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ljx1968-个人文章

游文公山

ljx1968
2006-05-08 13:15   收藏:0 回复:9 点击:4326

   
   我生在小桥流水人家,在门前的小河中嬉戏长大。儿时的伙伴结伴进山打柴,采杨梅、柿子等野果,是农家孩子必做的事情,也是农家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读书毕业后参加工作来到了县城,外出的机会多了,去了大都市,看了祖国的一些名山大川。生活在这小小的县城,真羡慕大都市的繁华。
   可是这几年来,本地的旅游火热起来了,外地尤其是大都市的人源源不断地来婺源旅游观光。没想到给我童年带来快乐的那山那水,今天吸引了这么多都市人。
   五一放长假,天天在家很无聊,于是几个朋友约好带上家人孩子,和大都市人一起去看看家乡的山水。
   这天去的是文公山,出县城20分种的车程就进入了文公山风景区。这里很早几年前就来过两次。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今天看起来感觉就很不一样。婺源的山不高,水也不深,但婺源的山水透着那么一股秀气和宁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婺源的女人都显得那么的纯朴秀丽,男人个个温文尔雅。车行在两山之间不宽的油路上,微风吹来,带着阵阵野花的清香。近处的孱孱流水,远处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油光的山,真是赏心悦目,荡气回肠。
  文公山因葬有朱熹(文公)祖墓而得名。墓周有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熹首次回故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24棵杉树,寓意“二十四孝”,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现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有“江南南杉王群”之誉。
   上文公山走的是古驿道,由石板砌成,一段是小斜坡,过一段又是台阶。这大概是古人修建古驿道的聪明之处。山里人进出山,山货运出去,从山外换些货物回来,走的都是这条古驿道,路修成这样,走起来就省力许多。现在山里已经修了公路了,出行方便多了。可是村里还保留这样的风俗,村里人从山外娶媳妇回去,新郎一定要背着媳妇走文公山古驿道进村。这样日后他们的孩子很会读书,走出大山,功成名就。这大概是都想沾沾朱熹的灵气吧。
   小孩子无心欣赏一路上风景,争先恐后地往山顶跑,争第一。
   文公山上树木主要为阔叶乔木,树干笔直挺拔,枝叶茂盛。阳光照射不进林子里面,地上长不出野草,只有厚厚的一层落叶。这些树木的树龄都有几十年、上百年以上了,过去婺源的百姓就有环保意识,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当今,在强调环保意识,在提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知道为我们的后代做点什么,留点什么了。大约走了半小时到了半山腰,就看到了朱熹祖墓和朱熹亲手植下的杉树。朱熹植下的杉树现在比山上其他的树都要粗、要高。据说,朱熹当年植下这24棵杉树是按风水八卦来选择栽植位置和数目的。但我不懂什么风水八卦,只能人云亦云了。
   再走半个小时就到了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山顶上的小亭子,一片浩瀚的林海尽收眼底。五月的阳光无遮无挡泼洒在身上,我喘着粗气,尽情地享受着天然氧吧的空气,好不惬意。
   看看家乡的山水,没有大都市人那种惊奇和欣喜,更多的是那份亲切。婺源是个大花园,无论你走到哪,哪都是一幅没有任何渲染的田园山水画。婺源的人与山水一融合在一起,婺源的百姓世代享受着山水的恩泽,婺源的人民也世代呵护着这美丽的家园。
  
原创[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