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广西文化艺术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两处闲愁 收藏:0 回复:11 点击:1092 发表时间: 2005.11.14 00:12:55

抛砖引玉话创作


   抛砖引玉话创作
   在这里,一提到“创作”二字,林子里的朋友们自然想到的是写文章,写诗词,写小说,写散文------。可这是文学创作。对于文学创作,嘿嘿-------,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陌生!就象是画中的美人,只能看着干瞪眼。其实“创作”随处可见。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庭主妇为老公和孩子精心烹饪一顿美味的晚餐。可见创作无处不在。创作既是艰苦的拼搏进取;创作也是美妙幸福的享受。创作中有悲有喜;创作中有酸有甜。创作就象登山一样,不一定每一个攀登者都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但更可贵的则是参与攀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可缺忽的。任何时侯,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创作精神。试想,如果没有了创作精神,人们对待事物的理解又该会怎样?
   就拿音乐来说吧,古今中外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有些人甚至离不开音乐。连坐在公车上也要带一个MP3或随身CD机。大家都知道,各种人群和每个人喜爱的音乐的风格和类型是不一样的。这跟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作品,同一乐团演奏的乐曲,不同的欣赏者会有差别很大的感受。这就是欣赏的水平不同,或者欣赏的角度不同的缘故。因为,欣赏音乐本身也是音乐创作中的一部分。反过来,同一个人欣赏不同版本的同一首乐曲,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因为各乐团演奏的风格不尽相同。(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创作手法不尽相同)。就拿大家都很喜爱也很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说。这首名扬四海的乐曲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先生创作的。最初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小提琴主奏是俞丽娜,接着国内又有了盛中国演奏的版本,窦君怡演奏的版本,等多个演奏家和乐团的版本。后来世界很多音乐团体都有不同版本问世。在中国唱片市场,外国演奏家的唱片,以日本的演奏家西琦崇子的版本较多。这些板本演奏的同一首乐曲,因何给人的欣赏感受不同呢?并不是演奏家们阅谱走了样。是因为一首音乐作品,从创作曲谱开始,就是在不断创作中,乐团的演奏是对乐曲的再创作,欣赏者在吟听时是在进行最终创作。你可以通过创作,从乐曲中听到草桥结拜的欢娱与喜悦;可以听到十八相送的默默含情和恋恋不舍;你可以听到英台抗婚无奈的哭诉和抗争;你可以听到楼台相会那生离死别的凄楚缠绵;你可以听到英台将生命献给爱情的悲壮的震撼。 《梁祝》的乐曲创作和演奏的再创作,不但让欣赏者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音乐的美,也为欣赏者提供了音乐审美的又一层创作的空间。当你听到音乐中急促的节奏和大幅度起落跌荡的旋律,打击乐器的一阵阵强烈爆发声,你能感受到封建势力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和英台不畏强暴与封建势力的拼死抗争;当你听到那纤细柔弱的的小提琴与淳厚深沉的大提琴此起彼伏的二重奏时,你能感觉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种缠绵难分,生离死别时无奈地倾诉的心声 - - - - - 。如果演奏乐曲没有创作精神,就不能表达音乐语言;如果欣赏者没有创作精神,就不可能听懂音乐的语言了。
   创作需要原料,也就是行家们说的素材。这些原料或来自书本的知识,或来自自然界的感观,或来自古今中外的传说等等。但更多的是来自平凡实际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中的真实事件和情感。我有一位记者朋友,他在摄影方面较有造诣的。而我在摄影创作方面,总是埋怨找不到好的素材。有几次我与他一起背着一堆摄影器材出外采风。虽然我们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但带回来的摄影作品,水平却相距太远。我拍的照片一经篩选就没有几张能看得上眼的,连我自己都不愿多看。能耐看的几乎没有了。而他拍的照片虽不很多,但都是精品,久看不厌且耐人寻味。这就是他善于在平凡中去发现美,挖掘美。换言之,是他善于捕捉平凡中的创作素材。
   创作需要知识。这里也有句行话,叫做:‘建立艺术形象库’。广泛的知识能随时运用到你的创作题材中去,通过相关事物的交互思维方法,丰富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感。就如一个巧手媳妇要做一顿美餐,她光是有了上好的主料还不够,还要有配料,还要懂得 油,盐,酱,醋,糖;姜,葱,胡椒,蒜等等调料的气味和用途,以及下锅的时间与火侯,不能乱来。否则,她的如意郎君就吃不上她的美味佳肴了。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希望说得清的朋友们不吝赐教)。也许是佛教中所说的悟性或缘分,它有时远在天边,有时近在眼前。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灵感往往来自瞬间。创作有时就象暴风雨夜,在黑暗的旷野中摸索前行,忽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把无边的黑暗照射得如同白昼,让你清楚地看见了前面的本来很迷惘的一段道路,你凭着这条印象中的道路就能顺利地到达目标。但灵感并不会在你的创作过程中让你招之即来。这就要靠平时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建立的艺术形象库。这样,当你在黑暗中行进时,闪电的频率就会高些了,路也就好走些了。
   创作需要展示的平台。巧妇费尽心机经历了辛辛苦苦,终于创作出一席温馨浪漫的晚餐,虽说是辛苦了些,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摆上了餐桌,倒也感到甜美轻松,脱下头罩,解下围裙,静侯郎君回转家门。想着俩人共赏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就象见到了老公吃着她烧的美味,喝着她做的佳肴,赞美着她不俗的手艺。还有烛光下的甜美的温情。巧妇越思越想越高兴,嘴里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儿:“我爱你,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 - - - - - ”。半个小时过去了;再等,又是二十分钟过去了,巧妇有些焦急了,拿起汤勺舀了一口汤送到嘴里,凉了,自觉味道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的香淳了,本想给老公来一个浪漫的惊喜,可这回巧妇憋不住了。于是,她拿起电话拨号:‘138xxxx7576’ 耳机里响起来一串‘嘟- - - -嘟- - - - 嘟 - - - - 响了很久,终于有人说话了:“喂,小红啊,我今晚不回来吃饭了,公司有应酬,你吃吧,别等我了”。巧妇满怀惆怅放下了话筒。汤凉了,菜凉了,巧妇创作的热心也凉了。
  
  

------------------------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君若蓦然回首,我便独倚灯火阑珊处。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蓝静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4 00:18

    创作当然不止是写文章,前些天妹妹为我织了件毛背心,这件杰作也应该是创作吧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两处闲愁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4 00:38

    哈哈- - - -,你这样开心,这件毛背心一定织得精美漂亮,妹妹凝聚了千针万线给姐织毛衣,不但温暖人心,也是一件感情丰富的艺术作品啊。可喜可贺!
   

------------------------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君若蓦然回首,我便独倚灯火阑珊处。

回    复    

回复人: 伊蛾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4 08:56

    好文章.好评论.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夜雨知秋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4 20:08

    的确是一篇别开声面的议论文字,呵呵,比如我喜欢尝试着做菜,能做出合乎自己心意的味道时,往往也小小得意一番:)文章有见地有新意,而且从文字间可以看出楼主对音乐的鉴赏与了解,也是相当有内蕴的,推精哦:)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木犁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4 20:52

    你这篇文章的创作就有新意,很欣赏。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huihui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5 09:36

    好文章!阅后叫人耳目一新,你真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学习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7 02:09

   
  这种评论确实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字比较直白,但字字都在理上。
  
  这种写作手法也算是一种创作吧。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安南子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5.11.17 08:45

    听你这么一说,我也会不少的创作。嗯,自信心倍增。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尘缘如梦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6.02.22 16:54

   
   哈哈,文章结尾的比喻真有趣,欣赏!
   作为读者,我姗姗来迟,但文章的内涵却能保留在我的记忆长廊里。

------------------------

满城烟雨,绿蒙蒙,望不到边际,看不清世界,只有路边的树木,笼在密密的细雨中,湮出一层水润润的绿雾。生活不也如此?多少人间凡事湮灭在烟雨中,红尘望断只有痛在心头。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缨紫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7.03.04 12:08

    我来迟了。我很欣赏最后一段,好生动,好贴切。很多优秀的家庭主妇创作者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在创作一件件新的作品。又一件件的被无情地杀掉。她们是心呀。。。。。。。。

回    复    

回复人: 两处闲愁 Re:抛砖引玉话创作 回复时间: 2007.03.13 13:57

    哈哈,英子妹妹!
   看来你是深有体会了,相信你也有过许许多多不朽的创作作品,只是被无情的岁月静悄悄地淹没了,也淹没了你的一颗心吧?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