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江苏创作空间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侍书 收藏:0 回复:1 点击:4306 发表时间: 2006.01.04 22:11:32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
   论红楼,分林派、薛派。红楼人物有争议者何止林、薛,赵姨娘辈亦有为之鸣冤者。诚为古今中外小说所罕见。这正是红楼以半部残稿而为文苑奇葩的玄妙之处。曹公如椽笔,道尽人性悲剧,惹得世人说到今,说到永远。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皆因无可奈何。
   黛玉,原是不见眼泪,不见外姓亲友,方可平安。怎奈父母双亡,家族萧条,只得依栖外祖母。命运本身的矛盾,注定了她的悲剧,从踏入贾府的那一刻。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女,寄居于应有尽有的豪门,寄居于“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只能“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寄人篱下的不安与自卑,是“人”的骄傲与自尊。渐渐地,自卑和自尊融为一体,成了孤傲、清高,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孤立了自己。习惯了用对丑恶的戒备,表达对真诚的渴望。当这种表达被理解,被认同,被欣赏,被应和时,孤独而敏感的她,感动了,陶醉了。知音难觅亦难酬,除了一腔真情,满腹才华,除了前世欠下的泪,她还有什么,除了献出少女最珍贵的初恋,她还能做什么?“金玉良缘”,是宿命,“木石前盟”也是宿命啊。爱情,成为她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和奉献。“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比生命更有力量,造化岂能容它?晶莹的泪水,婉约的诗篇,是彼此的寻觅和求证,是心灵相通相知的历程。却不知病由此盟,目由此枯。爱情之花,耗尽了如花的生命。生命的高贵源自灵魂的坚贞,生命的脆弱却无法承受灵魂的执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金簪雪里埋”,雪,塑造了宝钗,也埋葬了宝钗。待选之女,自然是按“德言工容”的最高规格培养的,本该“修篁时待凤来仪”。不料,待选成空。看似莫名其妙,其实,生活多的就是这种不了了之,这种无言的结局。无法追问,也没有答案。只是留在身心上的烙印,难以磨灭。“冷香丸”凝结了生命的热情,徒留人工配制的香气。宝钗虚伪吗?当一种教养一种信念,成为一种性格,就无所谓真伪了,礼做情时情亦礼。宝钗真诚地信奉着礼教,身体力行着礼教,终身大事上自有最完美的体现。无论她爱不爱宝玉,以那样一种方式“出闺成大礼”,无疑完成了她标准淑女的形象。可是,完美带给她的不是“送我上青云”的好风,而是“琴边衾里总无缘”的煎熬。命运,是在成就她的完美,还是在讽刺她的完美?制度,首先钳制的是遵从它的人。
   同是孤女,湘云选择了与黛玉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黛玉用“痴”直面痛苦,湘云用“狂”逃避痛苦。但命运的残酷正在于不容逃避,正在于给予又夺去。你不是“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吗,那就让你尝尝“儿女私情”的滋味:“斯配得才貌仙郎”。当你陶醉在这琴瑟和谐的儿女情中,祈盼着地久天长时,转眼,水逝云飞,一切成空,让你痛得彻底: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故烧高烛照红妆”,让你无法睡去,无处逃避。
   李纨与其命运相似。因才貌不及湘云吧,命运为示公平,补偿给她一个遗腹子,给她的寡妇生活一份寄托,一线希望。不过,到头还是梦一场。多一份拥有,就多一次失去,多一番痛苦。不曾拥有,何谈失去,痛苦乃是必然。
   元春身为皇妃,应无忧无虑了。其实 ,锦衣玉食,不过是人的低层次需求。亲情、爱情、友情才能真正给人幸福,尤其衣食无忧后。这正是皇宫所没有的。离开吗,舍不得这份尊贵,推不掉家族的使命。留下吧,只能叹息着“唯有宫鹦得见人”,郁郁而终。
   若说可怜,若说无辜,非迎春莫属。低贱的出身,平庸的才干,养成了她懦弱的性格。处处甘拜下风,不仅没有探春的志气,甚至没有香菱的勇气,为自己找份寄托,让自己“雅”起来。她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如果她也想过未来,顶多是希望嫁个忠厚的丈夫,相夫教子。夫荣妻贵都不敢想吧。可命运连这小小的要求都不肯满足她。物竞天择,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斗争”已成思维定式。即使面对毫无斗志的人,也不肯偃旗息鼓。因为无人相信“不争”的存在。若说其他女孩是被时代扼杀了,那么,迎春就是被社会淘汰了。
   相对来说,命运较好的,我认为一个是探春,一个是惜春。
   探春是庶出。她知道,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她活得很积极,也活得很累。“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潜意识里,她希望远远地逃开,逃到一个不计出身的地方。远嫁于她未尝不是好事。女孩谁不嫁,只要嫁得好。离开那道貌岸然的父亲,贪婪愚蠢的母亲,无知委琐的弟弟,尔虞我诈的家庭,是最好的解脱。若如花签所兆,在另一方天地里做王妃,摆脱出身的阴影,尽情挥洒才智,岂不遂心。“日边红杏倚云栽”,多么灿烂的图景!有得必有失,青春、故乡,只能“千里东风一梦遥”了。这也是人类永恒的情结。
   惜春是贾敬之女,贾敬的好道,多少有些遗传吧,加上缺少家庭温暖,性格不免孤僻。从小就爱和智能玩,大了,妙玉又是唯一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她出生在肮脏的宁府,所见所闻的不堪,使她对“干净”有着更强烈的追求。“佛门净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从侯门秀户,到青灯古佛,无悔?无奈?
   相形之下,妙玉就苦了。她因病被迫修行,自幼便注定无缘人间繁华。命运还不肯罢休。又将“气质美如兰,才华卓比仙”对女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奢侈的东西给了她,更将她带进温柔富贵的大观园,带到情痴宝玉身边。如此诱惑,得道高僧也难抗拒吧,何况被迫出家的少女?爱,不可避免地降临了。那个时代,才子佳人的爱尚遭荼毒,女尼的爱意味着什么?尘世佛门皆无立身之地。身不存,情焉附?释放这段情,只有毁灭,压抑这段情,才能远远地望一望他。所以,必须否认,必须拒绝,必须逃避,必须“安禅制毒龙”。为了爱而压抑爱,爱有多强烈,压抑就有多深重。世俗礼法、经卷教义,是她的枷锁,也是她的保护伞;少女的多情、诗人的浪漫,是她的寄托,也是她痛苦的根源。黛玉的苦来自环境的压力,妙玉的苦来自内心的矛盾,灵魂的挣扎,一个人的战争。黛玉,是诗的化身,妙玉,是矛盾的代表。
   余者,凤姐难以与其共鸣,可卿的形象矛盾太多,巧姐尚小,恕不论及。
   红楼的悲剧,岂止是女儿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人”的挣扎。“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因为女儿的美, 女儿的弱,作者才借了她们作悲剧的主角,使他的大悲剧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悲剧更具震撼力。生活,我们顺从也罢,反抗也罢,都受着命运的拨弄。有命无运,徒唤奈何。
  
  
  


原创[文.心路心语]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雅琼 Re:无可奈何花落去 回复时间: 2006.01.05 14:20

    感受很深啊。
  我也爱红楼。
  “用对丑恶的戒备”,是否是“应对”?“病由此盟”,是否为“萌”?也许是我的理解不对,不好意思。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