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姜辛-个人文章

生活的一种状态

姜辛
2003-08-07 08:20   收藏:7 回复:5 点击:1414

    这几天我整天整天都在看电视,以至于我昨晚都觉得忍受不了,不想再看了。
   我感受到了自己全部的软弱,并且知道这种软弱并不来源于痛苦,而是疲倦。我在想,世上最艰难的忍受并非痛苦,而是疲倦。疲倦,是深深的自弃,是困惑之后的无争。
   享受着好久没有的安静,就好象在天空中盘旋已久的鸟儿落到了地上,只想把自己深深地沉下去沉下去。
   怪不得昆德拉说,软弱就是一种想要倒下去的愿望。
   我所以喜欢他的书,就是因为从中能更多地看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我象书中的每一个人,至少在某一方面某一个时刻。是因为我善于沉浸到书中的世界,还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共性动物,所别只是程度深浅、表现形式罢了。
   我想我就象一根木头一样浮在生活的水面上,始终沉不下去。
   我无法开始在水中的生活,象其他人一样深深浸没于其中。我想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认可世俗生活的意义,而渴望远离那一切,越远越好。所以,我有许多许多的念头,但却很难把其中一个变成决定。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比我更软弱的人,我没有生活下去的渴望,恰恰相反,我的渴望是远离生活。
   所以我知道我的本质是孤独的,我最适合的还是一个人的生活。
   我在想,王小明在《鲁迅传》里所提到的“鬼气”,是不是跟我这种心境是一回事。而对这鬼气背后所浸淫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所谓“虚无”,我还没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我只知道,人常常是在否定一种价值之后追求另一种价值,否定一种意义之后追求另一种意义。中国人其实看透了生死,象是张爱玲在一篇散文里说的,大意是中国人有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所以没有任何信仰。但是既如此,似乎应该更能置生死于度外才是,可这只是我的逻辑,我看到的恰好相反——好死不如赖活,既然横竖是死,横竖是活,也便可以生而忘形,死而忘形;千事万事,都不必认真计较了,只是一天天浑浑噩噩过下去。
   相较起来,我也许还算不得彻底的悲观,我还是想要寻求一个意义和答案的,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原因,它可以给我一个玩味人生的空间。而中国人的悲观主义是不需要意义和答案的,只要一点儿实惠聊度生计就可以了。
   我一向以为自己比较偏好西方文化的一些东西,但是那一天看了一个国际频道的节目,我看到西方人的种种表现,发现他们是天生外向适合面对镜头向外面推出自己的,这对他们来说非常自然简单。但是东方人是内敛的,我自觉我看的古书并不多,可骨子里,我是一个地道的东方人。我的生存之力是自外向内聚合的,不是向外发散的。
   西方人可以在人群中得到快乐,而中国人,我相信他们只有安守自己的内心花园才会快乐。在人群中,除了关系倾轧明争暗斗阿谀逢迎,并不会有更多纯洁愉快的经验。对于中国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安宁。除此之外,并没有真正的快乐。
   享乐之中的人,不一定快乐,这应该是一个常识。
   中国人的悲观还表现在,他们生存的价值并不体现在自我身上,而体现在他人身上。一个人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所以有君臣父子兄弟妻友之纲常义理。说起来,他们不能为自己而活,个人的要求和愿望是没有多少容身之处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要满足许多人。所以,中国人是没有自我、没有个性、天性浑沌、心灵未被开化的民族。
   我想,早年我的封闭生活怡养了我的心灵,让它一直是在一种清澈干净纯粹的状态中。但是结婚以后,尤其是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母亲之后,我似乎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失去了自我、个性,变得浑沌起来。我想,这是我感到疲倦的根本原因。(2003-6-6)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