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特区演绎男女版主:hover  叶依依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闫卅沧垒 收藏:0 回复:2 点击:3082 发表时间: 2005.10.16 14:29:03

宁波十大民俗村:蜜岩


  蜜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之东南缘。距宁波市区(县府所在地)35公里,东经121度25分。北纬29度78分。
  蜜岩建村约近千年,据应氏族谱记载,蜜岩应氏居此历时已过八百七十年之久。查宋、明、清、民历代所修《蜜岩应氏宗谱》中所载,四明应氏,本系河南省汝南县南顿(现项城县忠顺乡)名门望族。鄞之应氏,始自唐长庆间(约公元820年)应彪,字彰德府君来刺明州,其子肃,随父任,宜于俗,而固家于鄞。初择居鄞江光溪(唐时县治)。至刺史之十二世孙(约1120年宋始南迁时)应高时,乃迁蜜岩定居。
  蜜岩,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蜜岩高矗侍立,后有双皎汇合之水库大坝如宝座后倚。东临章水一流而下,西有“后山茅洋”巍然屹立。蜜岩居其中,如一聚宝之盆,如风水先生而言,此乃人杰地灵之地。
  东之章水,发源于四明山心的华盖山东南侧,沿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分流,一条由余姚万岭东流,曰小皎。一条由余姚北溪,西会白坑之水,流经本县赤水,曰之大皎。两皎流程百余里,曾为水患,1969年经人民政府治理后为蜜岩丰富的物产带来了祥瑞之水,是为水利。
  村口,蜜岩庙会于皎川之下游,蜜岩桥之东,庙前狮山坐其面,庙后象山为其背。庙正门前置石鼓,庙前天井呈正方形,左隅立二石柱,称旗杆夹,中树一有斗旗杆。中殿正中所供神像,据应氏宗谱所载为其始祖,名公辅,字摅忠,爵封观阳候。原居安徽之婺源,仕唐元肃二宗,因其于国于民有功,至候殁。当地耆老请旌其门、表其墓,立祠宇于婺城南隅,名曰阳候祠。候之子孙四世孙载和,五世孙梦,父子出仕吴越之地,曾任宋之明州丞。遂定居于鄞,其后世迁居密岩。
  蜜岩村之阳有山一座,形如屏幛,便是蜜岩山。山上岩石嶙峋,群蜂筑巢酿蜜于其上,故有斯名。山下有一潭,俗称蜜岩潭。而村也因岩因蜂而得名。千年未改其号。
  据史料记载,应氏居此历时已近八百七十年,支系庞大,是以族内共分为上、中、下三宅。并建有宗祠三座:上宅称“桂馥堂”,中宅称“大本堂”,下宅称“中和堂”。因年代久远,这些祠堂都已仅存残垣断壁,但是古风却依稀可辨。(配各堂图片)
  走进古老而又弯曲的小巷,尚感受那遗存的古风……
  江南小巷的美在于她的清静。在风月中独立苍穹,经千年沧桑。却不宣示。只将喜悲化作无意流连向东而去的章水。
  在老人们的眼中,这里的快乐是简单的,可以是一盏茶、一壶老酒、几粒花生亦或哪家长者谈及的古时风情。
  而章水所流淌的是血脉里已然千年的含蓄。一种缥缈又清净的向往待小巷去引领,看花开过又落,觅清溪上几家茅屋残壁,夕阳中的几点寒鸦,村口几株古老的银杏树,月下闲敲的棋子……属于蜜岩曾有的繁华,都如昨夜一梦,留在这里的,只有坚守在原址上的那半截碑石。在风中,它似在传颂着一个久远了的故事。
  据载: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观阳候应彪公,鉴于商旅涉江之难,在当时的东渡门外(今宁波市灵桥附近)造起宁波历史上第一道横跨奉化江的浮桥。此桥以十六支船并列为一排,上辅六尺宽的木板,以篾索维系两端,加固其桥面。用工数百,工程虽算不得浩大,却引来无数百姓围而观之,后纷纷参与建桥,此举算得上是最早期的志愿义工了罢。据说当年建桥时,天上过有红霞显现于云表,风水先生谓之天降福瑞,于是给桥取名为灵桥。此事为百姓口口相传应彪公之德行。遂供应彪公于应氏宗祠,以表其功,待后人景仰。
  在应氏宗祠,我们寻得《灵桥赞》一首。诗中有云:“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驰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虽然岁得渔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
  人已去,巷已空,花飞尽,鸟无踪……如今的蜜岩人,生活过得简简单单,却又富有着独特的诗情。那些逝去的故国风烟只在他们撰写的村志中记载着,在老辈人的口中传颂着。而属于应氏曾有的辉煌却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与幽香。
  
  未完,待续。
  


原创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雪克 Re:宁波十大民俗村:蜜岩 回复时间: 2005.10.16 19:41

    等待之中。。。

回    复    

回复人: 季节在变 Re:宁波十大民俗村:蜜岩 回复时间: 2005.10.16 20:01

    欢迎光临我们的论坛,感谢你带我们的心去旅游了一趟:)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