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coria-个人文章

清晰的矛盾

coria
2006-06-24 19:57   收藏:0 回复:1 点击:4842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其实社会上不少事情和现象很多时候是自相矛盾,甚至不合情理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废话,可仔细一琢磨,还真是那样。
  
  昨天在电视上看见一位女作家很诚恳地说,我希望现在的青年一代的生活过得纯粹一点,不要太功利,这样生活才有意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要去干你喜欢的事,管它干了之后能不能赚钱,升官,发财。可在老师家长不断地谆谆教导之中,我们已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何等残酷和现实。纯粹的生活到最后很可能就直接和贫困划上了等号,然后在饥饿和寒冷的折磨中体会人生的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功利性生活,尽管这种制度已废除多年,但诸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类似乎很有道理的古训也还是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们:读书不是为了人生有意义,而是明天过得更好。于是我们只好徘徊在两难境地之中,犹豫不决。此时韩寒蹦了出来。他的生活够纯粹了,干的全是自己喜欢的事,管你几科挂红,最后连学都给退了。这种纯粹生活的结果是招来不绝于耳的批评声和怀疑声,先前的支持者如今无一例外的忽然摇身一变,成了坚定的批判者。唾液差点没把他给淹死。众人见此情形,也只好抛弃以前的种种杂念,夹起尾巴中规中举地做人。
  
  理论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理论总要高于现实。
  
  前阵子热火朝天地在炒“减负”,声势之浩大,规模之壮观,乍一看还以为今天中国的中小学生依旧生活在“三座大山”地压迫之下,喘一口气都困难。隔壁李叔的宝贝儿子现在正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小学生,他们一天所谓的“重负”无非就是老妈逼着练会儿琴,老爸哄着写会儿字。等到他到我这会儿时,再想想小学的事,我估计他还是希望练一辈子琴算了。
  
  这场风暴袭击完小学并引起巨大轰动后又波及到了初中(我当时刚上初一),相比之下,初中的反应则小上许多,只出现了一点点骚动,毕竟中考的压力较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天我们的班主任在上课之前对我们说了一句当时看来相当精辟的话:我清楚地告诉你们,‘减负’这东西嘴上喊喊还是不错的。好了,下面开始发卷子。大家听后出奇地平静,心平气和地掠过卷子就是一头猛做。
  
  至于当时的高中,这场风暴压根儿连吹都没吹到就收场了。高考的分数在那儿摆着,你读清华北大还是预科专科随便你。所以说事实胜于雄辩。老师们几乎不用废口舌就把这件事给摆平了,还直夸高中学生就是要懂事许多。
  
  “减负”在根本就没什么可减的小学身上折腾不少,结果也没减少什么;在比较让人痛苦的初中身上,几乎没起作用;在令人痛不欲生的高中那儿,不但没起任何作用,还成了别人“加负”的借口。于是只好匆匆收场,草草了事。
  
  现在又有不少人对这见事开始持否定态度。所以说,在中国,一件办不好的事到头来只会变成——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曾有人质疑我们如今的教育制度会不会导致人的全面平庸而不时全面发展。上个星期在某报上看了一篇就是专门对这句话进行反驳的文章。他举出中国每年要培养出多少多少万的这个博士那个硕士,中国的留学生每年是多少多少而且成绩都很顶呱呱等等来说明我们如今的教育制度是无限的美好,前途是无限的光明。我想了想,觉得这位同志看问题有些绝对或者说没看见事情坏的一面。我们每年的确培养出了许多可以称得上是才的人,但咱中国十几亿的人口也不是一个说丢就丢的小数目,你把那几人放在十几亿里看看到底占了百分之零点几几。就像是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十几年后为每年千分之二的人口出生率欢欣鼓舞一样,殊不知这每年的千分之二就已经和澳大利亚的全国总人口一样多了。美国经济每年要有百分之二的增长那小布什绝对高兴得疯掉,而我们总以为美国佬目光短浅,不像咱中国人胸怀大志——你看我们的经济每年增长百分之七到八咱都还没满足呢。不满足是应该的,你只需算一算两者的百分之一各值多少钱就什么都明白了。
  
  中国的留学生到国外那书本上的成绩的确顶呱呱,可那是咱们从小学就练起的呀,你看那诺贝尔奖在那儿几十年了,为什么都没有中国籍的中国人去摸过。不要说什么别人暗算我们的废话,巴西和中国踢球(仅限于男足),你就是把对方主力都踢死了,别人替补还是狂踩你。实力在那儿摆着。
  
  老师长对我们说,进步很重要,但挑出不足更重要。现在中国普遍的形势是,在不断检讨的口号声中,盲目乐观。
  
  今年四川高考语文作文满分的有七个(好像是这个数),我们这儿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不知中了什么邪,一下子冒了两个出来。整个学校沸腾得几乎蒸发掉,仅有的一家报社把两人的文章登了又登,学校恨不能将起碑文,好让广大市民共同瞻仰。
  
  我看过此二文,觉得没有报上吹嘘得那么棒,一般而已,与往年的一个样,足见二为作者在拜读前辈们留下的“大作”方面是下足了工夫的。说实话,现在的高考作文已越来越形式化,文字华丽,思想空洞,很是有唐代骈文的风貌,只不过文言文换成了白话文。可这样的文章照样得高分,真有点让人痛心疾首了。
  
  文章这东西,本身就不能用好坏和分数来介定。你喜欢,那就是名著;不喜欢,那就是狗屁。连余秋雨都说,文学一进入考场就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何况这是连空气都扭曲的高考。这样一篇本身就不怎么样的东西在被几个或许更不怎么样的人在短短数分钟内看了之后就马上介定是好还是坏,更可怕的是可能一下子就拉开了几分到几十分的差距,别人的一生就这样被改写了。
  
  有些东西明明存在就不合理,偏偏又会有人告诉你它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那它存在有什么道理?
  
  或许没人解释得清楚。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这个社会的一切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就像都挤在一辆巴士上,你可以上车搀和进去,也可以在路旁走自己的路,但最好不要想拦下巴士,赶一部分人下来——毕竟一人之力太单薄了。
  
  我骨子里天生缺乏叛逆精神,不敢去拦车;但我又善性未泯,不会上车。所以只好严守中庸之道,在路旁看那辆飞奔的汽车。
  
  这或许就是人的最大弱点,比较容易妥协。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