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笑看红尘-个人文章】
伊人 古典
□ 笑看红尘
2006-03-08 20:47
收藏:0
回复:1
点击:4923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认为文章的内容是一个风轻云淡、浪漫的小女子带着农耕的幻想,写下的关于心情、爱情之类风花雪月的故事。这实在是一个误解,这是一个关于重名的故事,以及伊人、古典的由来。
我最初体会重名是在上初一时,在刚刚开学墙上公布的各班级同学名单的红榜上,在一班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之后,疑惑随之而来。因为后面加了括号,写着女,很特别。待看完初一所有的班级同学名单后才明白,原来四班也有这个名字,不同的是括号里写着男。就这样,第一次知道了重名。
初中三年,经常会听到四班的那位同学学习很好,年级组前几名,而我的成绩最好时在班级里的排名也就是第九名,相比之下,也曾为自己的成绩难为情,然而这也只是偶尔的一个闪念而已,十三、四岁的我从未想过以次为动力,所以我的成绩是一如既往地在原地徘徊着。
喜欢文科,却阴差阳错地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后工作了,也许一切都是巧合,工作中自己的那点对文字的热爱因为身在办公室而被激发起来。最开始是为了工作、为了完成任务而静下心,拿起笔写字,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写生活中的笑影泪痕。
但当过去的日子,凝成一篇篇文章,握在手中摆在面前时,才真真正正地感到我自己生命的真实和曾经活过的痕迹,就这样不可救药地痴迷上了文字。久而久之习惯了拿起笔对着那一页页稿纸倾诉,这成了我平常日子里最惬意的事情,没有文字落在纸上的时间,变觉得无所事事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焦躁不安,有一种内在的倾诉在心底淤积着。
最初投稿报纸是在1999年,那里面有个百姓茶坊栏目,里面的话题很贴近生活,所以有话要说,稿件写好了,斟酌再三,想了一个笔名:伊人。特意查了字典:那个人,多指女性。几天后,那篇稿子竟然登在了报纸上,这极大地鼓舞了我。
后来,写了篇《红尘有爱》因为喜欢唯美,觉得这样的散文名字,就该配一个诗意的署名,所以继续用了伊人。没想到稿子发表的那天,在银行工作的姐姐来到家里,进门就是快借几本书给她看看,细问才知道,原来是看了那篇《红尘有爱》有所感触,也想充实一下自己,也想做个温婉的有内容的,于自己是一种幸福,于家人是一种幸运的好女人。
这才知道笔名,你掩藏在她后面有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暗自得意的好处之后,却也有相逢对面不相识的苦衷!在用伊人发了十几篇游记、散文之后,我发现伊人之多:有小店的服装、超市的果冻、还有正在上演的电视剧。最重要的是报上又有了另外一个伊人。唉!又重名了,为了避免分不清和多余的解释还是该名吧!
丈夫姓古,虽说现在结婚后没有随夫姓的,但如果笔名和他姓,他还不高兴坏了,他多自豪啊!想了好久就叫古典吧!配的稿子的题目是《婆家在皖南》,自我感觉也蛮有意境的嘛。稿子登了出来,拿给丈夫看,没想到他却没有高兴坏了,他说这个笔名让他少了许多看到文章的喜悦,这个陌生的名字总没有真名来得亲切,为什么不用真名?姐来电话,古典是不是你?为什么不用真名?和他们解释重名,改名是为了怕向人解释的麻烦,所以又坚持着用古典发了几篇稿子。
决定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是因为一篇《笑谈儿子入园时》。想想儿子长大后,让他看看自己儿时的趣事,自然高兴,可是让他看到满脸皱纹、满头白发的妈妈居然是古典!这个现实也太残酷了,怕他受不了那样的打击,我还不成了他呕像啊!细想作为妈妈写自己的孩子,再用笔名,那份真实感也就少了许多。为了不给别人,给自己增添解释的麻烦,几篇文章里都在重重地提示着我的性别角色。
从1996年,拿起笔到现在,用笔写下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已经是一种习惯,这也是我闲暇时的一种乐趣,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这些文字,我的人生态度在一点点的改变,变得从未有过的认真和虔诚。
感谢文字,带给我的那些快乐;感谢伊人、古典这两个笔名带给我的那些美好的心情。
后记:这篇文字发表在2003.7.15的晚报上,现在早已经习惯了重名,还记得有一篇《爱上考试》因为同一个版面的两个人,两篇文字,同一个名字,而被编辑,署名为杰文,呵呵,如果不是重名,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一次聚会中被文友问起,“我”那篇文字,告诉他,右上角的“杰文”才是我。也是重名的又一趣事吧!看来我是做不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样的大丈夫气概了。本不是顶天立地的男人,不过是一个小女子而已。无所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