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jlyjlwh200-个人文章

我所知晓的“东北三大怪”

jlyjlwh200
2006-05-17 22:00   收藏:0 回复:14 点击:3973

    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窗户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小媳妇叼烟袋。
  
  这样的描述大约已经流传了200余年,现在一提东北,仍有很多人津津乐道这“三大怪”。但如今又有几人能够见到这三怪?这三大怪基本已经成为历史了。
  
  但“三大怪”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它确是东北一些地区流传上百年的民俗之风。直至建国后这种民风仍很盛行,鄙人对“三大怪”都曾经目睹,应该算是这历史文物的见证人之一了。
  
  一大怪,窗户纸糊在窗户外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尚属恢复时期,经济很不发达,人民生活贫困。我老家在长春市郊区,那时农户的窗户都是木头制作的。一般一个房间朝南设四扇窗户,两上扇两下扇。上下扇窗户中间都打成十几公分见方的小格,那时买不起玻璃,打成小格,有利于用纸糊。
  窗户纸则是从商店中买来的,麻制的,小疙瘩遍布纸面,很粗糙。
  由于东北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室外冰霜遇到室内温度高时融化,容易使窗纸脱落漏缝,还会造成窗棂构件腐烂,故此,窗户纸都要糊在窗棂外面。
  糊窗户的时机基本选在入冷前,将窗棂上的旧纸和浆嘎巴刮净。抹上白面打成的浆子,将窗户纸糊在上面。
  为了防止窗纸被雨浇破,用小碟舀来少许豆油,取来鸡羚(羽毛),蘸油往窗纸上抹,因为豆油奇缺,用鸡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省油。油除了对窗纸起到保护作用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使房屋内亮一些。
  进房屋的门,底下是木板,上面也是和上扇窗一样用窗纸糊。
  那时门窗都不结实,用手一推就能开,但很少有上锁的,可却安全得很,很少有失盗的现象发生。什么叫夜不闭户?我想大概也不过如此吧?可见那时的民风多么纯朴,那时的社会风气多么令人向往。
  
  二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这种现象,是指小孩子睡悠车而言;而不是用绳子将孩子拴上,吊在棚上。
  小孩子睡悠车起源于满族,古时山林茂密,时常有毒蛇猛兽出现,为了使婴儿安全,他们便想起了把孩子放到悠车中吊起来。
  不仅我小时候睡过悠车,我的孩子还曾睡过呢,据说我老家至今仍有用悠车吊孩子的。
  悠车为木制的,有点古船形状,长一米多,宽二尺多,前后端都有两个拴绳处,用绳子将悠车吊到房屋檩子上,距地面一米多高,一般吊在火炕捎的炕沿上方。
  孩子睡在里面,大人用手一推悠车,车子就来回飞起来,待车渐慢时,再悠。
  孩子经此一悠,大概就迷糊了,很快就会入睡,而且越睡越香甜,大人可以趁此去做家务。
  也有科学论证说,悠车不利于小孩头脑发育,容易悠糊涂了。但悠了几辈子,我还没听说有悠傻的孩子;然而也未听说悠出科学家来。应该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三大怪,大姑娘小媳妇叼烟袋
  
  想想这个样子,一定会使人发笑。现如今一个女人夹个香烟卷,恐怕有时也会遭来白眼;试想,一个年轻轻的女人拿个大烟袋,吞云吐雾成何体统?
  然而,一个事物的出现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当时东北很荒僻,有天然的高山和林海,虫蛇野兽经常出没。野兽怕光,虫蛇怕烟油味。人们为了自卫,不得不吸烟,也就逐渐养成了吸烟的习惯。
  后来,虽然野兽虫蛇渐渐对人类构不成威胁了,但由于辈辈相传,吸烟也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大姑娘小媳妇还要经常给长辈点烟,而不抽几口,无法点着,常此也就染上了烟瘾。
  我看到的无论是大姑娘小媳妇还是老太太,凡是女性使用的烟袋都是长杆的,最长的有一米多,一头是烟袋锅,装烟用;一头是眼袋嘴,含在嘴里吸。中间是眼袋杆,杆中间通气。
  家家的炕上都有个烟笸箩,多数为柳条子编制,如今日小盆大。想抽烟时,将烟袋锅伸到烟笸箩里装好烟。为了省那二分钱一盒的火柴,冬天则伸到火盆中点燃;夏季则是用点燃的火绳点烟。也有打石取火的,还有用太阳镜在阳光下照出火的。
  妇女们喜欢串门子,但手里总要拎着那大烟袋,仿佛是古代武士拎剑一样,须臾不离身。
  男性用的大多是小烟袋,超不出一尺长,也有用烟斗的。
  烟袋还有个特殊用途,老年人一旦生气,还不好发作时,就用烟袋锅狠狠地磕炕沿,以发泄私愤,吧吧代表了它们的忿怒。更有甚者,用烟袋锅子打晚辈的,刨到脑袋上就是个大包,严重者可出个大窟窿,置人于死地。
  当然抽烟也演变成了文化,新媳妇进门都要给公婆装烟,公婆要赏钱的。
  现在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仍有用烟袋吸烟的。年轻人全部告别了烟袋,起始用纸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夹起了烟卷,而且越吸越高档。但女性吸烟者越来越少了,可男性吸烟的年龄逐步年轻化,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东北“三大怪”逐步走向衰亡,东北的“三宝”却日见盛行。这就是时代在变,事物跟着在变。
  
  2006年5月17日星期三
原创[文.浮生杂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