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徐博达-个人文章

胡杨乡人访谈录:笔墨与激情同在

徐博达
2006-05-29 19:10   收藏:15 回复:39 点击:1259

    胡杨乡人来林中的时间不长,却以其广博的学识与质朴的文品得到了广大林友的一致赞许,其丰沛的创作精力与潺潺如清溪流水的妙文佳篇更成为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得胡杨允可,以站内短信的方式与他进行了一次文学上的交流与探讨,受益匪浅,遂作如下整理,而成一篇胡杨乡人访谈录。
  
   徐博达:胡杨最初接触文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你的文字中我能够读出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与家学渊源有关吧,在你平时的阅读经历中,涉猎一定非常广博。有哪些书曾经对你的阅读、写作、成长起过重要的作用? 比较擅长的文体是哪种? 写作除了文学本身,我们还能够从哪些方面获得提高与增益?
  
   胡杨乡人:谢谢博达一片诚意。我一直于感动中接受着博达和各专栏版主、编缉很多的关注,所以,尽力参与林子里的各项活动。珍惜这个机会,敞开心扉地谈谈我的一些情况,还博达和众林友一片真情。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学赶上“批林批孔”,在黑板上大胆书写自己当时并不理解的“反对师道尊严”几个字,气得曾教过父亲的“老老师”脸上发紫。因此被选为“反潮流小将”,得以和下乡知青一同去参观了“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感性的一切启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字的好奇,开始查找书籍慢慢去了解孔子、孟子等需要批判的老古董,知道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知识积累的不多,但在班级里识字当属第一。读课文,念批判稿从不怯场。
  
   初中阶段,班主任老师确定了一个《我与雷锋》的作文题目,叫我们放开写,不拘文体。我写了诗歌,唯一一个。得益于父亲书架上收存的几本《格林童话》,哥哥的丰富的小人书木箱,和我没上学就在村子宣传队里说快板书、数来宝的经历。老师的红笔批语比我的作文还长,赞赏有加。于是,获得了个“小诗人”的雅号,开始找到了写东西的自信。
  
   之后,总被点名参加各种大会发言,接触文字的机会就多。慢慢的也开始看各种书。读的第一部书是《林海雪原》,从此,凡是能接触到的便读,有个习惯,愿意记笔记,好的句子,词语,段落都要记下来。至今还坚持。
  
   高中阶段当班长,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读。作文竞赛得了全校第二名,进了《作文范文选》,认真读了第一名的,没感觉好在哪,心里不服气,暗自使劲。赛诗会上,教导主任写的诗歌点名叫我朗读,成人的文字大气,也受益。作文好也苦恼,作文本经常被女生争抢着藏起来读,因此经常找不到。一直是板报墙报编辑,经常根据版面,现场写作。开运动会,写的宣传稿件最多。年少感性,顺手拈来,说好的多,因此便愈加喜欢文字。
  
   初、高中的课文都会背记,尤其古文,因为喜欢,所以能背能讲。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父亲给的额外任务,还有饭桌上父亲训话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甚至带回家的报纸、政治类书籍,信手翻看,都是偏得。母亲识字不多,因为善良,捡拾了很多乡风俗语中的儒家哲学思想,很多古朴的警句格言来自生活真切体验,所以,从小聆会,受益很深。常说母亲是个哲学家。严父慈母,使我情感上有刚柔相济的一面,于文字上也就难免体现出来。
  
   伯父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医学院学习,旧物品给了我们家,满是蛛网和灰尘的书箱是我释放好奇心的地方,那里面有好多名著,得以早读了《红楼梦》、《飘》、《战争与和平》等书籍。庆幸自己上的那所高中有一个校长夫人管理的很规范的图书室,每周可以借阅三本书,哈,学习之余,文学书架上已经没有几本没读过的了。我翻一般的书,自己感觉好的书,一定要研读。经常读进去出不来,所以早早就近视了。17岁前,完整甚至还略长的接受教育过程,给我奠定了喜欢文学,喜欢文字的基础。那时写东西很无章法,尽是抒情,所以,读书写文中疯长了许多EQ。
  
   17岁离开家,走上社会,人生路上开始了从感性读书到理性思考,再由理性思考到寻找该读必读的书的漫长过程。读能接触到的书。我国文学名著,除了不喜欢《官场现形记》那段的小说外,研读了多部。近代、现代、当代的也都喜欢。尤其婉约派的经典作品。阅读背记了一些唐诗宋词元曲,唯独喜欢苍凉的边塞诗。读矛盾、老舍、鲁迅。写过一段犀利的杂文,在长沙读大学时写的《“好!”字别议》,还被院长亲自加按语头版刊登。最熟悉巴金笔下的事件人物,鲜活个性,记忆犹深,自己封其为当代曹雪芹。
  
   三十岁前,放下琼瑶的,偏偏喜好上了域外大家的。莎士比亚大、小福楼拜,,歌德,拜伦,普希金,莫泊桑,托尔斯泰,泰戈尔……他们的作品都喜欢,能系列读的决不放过。记着啃《唐璜》时,弄不清楚翻译水平低还是拜伦的作品本身就深奥,至今也是一知半解。大家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很熟悉,茶花女玛格丽特;抱着于连头颅哭泣的玛特尔,情累自杀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不愿意记住名字的罗马角斗场里膂力过人的角斗士,阴险狡诈的教父,巴黎圣母院那个善良丑陋的敲钟人,小气吝啬的守财奴。当然还有十分亲切的病床上写诗的白朗宁夫人,她的十四行诗集爱不释手,至今能够背记许多。
  
   后来赶上“伤痕文学”兴盛的时期,对张贤亮、冯骥才、王安忆、路遥、蒋子龙等人的作品跟踪拜读。熟悉其文其人,说他们,真的不夸张,如数家珍。改革开放后的一代新诗人的作品感染了我,好长一段时间跟随汪国真写朦胧诗,开始给《青年诗人》、《草原》写诗歌。再后来就是纪宇的《风流歌》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开始关注时代大主题,读李存葆的血与火的小说,读胡宏伟的诗、词,也写了一些歌词,用在了自己的工作上。喜欢后来的《话说长江》,工作之余,写政治类诗歌,组织也参与朗诵。后来业余还兼任省、中央两级广播电台的评播员,参与广播电台评播。
  
   一直喜欢军旅诗歌,职业之内,精神食粮。
  
   1993年后,忙于职责上的事情多年,必须从事公文,闲疏了纯粹的文字。坚持读书,开始喜欢哲学,研究了一段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丰富自己。枕边一直是贾平凹、周梅森、王跃文的书,通过他们批判现实主义的笔,了解渐远的外界和市场经济中的人们。
  
  
   我认为文学是创造(创作)的艺术。这就需要学习和借鉴前人或别人的好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去生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表达。阅读是文学创作最直接最具体的参照系。生活是创作最丰富最鲜活的源泉。传递情感信息和表达思想欲望是创作最大的动力。我觉得写作的功夫在体验,是思想和心理的体验。生活经历,生活积累,生活沉淀,对写作者十分重要。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研究,发现与比较,是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学创作需要经历的过程。
  
   我说文学是艺术码字和艺术组合语言,倒过来说也可以。文学是人学。是艺术地反映人类行为、思想以及情感的大学科。文学包罗万象,体裁多样。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学科。写长篇小说是文学,写传记、剧本是文学,写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也是文学。能用文学语言艺术地记录事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任何体裁的作品,都属于文学范畴。浩瀚的文学宝库里没有两篇相同的作品,就像“森林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把结构和形状相近或相似的文学作品归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体裁。体材是前人界定的,也需要自己去创新,我感觉如今精彩的的短信、彩铃以及段子也是文学体裁,只是还没有被界定。正像流行歌曲中有节奏的念白语言叫Rap一样。文学受政治需求和社会需求影响而发展创新。
  
   文章写法,是章法。属于经验传承性质,也是人为界定的。章法因人而异,不能拘泥于界定的。受写作者的思想性和思维习惯性以及写作习惯性决定,文章才多姿多彩,才更有活力。我认为已有的章法要遵循,但也要善于创新。界定文章的好与不好,因人而异,大家喜欢读的一定是好文章。我们往往是从自身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要去衡量的。受各种因素影响,流传下来的作品是好的,但是,好的作品不一定都能得到流传。
  
   喜欢诗歌,因为它能用跳跃的语言符号表达出复杂的内心情感。
   喜欢散文,因为它不拘泥于线索的连续性而表述事件和思想的完整。
   喜欢议论文,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喜欢说自己想说的话。
  
  
   **********************************************************************
  
   在对话的过程中,忽然想到个新的形式,就是把提问的权利交给林友,看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结合具体作品,可以提出对文学或写作的疑问,这样的互动与沟通,会让林友与林友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吧。于是我给一些熟悉胡杨的朋友分开发短信,让他们将问题发到我信箱里,再由胡杨统一解答。每一个提问,每一个解答,都能够让我从中读出惊喜,读到收获。下面,大家随我一起感受一下。
  
   **********************************************************************
  
  
   镜中的安娜: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周国平语) 胡杨曾说,这句话说得好。看来胡杨是深有体会啦。但凡一个人喜欢一句话,一定是因为那句话引起了某种强烈的共鸣,不会是无缘无故的。请问胡杨,是否正处于某种情感和体验中?
  
   胡杨乡人:安娜是我不得不熟悉且互相关注的林友,这个问题我是很愿意回答的。我这样理解周国平的这句话:高贵的情感是圣洁的,是需要尊重和呵护的,是不能轻易表白的,是要用心去体验的。恐怕没有十分准确的语言符号能够完全彻底地将感动我们生命的那种情感表达出来,表达就会使其有所保留,使其受到某种亵渎,惟有敬重才是应该的。就像我们对待美的人和事物所怀有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一样。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别的。
  
   这让我想到了人在一生中的某种机缘下,恰好相遇到很知心的人,到底该怎么样去对待这份情感?我觉得谁都难免这样犯难。这是一个很实在的社会问题。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共鸣。
  
   情感,是需要的表现方式,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是主要的。我们的表情和动作都是需要的奴隶,需要是支配生命体的原动力。
  
   我觉得我们林子里的相同或者不同职业的人,在文字上相遇,通过这种思想上的沟通,会表现出来喜欢与否的情感。这种喜欢与不喜欢,也是各自不同的。我们发表了文章,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别人去阅读,就首先需要别人尊重,需要理解,可能也需要沟通。尊重、理解、沟通是我们在林子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在文字交流和交换中期望和容易获得的。只要你去尊重别人的智慧,认真阅读人家的文字,体现出一份对不同的生命体生活和思想的正确理解,然后准确回帖,用那些文字符号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尽管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自己尊重和理解了人家,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我来林子时间很短,在欣赏林子里那些让我感动的文章和作者的同时,也在文字中感受他(她)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生动的文字体现生动的人,高贵的思想体现高贵的灵魂,人人都不同,这就是生活之余我从林子里获得的最大乐趣。也去交流,在交流中表达理解和尊重,从而也获得理解和尊重。安娜的问题不容易回答的好,她有太多的聪慧和机智,使她于安静中对书和文字以及人生的情感体验总有独到和犀利之处。
  
   **********************************************************************
  
  
   寒鸦:我想问乡人的是,有时候厌烦写文字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继续呢?还是休整呢?
  
   胡杨乡人:寒鸦的问题是写文字的人普遍会遇到的。能写文字的人大都是敏感的,情绪化的。否则,世界如此缤纷,为什么我们会偏偏喜欢码字呢?文字那么枯燥,为什么我们会艺术地将它们码在一起,还能“色彩缤纷”呢?
  
   有时厌烦写文字,可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情感干扰,使情绪波动,动摇了喜欢和坚持写文字的初衷。也可能是阅读造成了自身要求过高,在比较中觉得找不到了自信,怎么看自己的文字都不满意。还可能是积淀了很多,在文字提高前出现的那种表达的欲望纠缠。或者可能是积蓄不够,体验不深,苦于表达一个主题的没了自信。无论是什么原因,都需要冷静和沉静对待,因为这是必然的。
  
   文章是写文字的人生活和心理体验后的产物。体验的过程是理性加工的过程,是揉和进自我情感的过程,是美的创造和创造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有人或者有时觉得很痛苦、很愉悦、很轻松,因人因时而异。但是,创作就是创造,都是复杂的,也一定是艰难的。这个过程中有厌烦很正常。厌烦了可以调整,关键是要分析厌烦的原因,根据原因找对策。累了就要休息,别陷入到精神疲劳的怪圈。空了就去阅读和体验,别被自己掏空。不满意了就顺着自己走过来的路回头看看以前的文字,免得把自己推到力不能及的境地。
  
   这种情况我也有,并且经常有。但是,不会完全放弃。我知道不是谁都能写出文字的,尤其好的文字。我们认同自己的不同,接受这个过程中的痛苦,享受写出文字后的愉快,不也是很好的吗?我们写字一起痛并快乐着,干什么什么都是这样。寒鸦是少有的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码字之人,暗自钦敬这个驾驭文字很有灵气的同性。
  
   **********************************************************************
  
   雁字云笺:在摆渡事业险滩困苦激流时,你靠什么来当橹撑过去?是您的爱人吗?
  
   胡杨乡人:首先靠自己的意志品质。男人大多坚强,我也不例外。事业是自己选择的,应该有接受因此而带来的各种挑战的意志品质。人生是一本倒不回去的磁带,只能遵循以时间的延绵为规律的正转,从鲜活走向垂暮,没有永生,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生命个体的经历,取决于我们的无法选择的时代,取决于客观存在,取决于我们自然接受抑或自觉选择的方式。我们因成长和所受教育不同形成了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方式和方法的不同上,所谓个性决定命运。这种差异使得社会多姿多彩。
  
   如何对待事业险滩激流,取决于我们形成的世界观。我从不怨天尤人,该遇到的困难不回避,不妥协。最怕人家甚至包括亲人朋友说自己无能。坚持认为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方法时进入到了苦恼之极,甚至绝望,刻意去找方法,但是,后来发觉有时没有方法恰恰也是方法。总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看自己把事业定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上。都想创造奇迹和实现伟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竞争为主旋律的社会大潮中,在人的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比较的职场里,在生存方式异常多样性和自由选择空间日益增大的现实生活中,量力而行四个字,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雁字云笺是用字严格的人,按照《说文解字》来理解,橹比桨长大,是使船前进的主要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自己的意志品质理当属于“摆渡事业险滩困苦激流时”的橹了。
  
   其次是爱人。 现代文明条件下,婚姻是男女双方互相认可的一同走人生路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以彼此接受而开始并为条件的互相认同的相对严肃的行为约定。并非是以事业的互相支撑为前提的。双方在不断弥补、完善以及修订心理和思想的契合度的过程中,应该认同这种支撑的客观必要性。这是为共同克服各自或者家庭遇到的困难必须做的准备。谁都希望找到一个事业上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伴侣。但是,婚姻的偶然性决定了这种想法的片面性。我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喜欢做堵为家庭遮风挡雨的墙,很不愿意让爱人在我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分忧,她也有自己的事业需要劳神。但是,哪怕是理解的目光,同情的眼泪,默默地做好家里的事情,无形中都是一种支持,是少不了的一只桨。很庆幸我有这么一只桨,相伴十九年了,也是“百年修来同船渡”,我感觉到了那只桨纤弱但执著的力量,于是,我于默默里平添了许多迎接挑战的决心。
  
   再次就是亲友朋友了。他们是少不了的期待和鼓励,呐喊和助威,参照和蓝本。有他们,我的橹摇得才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更有决心,更有方向。
  
   雁字云笺: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么您最亲密的是哪本书?作者是谁?为什么呢?
  
   胡杨乡人:雁字,给博达说了,我喜欢的书很多,不同的阶段都有所不同。 你的问题叫我认真思考了很多,或许书中的“颜如玉”太多了,都说不清楚哪部最亲密了。
  
   少时喜欢《林海雪原》,它奠定了我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使我有了杨子荣这个偶像,也喜欢曲波笔下的“小白鸽”。稍大喜欢过《红楼梦》,那里面人情世事纷繁多彩,为“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章节和诗句动容动情,也因为妙玉而喜欢上了茶,至今坚持并且十分苛刻地品饮。成年后喜欢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一位职场大姐送的,希望我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但被于连凄凉的结局震撼了,理解不了玛特尔对于连的那种爱的执着,感觉攀登的阶梯需要凭自己的实力踏踏实实地搭建。后来就苦嚼《菜根谭》,感觉到了民族文化的醇厚味道,一直伴随在枕边。前几年研读了《狼图腾》,那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让人沉思的书,包含着大的课题,适合我去静思。王跃文的书都不错哦,很现实的主题,叫人自警。其实生活才是最大的一部书,我于这个雁字熟悉的行列里,二十六年间经历的一切,都显得更富有文学性。
  
   **********************************************************************
  
   美灵:
   一、关于写文字,觉得吃力的地方就是结尾。每每开头和行文的过程中都是很好的, 或者说,可以把它们处理得很好,可是一旦到结尾的时候,就觉得有些疲软,或者说明明自己都知道还有很多应该写出来的,可就是力不从心,不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脱离不了自己的生活去全心的创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想知道怎么处理一些本来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和其他的作品中有雷同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事件或者说情节,如何能够处理得标新立异?因为写手的大多数创作都来自于生活 ,而生活和艺术却有相通之处,如何把握这种相通,我想知道。
   三、写日记感觉比较轻松随意,不用太多考虑文章结构和对文字的修饰。是否可以先从写日记练笔,然后再开始写文字?
   四、是否一定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和写些什么吗?
  
   胡杨乡人:写文章我可不自信,好手如林。胡杨林中也有很多高手。但乐于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同一方水土使我们很亲近地把文学创作都说成是“写文字”。
  
   一、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结构美的一部分。结构美,文章才会更美。因体裁的不同,文章的结尾多种多样,不必要拘泥于某种形式。但一定要服务于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无论怎么样的结尾都要扣题。
   一般说, 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很美丽,给人美的享受,正所谓“蚕头豹尾”。我认为就是给人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或设问,或悬念,或感叹,都让人有同感、痛感或者满足感,抑或让人产生出自我构想的好奇心及欲望,那不也是好事?我比较欣赏章回小说的回尾,都会牵着读者的好奇心去看下一回。但这不能作为独立主题的文章的写法。独立主题的文章,结尾处一定要服务整篇。其实,没必要求全责备,美灵文集里的文字我都读过,《幸福的回音——读三毛》的结尾“我宁愿相信,三毛幸福着,在天堂,一直……”,就十分耐人寻味。
  
   对于自己经历的事情也是这样,想想自己究竟要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希望人家读了后有什么感受和教益。没有能够写尽的主题,恰到好处就得。
   读同类主题的精文,看看写作大家的方法,我们初、高中学的那些课文选文都是精品,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我和你站在同一景物前去欣赏,所关注的焦点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看事物都会从自己的审美习惯出发,看自己喜欢看的点或面。我自嘲地说过:换个角度看我们自己,也能找到足够的自信。建议你换个角度分析事物,换个角度描写情节。独到的视角才会产生独特的见解,。我写文章前一般不看别人类似的文章,不用或者尽量少的引用,免得“照猫画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写出自己的观点,感觉舒服。超越自己,首先要超越自己认同的那些别人的现成的文字。美灵笔下的《花雨轻歌》里的三盆小花,就有自己独到之处。
  
   三、赞同你的观点。许多人也都这么说。但日记的记事语言和文学表达的语言还是有差别的。不过,触类旁通,都是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练习。熟能生巧。
  
   四、不是以写文字谋生,干吗强迫自己去做。要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表达思想的能力,反映事物的能力,强迫自己思考是应该的;记录随时产生的思想火花,以备以后使用,也是必须的。美灵信手拈来的 《常怀感恩的心》小品文就很有嚼头。
  
   **********************************************************************
  
   月亮上的猫:很喜欢你的迷魂烟雨忆江南(忆篇)、迷魂烟雨忆江南(问篇)两篇文字。看后让人对江南浮想联翩、悠然神往,想知道是你的亲身体验还是想像之作?
  
   胡杨乡人:月亮上的猫使我熟悉了真正的胡杨林和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她是个能把生活里人和事快速而又生动地表述出来的“故事大王”。正如她的创作源于那片热土一样,我写江南也是来自生活的体验。 我于1991年、2002年、2004年,先后三次去江南,江南给我的印象我是写不出来的。描绘任何事物,尤其复杂的事物都需要借助已经有了的语言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不了真实的感觉,人的眼看到的事物是立体的,有着联系的,加了情感因素的。描绘出来的就不一样了,就象谁的文字也代表不了真实的江南一样。
  
   江南是古今文人着墨最多的,也是游客最密集的地方。在空旷的环境里时间待长了的人,初到那里感觉不到美在哪里,因为我们的心在空旷里撑大了,觉得江南拥挤,袖珍,甚至低矮。但是,你一旦住进江南,融进江南,了解你所到的地方曾经被什么古人怎么写过,你就会觉得自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学大家的笔墨里。因为我们的空旷和历史的蛮荒是同意的。而那里的拥挤也和渊源的厚重密切相连。感受中国的历史变迁,该去江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该去江南,感受细致、精致、雅致该去江南,感受温柔、娇小、纤弱也该去江南。
  
   江南的情愫里我没有私情,有的就是对那方水乡泽国的命源般的喜欢,以至于我的孩子去了后,改变了进北京念书工作的初衷。或许我们父子的生命里都是缺水的,都需要滋润。 喜欢江南,因为没法留住在江南。喜欢江南,因为没法复制出江南。尤其那些古城名镇,小桥流水。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去那里追溯历史,发现美丽,绝对值得。
  
   **********************************************************************
  
  容冰季节:在当今信仰混乱、道德缺失的年代,象胡杨大哥这样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该怎样去面对或者重塑?用文字,或者用信念和自己的人格魅力?
  
  胡杨乡人:因为容冰的诗歌涉及主题丰富,所以经常拜读。感觉你这个岭南年轻人是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且思考很深的人,也因此经常能诱发我沿着你的思路去思考。容冰的问题就是不一样,感觉是有大责任感,是看大局想大事的人,看来我又得顺着你的思想认真想想了。
  
   容冰,我想把你说的“信仰混乱、道德缺失的年代”这句话简单作一调整,说成是“信仰多样化,道德重塑空间大的年代”怎么样?感觉这样更客观,也能够寄予一些希望。
  
   你说的“有思想”我还不敢当,最近几年我真的感觉到沉静使我开始变得会思想了。我理解“有思想的人”是指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生态度和做人做事原则并有独到见地建树的人。依此来看我仅仅只是开始。你说的“责任感”我有,是源于成长教育中我所接受和形成的做人做事标准,也是在特定职业环境里长期形成的意志品质。博达和你都年轻,对于林子建设的这份责任感也是值得我敬佩的。责任感源于对人生和事业的那份执着的爱,只有立在责任感基石上的成功才算得上牢固。所以,做个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是我们一致的目标。
  
   你说得很对,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要做个有思想和责任感的人,一方面要以信念作支撑,做好自己。立身做人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人生课题。我很欣赏“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以及这句话里包含的人生的哲学道理。因此,争取优秀也是一种习惯。做优秀的人,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没有坚毅的信念,人就会陷入到随波逐流的无助漩涡里而碌碌无为。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源于一定的信念来体现我们的个体价值,也是在我们自己的墓碑上刻字。因此,以自己确立的信念(包含目标和标准)作支撑来做好自己,是我们做事和做成事的前提。
  
   回首自己二十多年来离家在外的人生路,由于所处岗位不断变化,一路走来,由低到高,由小到大,我根据自己的不同职责,引领所属人员自信、乐观、积极地作为,以群体目标的实现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创造了成绩的同时也享受了其中的快乐,和大家一同来刻群体这块碑上属于我与他们的那个时段的文字。只要用心,我感觉前人和现状总会留有很大的空间,从而激发我的智慧和才能。欣慰刻下的每一段都是尽力的,也是精彩的,独特的,因此便也是无悔的。由于不想做在后进行列里被不断鞭策的人,不乐意做受批评得不到上下信任的人,所以,有主动和积极的人生信条。无论做什么,感觉乐在其中。无论在哪,都会体现自身的不同。坚持认为人应该信仰主流的理性的科学的主张,并坚持自己的初衷;学习和借鉴大众认可的完善人格,接受积极的影响,保持真诚待人;遵循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慎独,尊重自己的和同等尊重别人的生命;做一个让人信任的有亲和力的人,有尊严的人。这种秉赋从某种意义上评价未必就是好的,但是个性所然。这就是人群,你我皆于其中,各有千秋。
  
   另一方面要以语言、文字和行为为载体,影响他人和环境。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字,是我们人这种高灵动物群体独有的,是通过不断学习而掌握的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工具。它被最大限度地用于对人的行为引导和约束之中,成为连接群体组织与个体成员之间的媒介,发挥着组织管理、宣传激励、教育疏导的作用。从文字的产生至今,任何政权和群体建设都离不开。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具备很好地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但是,这个领域发展的无止境性决定了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和提高。岗位也决定了我不能只做语言文字上的强者,也要做行为上的能人,否则就是坐而论道了。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引领身边的人,做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给他人带来希望和愉快的比较全面的人,也就是你所说的有“人格魅力”的人,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每一段路程中陪伴我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创造力,我在被他们感动着的同时也在努力感动着他们。我们互相激励,人文化地创造着群体的业绩,也相互鼓励和影响着书写自己的历史。就这样不断增加着信念,并且还在继续。
  
   容冰,很庆幸我们赶上这个变革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我觉得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社会状态下,无论是谁,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先天的不足,那就是事物是立体三维的,客观存在的,有纵深和宽度的,而我们的视觉首先注意的是平面和表象,从而产生很多莫名的可恼。以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待我们不可回避的社会矛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我们面对的纷繁事务,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记着这么一段话:一个有知识的人知道事物的属性,一个有经验的人了解事务的由来和去向,一个有能力的人懂得如何利用事物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你是很注重思考问题的,相信你是一个有知识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的人。谢谢信任,真诚与你共勉。
  
  **********************************************************************
  
  
  
   谢谢胡杨,对每个提问都一丝不苟的给予解答,从中可以读出你为人、为文的严谨、认真。我感觉一问一答的形式更适合于访谈。在字里行间常常能读出飞溅的思想火花,读出那些散落于日常生活中的真知与灼见,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交流形式。彼此都放松,彼此都受益。 文字是我们能够驾驭的、让思想与心灵飞向无限广阔空间的翅膀。谁能把文字运用得更好,谁的思想就越能接近天地的辽阔,谁的心灵就更能感受大海的汪洋。
  
  
原创[鸟过留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