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漫步长天-个人文章

我的母亲

漫步长天
2006-05-06 15:36   收藏:0 回复:7 点击:1465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此文献给我的母亲,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小时候,家里真是穷呀,吃没吃的,穿没穿的,烧没烧的。父亲常年累月病倒在床上,儿女们还小,全家只有母亲拼死拼活地挣工分,却总也填不饱一家人饥饿的肚皮。
   到了年底,队里按工日分到的粮食,有数儿的几袋,被父亲戏称是鸡儿食,留够第二年春天的籽种,就所剩不多了。
   勉强过了春节,家里就开始饥一顿饱一顿,母亲愁得整天哀声叹气:又得张口向别人借粮了。
   那个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特穷,谁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有余粮的人家很少。个别人即使有多余的粮食,还要考虑应付不期而遇的灾荒,是不会轻易借人的。
   这样的日子最难熬,似乎特别漫长,过了今天,明天又该怎么办?可是愁归愁,日子还得过吧,母亲只好硬着头皮出去借粮。求爷爷,告奶奶,给人家求情下话,遭别人的白眼不说,有时候甚至人已经出门了,却不知道是去东边还是去西边。
   那些日子,母亲过得很苦,仿佛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同一个生产队,甚至同一个大队,是借不到粮食的,缺粮的情况都一样。只有少数几个大队干部,或者是家里有强劳力的,还有一点余粮。在周围普遍贫困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一些多余的粮食,他们才有了在乡里乡亲中显摆的资本,还有穷日子过怕了的担忧,让他们拿出粮食借人,比割自己身上的肉还难。
   母亲知道向他们张口是没有用的,只是礼节性地说说自家的困境,得到的只是同情地叹气和无奈的摇头。
   没有办法,母亲只好向亲戚们求助。好在,中国人帮亲扶友的传统还是很真诚的,在遇到困难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只要是条件好一点的亲戚,多多少少总能借到一点,而且态度会相对好一点,不至于让母亲太难堪。
   尽管这样,母亲在借粮时还是十分的为难,名义上是走亲戚,先要陪人家拉家常,喧一些死去的亲人得的是什么病,怎样发送的,活着的人过得好不好,孩子们都在做什么等等。临到分手的时候,才会十分难为情地说出家里过不下去了,要借点粮食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这时候,主人也心知肚明,一边客气一边动身取粮食。母亲见没有白来,发自内心地向人家道谢,不管借了多少,有一点总比没有强吧,最起码,孩子们不会挨饿了。
   就这样,东一家,西一家,早晨出门前准备一肚子的好话,回来时换上人家一斗,或者是一升麦子,算是没有把孩子们饿死。
   据后来母亲回忆,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她最难过的日子,一提起向别人借粮借物,她几乎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感到了一种十分无奈的卑贱,产生一种欲哭无泪的酸楚。有好几次,母亲甚至产生过带上我和小妹外出乞讨的念头。
   直到现在,日子好过了,衣食有余,再也不去向别人借粮了,母亲仍有一种伤痛未平的感觉。
   我们兄弟几个在外工作多年了,偶尔回趟家,想帮父母干点农活,人手多,工具不够,需要借个铁锨,扫把,架子车之类。在如今的庄户人家,这是极平常的事。有时候,根本用不着借,跟主人打声招呼,放在什么地方,自己取来用就行了。人家如果有空闲,还会亲自送过来,让你随便用呢。
   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母亲仍然觉得头皮发麻,能不借就尽量不借吧,别为难人家了。
   每当听到这些,我就有说不出的心酸,物质匮乏,经济困难的时代,磨掉了母亲身上所有的锐气,连与人正常交往的事也在她心中成了负担。为了度过那一个接一个的艰难的日子,她甚至丢掉了一部分尊严,觉得她欠下这个世界的人情太多太多了,多得让她穷其一生都无法偿还。
   我可怜的母亲,辛苦了一生,操劳了一生,到现在还为借一件不起眼的小农具犯难。我们每一个子女心里都清楚,她不是怕为难别人,而是怕为难自己,怕回忆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怕牵出深藏在内心那久久的痛。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