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牧·之六
论罗牧·之六 罗牧山水画风格分析 有关罗牧和“江西派”的记载,最早涉及且为较全面的文献,是清•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对此作的介绍: 罗牧,字饭牛,宁都人,侨居南昌。工山水,笔墨意在董黄之间。《西江志》云:得笔法于魏石床。林壑森秀,墨气滃然。诚为妙品。江淮间亦有祖之者,世所称江西派是也。牧敦古道,重友谊,与徐徵君榆溪世溥善,徵君赠诗云: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须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巡抚宋荦牧仲高其人,作‘二牧说’赠之。牧能诗善饮,楷法亦工,又善制茶,卒年八十余。(1) 近三百年来的后世所作传评说中,多袭依此,均未见有越雷池者。 时人李廷钰在跋罗牧1701年所作的一幅《秋林高士图》说: “书画门庭各有行,画须生外熟方臻;至今源委西江派,犹说饭牛第一人。” 亦可见罗牧在“江西派”中的开派地位。 以罗牧的从艺经历来考察,罗牧23岁以前的早期,除师从魏石床外,因无画迹可循,故不知其风格、面貌。但在罗牧的传世作品中,米家画派风格(2)的遗存,以及松江画派对其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罗牧:“笔墨意在董黄之间”,此处所言之“董”、“黄”,“董”为董巨,“黄”为黄公望。 罗牧遗留至今的作品中,画山石树木,线条略似沈周粗阔的笔法,但转折顿挫,正侧锋并用,随意而变化多端,自然流畅,以方硬拙直的线条居多。山石多用近于折带的皴法,其中,虎劈与披麻两种皴法亦有常见,皆笔墨浓润。画树多粗枝大叶,干直勾,少皴,亦不多染,画叶或以水墨渍点,或勾、或圈,或个形、或介形、或鹿枝、蟹爪,或夹叶,随意变化,浓淡兼用,以水墨居多,亦有淡设色者。 罗牧遗留的山水中常见有“董巨笔意山水”、“仿黄公望山水”,的意临作品,从这些款识当中可以看出,罗牧对董、黄山水崇尚的意向,更可以知道他常常对此二公的作品,有出新的意临之作。 在1696年,罗牧所作一幅《仿大痴山水图》的题跋中,罗牧清楚地写道: “全图布景疏疏落落,无重峦叠岭占据篇幅,而高下山水起伏,咸有层次,所谓山外有山,水外有水,迴环曲折,极光怪陆离之处,老笔纷披,并无丝毫闪失,所作乃湖上平远风景也。” 从这段仿黄公望山水的跋文来看,罗牧所仿之时那种毕恭毕敬,“并无丝毫闪失”的态度;那种细细揣摩大痴山水精神的神情,完全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么,张庚在文中将罗牧的画概括和形容为“林壑森秀,墨气滃然”,这种文字的表述,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 曾任江宁府同知、后任江西巡抚和累官漕运总督的郎廷极,在一首《赠宁都罗饭牛山人》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过门原问道,入座便忘形。画理通微妙,秋心在杳冥。浮=(左酉右音)直鸭绿,染纸是雅青。尔但挥奇笔,予梳白鹤翎。”诗中所谓“雅青”者,一可作为今之“三青”、“二青”颜色解,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罗牧山水画中设色常用的点染之色;二可作为水墨不设色的“墨色五分”解,这也是罗牧水墨山水中常用的手法。至于张庚文中所用的“林壑森秀,墨气滃然”,前者指的是构图及张法:林有沟壑起伏之分,树有阴阳变化的秀美。后者指的便是笔墨设色的效果:墨的气韵,是通过饱含着水的渲染来体现。 张庚还说:罗牧山水“诚为妙品”。《族谱》及其他时人亦称其为:“御旌逸品”或“览旌逸品”。 按照董其昌在《画眼》中对“逸品”的叙述:“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可见“逸品”之称,亦是一个作品评品的概念,并不能给人以风格概念的实际意义。 纵观罗牧的作品,其山水多以墨笔渲染不设彩为主;没骨点染之间,处处都透露着湿润的景致;不管是林还是草木,其线条略似沈周粗阔的笔法,转折顿挫中正侧锋并举,但都有着充分的滋润感;而山石笔法中,多用近于折带的皴法和略显方硬拙直的线条,加上斧劈皴和披麻皴,两者兼而用之;山头土石相间,多作低罚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落玫无絮,残红余香!
有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 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