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最近读到的胡适和鲁迅

雪堂
2006-04-19 11:12   收藏:0 回复:4 点击:3782

    从孔网得《胡适与中国思潮》,缘于读韩石山先生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本书,因书中多有引用周质平先生上述的这本书,有些逐本溯源的意思在里头,这里谈一下这两本书。
  
  韩先生是我乡人,近年来在鲁迅研究上提出许多不同于主流学界的观点,其态度人尽皆知。其中一些观点很得我心。比如说他指出鲁迅作品不适合编入小学甚至中学课本。根据我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亲身经历,确实有这个问题。当年我们这些孩子在课堂读到《坟》,读到茴香豆,读到金项圈,其实是读不懂的,吃力得很;又正是逆反心理严重的年纪,最后竟然在那么早就对鲁迅先生产生了误解,真是很令人感慨的事情。再比如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种看法,反复品咂,我是部分接受的。胡氏的下苦功、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坚定不移的民主自由的政见、他树立的文人论政的传统、他的“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名言等等建设性的求知门径,是当代年轻人先天缺失的。鲁迅的作品需要时代背景的理解,需要有理性的近代史的学养才能知其深刻,是下苦功的年轻人成熟起来方能避免误读的。作为普通读者,适时读他们的书,我觉得才是对这两位文化巨人作持平论的基础。
  
  读韩先生这本《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心里是存着对这两人文化比较的定位去的,这种对比的格局,其意义不言自明。读后不免失望,因为内容没有预想的那样厚实。第一章引出胡氏入主北大,成为最年轻、最受关注的北大文科教授,语言明白晓畅,铺陈材料很见功底,读之欣然。然而下一章谈鲁迅,文风突变,足见作者心理此时发生了变化。全书主体内容放在鲁迅与新月派学人的论争,减弱了内涵,其材料归纳出来的观点就可想而知。全书论及鲁迅的内容多于胡适,处处可见作者内心情绪与欲作持平论之间的心理挣扎。读毕不禁使人怅然。
  
  近年来,学界有一个焦点,那就是“想起胡适”这四个字。自唐德刚先生早年的胡适系列著作被删节后陆续的出版,各种研究胡适思想和人生历程的著作纷纷出现。胡适先生其言其行现在正在成为一种被热烈讨论的现象,这个现象其实来自于当前人们普遍的向往民主自由、倡导公民社会的情绪。这样,对胡适这样的文化巨人,对其文化和思想的建设实绩恢复了本来的面貌。这种局面,这股思想宏流,振奋人心,买书人心里无疑是高兴的。
  
  然而,在这种热潮之前,在言论宽松的地方,对胡氏的价值理性认定早就已经开始多年了。周质平先生的《胡适与中国思潮》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从文化巨人的比较,胡适思想和著作的历程及意义,胡适同其他国学大师之间的交往等方面来写作,将胡氏放在一个历史环境之中来整体谈论,观点颇有价值,视野比较客观。其中第一节也是比较鲁迅和胡适,是比较早的提出主流学界对鲁迅的神化和误读的观点的一种著作。这本书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语言非常好,运用材料与论事的逻辑性有说服力。是我近来读到的关于胡氏的最好的一本书。
  
  其实,鲁迅与胡适两人的比较,不可避免。世人皆谓胡适改良调和的主张一生不变,乃经典的右派,而鲁迅则无疑是公认的左派领袖。这样,在前面所述的这种“想起胡适”的热潮中,特别是在社会饱受激进思想破坏的历史原因下,当年就被指为党派所左右的鲁迅今天必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鲁迅研究也必然会因为被官方所垄断失去了学术独立而受到学界的抑制。鲁迅这位不支持武力的真正的自由左派,今天仍然要为当年某些组织舆论行为而承担莫虚有的“旗手”责任。想来令人不平。
  
  《胡适与中国思潮》是以胡适为主角的著作,高扬胡适是很正常的。许多传记都是这样从对传主的肯定开始诞生的。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也能感觉到扬胡而抑鲁的思想在流动。这就可以看出,想要对一个历史人物作持平之论有多么的困难。
  
  《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02年9月1版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