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福建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采采卷耳 收藏:1 回复:6 点击:777 发表时间: 2005.11.25 13:08:49

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风柜来的人
  
   只因为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的巨大成功,他的前期作品如《风柜来的人》才一直被忽视,然而就《风柜来的人》本身来说无疑是一部佳作,正如侯孝贤自己所说的“拍完风柜之后,我对电影重新认识,我感觉那是另一种语言。”他从而摆脱了商业电影的路数,成为艺术电影作者。《风柜来的人》的价值意义可见一斑。
  
  
   侯孝贤总是试图用距离和沉默来讲述故事,他以一贯的深沉 含蓄而淡朴的风格展示了《风柜来的人》,他似乎站得远远的,没有夹杂着自己的任何情感。印象中是一个沉迷于单线叙述,而不爱在叙述结构模式上应用技巧的人,着这不免让人感到沉郁有余而活力不足,但是就是因为使用这种传统的乃至固执的叙述手法,反而使他的电影让人感觉到跟自己生活很近。
  
   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是克制而隐忍的,电影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如此,怨而不怒。《风柜来的人》中阿清就是这样的,他不善表达,口拙,对于爱情亦是如此,从影象中可以他喜欢小杏。但是他从没有说一句有关于情感的话,没有一个要挽留的动作,只是目送小杏离开时眼中的失落和感伤,让我们读懂了青春的惆怅。他的青春反叛亦是群鸥式的,他永远不会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最终将刀刺入小明的身体,亦不会如《十七岁的单车》和《阳关灿烂的日子》的砖头拍板,也许他让人产生的是类似贾樟柯《任逍遥》给人的感觉,当结尾用五种不同的声音表现青春的无奈时,青春就这样被残酷地证实了。
  
   青春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天真无知不在是他们的权利,而他们又还没有学会成年人的难得糊涂和随波逐流。他们那么认真而执著于他们的倔强和努力。所以企望长大和拒绝长大的人都无可避免地长大了,包括奥斯卡,包括马小军包括阿清包括所有的有着“蔷薇色的梦”的人。我一直很喜欢卡尔维洛的《通往蜘蛛巢的小路》,喜欢一个企望长大的孩子在现实中不断碰壁后可以有一双像面包一样温暖的手牵着而不致于过于孤单,不至于迷路,而现实中的我们的青春呢?我们的表哥他又在哪里?
  
   侯孝贤的电影里很多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风柜来的人》中就更为明显了,阿清的记忆中的父亲高大而且像一个英雄,他一直存在阿清的记忆和想象中,在他少年的心灵里,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感,虽然现实中的父亲只是一个坐在一张枯藤椅上,头上有一个洞的人,即使那个洞是被棒球打出来的,他一次有一次回忆他的父亲,和别人谈及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眼里是一个英雄,他回忆小时的父亲的高大模样,他不愿失去他,后来,阿清收到一封信——他的父亲死了。他回去奔丧的场面处理的很低调,倒是后来吃饭的戏显得张力十足,他有一次回忆起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对他的宠爱和告别,他一下子完全失去他了。前后两种影象,阿清的情感截然不同,侯孝贤通过回忆,闪回和现实建构了一种强烈对比,从而表现出阿清的心理感受,他心理的无依靠和自伤感一下子发泄出来了,他失控了。
  
   父亲的丧失,在此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意义而存在,这是一种成长的洗礼。一种通过亲人的逝去而浴血重生的悲壮之感。在很多电影里都存在这一意义话语。《教父》迈克尔是在父亲的鲜血中成长的 ,不仅是角色中定位的他,甚至是帕西若 亦是在教父重伤后演技加以成熟的,此前他的演技是可以用青涩和幼稚来形容的,他如一之受惊的兔子。而后他的演技忽然光芒四射,特别是他枪杀警察局长时他暗暗的演技从而被称为艺术。是否也可以说是他父亲的血造就了他,《盲井》亦是如此,元凤鸣的父亲是一种隐性的,他存在于元的话语中,连那张唯一可以证明他存在的照片也没有让观众看见,宋福明是作为一个假叔叔的形象,而在元凤鸣的心中却成为一种父亲的假定体,于是产生亲情和依赖。但是最后宋福明死了,而元凤鸣也注定成长了,而他的成长却更为矛盾,注视那高耸烟囱下的灵魂将何去何从,是回到家乡而认真学习,还是将成为第二个唐朝阳?面对冷峻的李杨我们无从得知。
  
   《风柜来的人》中父亲的丧失也是阿清成长的一个仪式,当他回家为父亲奔丧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躁动的心情多了几许沉重的苦涩,他开始严肃地看待生活,学会默默地爱恋和思念。渐渐地他的声音和面孔失去了少年的无忧无虑而增添了成年的苦涩和沉思。他从此无法在用寻欢作乐的方式对待人生了。这也许就是侯孝贤影象下父亲的意义吧!那同样生活在《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中的父亲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
  
  
   青春的成长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有关于爱情。那通过爱与被爱而产生的责任和自信,通过拥有与失去而产生的失落和坚强。这一青春期的特点被很多导演扑捉和诠释着。
  
   突然想起一部表现青春成长很不 真诚的作品——《和你在一起》。陈凯歌失去了他在《黄土地》的沉着,他用一个大张旗鼓的方式讲了一个本可以贴耳呢喃的故事。《和你在一起》一条线索是刘小春的青春的躁动,但这并不是导演努力的方向,——陈凯歌想要表达的主题太多,于是他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这让人感觉很假。陈红的存在和宁静比较起来就显得莫名其妙。马小军看见宁静的照片,等她,看见她梳着大辫子微笑,想欺负她。这让人感觉很真实,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王朔和姜文整片都在玩解构主义,但马小军的心理让人感觉很真实,因为这是他们印象中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
  
   而《风柜来的人》中的感觉也是如此,这种真诚而真实的感觉贯穿了侯孝贤的整体创作。阿城在《且说侯孝贤》一文中有这样的评说:《恋恋风尘》与《风柜来的人》都有一个难处,即少年人的“情”。“但少年人的“情”之难写,还不在于此,而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却无经验爱惜。”《风柜来的人》以少年挥霍为始(挥霍永远有现代感),忽然就有尴尬的沉静,因为尴尬,所以还时时会暴躁,这暴躁并非不纯,原来质感就是这样的。”这很概括了阿清的青春躁动。
  
   前文已说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情感表达方式是隐忍克制的,对于爱情也是如此小杏住在阿清的近处,确切的说是对面。同一条通道连接的二个不同处所,有时阿清也凝视不可知的对面。但是这种情感是淡化的,他不是基耶夫洛夫斯基《情诫》中望远镜下的窥视,也不是面条站在莫胖子厨房偷看戴布拉跳舞是让布鲁斯流淌一地,让人回忆起时心碎和煎熬。如果一定要为他这种下意识的情感下一个定义,那也许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种偶然与必然,无意与有意的融合吧!这种情感甚至比起《草房子》桑桑的雨中狂舞的情感表达更无色无味,淡之清醇。但这种情感却是清晰可见的,他贯穿影片的后半部分,朦胧却始终。阿清第一次看到小杏时就有了青春期的憧憬,这并不亚于迈克尔第一次看见妻子是“雷击”的感觉,只不过一个外现而热烈,一个内敛而克制罢了。就因为了这样真挚而固执的青春才使我们觉得阿清目送小杏离开时的失落和无奈,阿清在接头帮朋友叫卖唱片,身影渐渐在人流中消失时的苦涩,读懂了青春成长的残酷。
  
   大部分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没有给予出路,他只展示出一种状态,包括焦灼躁动 群殴 性……如果推及欧美等地,我们还看见毒品 摇滚 枪械等一系列电影语言。这些作品都让人有种不堪回首的感觉,比如《朋友》中东洙 俊锡最后不得不命殒街头,《猜火车》《发条橙》更是展现了一个迷幻 混乱的青春,《香港制造》疯狂的奔跑,《阳关灿烂的日子》马小军从十几米跳台跳下后被无数的脚把头硬踩下去,和他心中的饮泣……而我们这些观影者就象鲁迅笔下的铁屋子里较早清醒的人,但仍无路可走。
  
   侯孝贤相较之下就更为人道,更为乐观,他给青春了些许的希望和未来。《风柜来的人》中的阿清就是其中之一,到了高雄之后他开始学习日语,简简单单的发音,执着倔强的努力,让人着实感动和期许未来。这在《恋恋风尘》中的阿远身上也可以看到,阿远一边打工一边读夜校,想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值得尊重的,青春也应该这样的被诠释。
  
   《风柜来的人》让人感觉是没有背景的,他不是《悲情城市》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他的背景在影片中给人感觉很淡化,使之令人忽视,而不象〈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往事〉给人一种实在的广大的历史背景在其中,唯一一个被强化的现实是他们是他们从一个乡村来到城市,这有点像〈十七岁的单车〉的小贵。他们从农村来的城市,企望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他们从城市中索取,但是城市也必须在他们身上索取,他们也必须有所付出,这是一种互动,侯孝贤就记录了这种互动。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个情节,阿清三人去看电影,花了三百块,爬上了建筑工地11楼,只看到一扇没有完工的窗口,他们被欺骗了,电影在这里代表了一种城市符号,而在这里他们必须为这个城市符号付出金钱,而更大的付出是情感的丧失,当阿清目送小杏离开时就注定了他的无奈和丧失,一种刚萌芽的情感被连根拔起,这种付出的代价又怎么用金钱可以轻易衡量。如果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呼吁的是城市人给予小贵这样外来者以生存的空间,那侯孝贤又在期望着什么呢??
  
   “我从风柜来就不会慢下脚步……”〈风柜来的人〉中传出了罗大佑 李宗盛的音乐,他们的音乐不也在于记录了从乡村到工业文明的那一段心灵史,记录了成长的心事和青春的惶恐。罗大佑 李宗盛是那一代的心路历程的见证者。
  
   他们对于一个享受快餐文化和钟爱摇滚的一代是丧失意义的,但是对于侯孝贤这样一个年龄的人意义深远的,就如同〈甜蜜蜜〉中不断出现的邓丽君的歌曲一样,这不仅是作为强调背景,亦加强了人物心理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者出现,这是侯孝贤记忆中的青春,他的呼唤自己的记忆中的青春,
  他在为自己的青春唱一曲挽歌。
  
   讲到侯孝贤而不讲他的长镜头和空镜头是不够的。那静谧的固定镜头带着侯孝贤的浪漫和诗话。〈风柜来的人〉几乎完全放弃了过去电影中仰赖的曲折剧情和善恶冲突,代而以大量中 远镜头不卑不亢缓慢叙述。那些近乎记录的长镜头,静静地,饶有兴味地真确而不无痛楚地沉静凝视,比如有一场阿清和朋友谈话的场面,用的全是全景长镜头,观众无法分辨说话者,在这一个傍晚时分,拌着轻轻的涛声,海边的小屋,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这种镜头很多,有阳台上阿清注视下小杏,别离分开的场面与时刻,太阳升起又落下,巨浪卷起巨大浪花,远处的渔帆点点……侯孝贤用这些流动的画面构出的景 人 和事都令观众感到亲切 亲近。
  
   影片中的空镜头亦是如此,拍得极为精致而美丽。那一系列台湾景光的
  空镜头,构图似中国古典泼墨山水画,在影片中复沓如歌地呈现,以景
  寄情,给影片涂上了如诗如画的抒情色彩。这些都是走情绪的场面,只能
  用感觉去把握,情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台湾影评人张昌彦在评价侯孝贤的影片〈冬冬的假期〉时说:“它的自然,流畅和写实的风格,带给我们几乎都曾拥有过的生活体验。”用张昌彦的这段话概括〈风柜来的人〉是大致不差的。亦让他的专业性评述为本文不合逻辑却冗长拖沓的感性话语画上句号。
  

------------------------
冷暖自知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夜雨知秋 Re: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回复时间: 2005.11.25 19:25

    我有些发晕:)一篇文章可以囊括这么多思维和论述吗?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减字白水 Re: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回复时间: 2005.11.26 16:39

    侯孝贤是偶喜欢的导演。
  
  你的文章好长,等偶有空再慢慢观赏哈。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回复时间: 2005.11.28 01:10

   
  候导的片子确实令人回味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爱到荼靡 Re: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回复时间: 2005.11.28 08:38

    这个早上 跟采采进入了一种可资回味的 画面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徐博达 Re: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回复时间: 2005.11.28 10:37

    《海上钢琴师》不知钰香评价如何?用BT下载后,一直未看。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桥上∧下 Re:观影手记——风柜来的人 回复时间: 2005.12.09 08:33

    我看了一下`觉得你读这个了解太深哦` 写的好长~我没有看完` 我想下次有时间在把它看完`
   对咯 `可不可以向你提个建议`?
  我个人认为你表达的时候有那么一点重复。
   呵呵` 下次有时间在欣赏你的作品!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