,饱受非议和误解。
  
  尼采没有家,没有职业,没有团体,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就一
  个瓦格纳,后来也和他分道扬镳了。他从瑞士的山上到意大利的海边,从
  这里到那里,他是一个永久的漫游者。在人生万象中他是一个旁观者;人
  类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件不映入他明朗的眼中。他最后的确精神分裂了,他
  常常患病,病使他深沉的思考。他好似一个哲学狂人,发出肆意的欢笑。
  
  可是尼采毕竟使历史上超乎寻常的智者。毁谤与非议掩饰不住他的光
  芒,正是历史还他以清白。鲁迅在徐梵澄翻译完《苏鲁之语录》后,曾为
  他的气质和激情而叫好,而且鲁迅也在其中啜取营养。至于鲁迅对尼采的
  评价为何有这么大的出入,我也不得而知了,或许是被尼采的激情所打动
  了吧。
  
  尼采的思想受惠于叔本华,但没有叔本华那样陷入悲痛的深渊。相反
  他是积极浪漫的。叔本华开出“禁欲”的方字,可他自己却没有这样做。
  而尼采不一样,他是真正的身体力行的哲学家。他那种对自己的肯定和执
  着让人信服。
  
  尼采在他的《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中对许多道德观念重新估量
  而加以否定,却认为一种道德确凿不移:正直。尼采渴望“善”,渴望纯
  洁。因为只有纯洁才能使万物赤裸地映入眼中。
  
  尼采认为支持欧洲文化十几世纪之久的基督教是奴隶道德的产品,是
  意志软弱时代宿命论的教师爷。他在《查拉斯图拉加》中发出了:“上帝
  死了!”这样惊世骇俗的呐喊。他希望人们告别信仰,具有“卓越不群”
  的思想。他歌颂人性,歌颂人,可又做着深沉的思考。他曾说过:“没有
  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来了全部美学,它
  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人的衰退
  更丑了。”
  
  尼采在希腊文中搜寻到了Dionysos一词,它是一种忌讳执着的精神
  。尼采对于人性是宽忍的。他认为生命是流动的,我们需要从虚无中跳出
  来,而不必拘泥于僵无的东西。
  
  至于尼采的“超人哲学”则是对“大蔑视者”,“灵魂过于充实至于
  忘我的人”。而人便生存在超人与野兽之间。这一观点与冯有兰的第三境
  界的人颇为相似。
  
  尼采震撼我灵魂的话语出自《查理图斯特如是说》:精神乃是生命的
  自我挣扎,生命乃因自我的折磨而迈进。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似乎是驶
  进了加油站,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和活力。从此,我迷上了这个悲剧性的哲
  人。他的经历呈现出了先知与天才难以在世俗被接受的孤寂和无奈。我们
  的心会被宁静细语而又热情洋溢的心灵所感动。
  
  至于尼采被唤为“疯子”时,我不会感到丝毫的奇怪和难过。因为“
  尼采的历史观”,他不会在意,因而我也不会在意。再者,对于尼采的认
  识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我喜欢尼采梦呓般的呼唤,那种呼喊,永远飘扬我的心中。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