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起风了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松痕 收藏:0 回复:1 点击:3485 发表时间: 2005.10.13 18:47:06

新时期的“科举制度”


  原本无话可说,但最近一段时间来自己的切身感受让我不得不发牢骚了。基本上,大家都知道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它就一直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攻击,封建社会的糟粕的由来皆是由科举制度衍生而来,它们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也基本被大家达到了“共识”。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二十世纪初得到了有力的批判,而肩负起批判任务的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也证明了科举制度给中国知识分子严重的迫害,一个《范进中举》说的太明白不过了,要是还是不太了解,大家该知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吧?科举制度之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且是由我们新一代文化先驱们早就揭露出来了的事情,所以,在此不必再多说科举制度的功与过。今天,我们同样遇到了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当初一样的情形,站在了揭露文化教育的弊端的舞台上。不同的是,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科举制度,而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如果不算以前的,只从一九七八恢复高考制度算起,至今也有二十七年的时间了。而且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惊人的变化。由最初的以学习知识为教育的目的演变到以追求功利为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追求形式化、功利化,渐变的愈发的像极了科举制度的八股文方式。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就是新时期的科举制度!是加载在新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又一个枷锁,是科举制度的变种。就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通过不懈地努力斗争而战胜了腐朽的科举制度而令中国知识分子欢心雀舞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这种喜悦并没有支持多久,唯一体会到这种没有枷锁的欢乐的只有他们那一代人――最多延续到下一代。而我们面对的,却是他们永远也想不到的――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中成长出了新的“科举制度”加在了我们身上。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条主义充斥着整个的教育社会,培养的都是大一统式的没有区别的人才,基本上没有分工。你会的我也会,我会的你也会,不管你学的什么,我都知道一些,但没有一样可以精通的。自古中国就有句古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专”了才会出更好的成绩,才会钻研出更有创新的成果来。可是现在的大一统式的教育根本就不管这些,更多的考虑的是符合大众胃口的所谓复合式人才,岂不知这种人才其实是什么也不会的庸才。因此,我们说应试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培养同一个套子模式里的庸才。
  
  有一点每个人都不可否认,那就是考试作为检验所学知识来说是唯一的最好的一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检验和被社会所承认的标准。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但如果一个人的检验成绩为零又谈得上什么能力?所以,我们得明白考试所检验的成绩是代表一个人能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试是一个形式,一种手段,是一个没有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检验知识的途径,是一种对知识的必须的检验和衡量一个人所学知识程度的标准,既然如此,那么何至于要在此将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横加指责呢?在此我们略作分析。如前所说,考试是一个形式,是一种手段,它只是作为一种检验的工具而存在,对教育本身来说是不具备任何的影响的。一个人是否得到教育,教育的程度的高低它没有办法决定,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到教育的存在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总之,考试没有任何的其他性质可言,它就是作为检验教育、受教育程度和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一种工具本来是没有任何的感情属性的,就如一把刀子,如果用的好,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有益的事情(如切割我们所需的东西),如果用不好就会祸害我们(如用刀子伤害人们),关键就要看所使用者用此工具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何谓“应试教育”?所谓的应试教育当然就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个就很明了了!“应试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考试为目的。不管是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其根本的属性应当是教育,即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前面已经说过,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并不能作为任何其他事物的目的,它本身就不具备这种属性。那么,本末倒置的“应试教育”遭人非议岂是可以避免的?单是遭人非议这倒也就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由此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日益显现出来,由它造成的后果真是数不胜数。老师的成绩的好坏用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学的好坏用成绩来评定等等的所有的事情都要以成绩来评定,在这种一切都向成绩看的情形下结果可想而知:老师不想着尽职传授知识,把心思放在了怎么应付考试上;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同样将精力放在了怎么应付考试。其结果是什么?老师被逼无法尽力传授知识,学生被逼无法更好的得到学习。当然,这只是应试教育弊端的冰山一脚。我们将在下面慢慢为诸君分析。
  
  原本不想对科举制度多说,但所说的是新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了说明问题在这简单的说明一下。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主要以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尚书》等为蓝本而作为考核内容。封建制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人才衡量的标准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的,其本身就决定了其人才的思想固化和大一统。另外,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要想摆脱被奴役被统治的状态,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入仕途。也就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读八股文,将考试作为出人头地的目的。之所以在封建社会里会造就范进和孔乙己式的悲剧人物,其根本就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的科举制度造成,而其最根本原因就是以考试为目的,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所在。它的悲剧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不是在选拔人才,而是在选拔应试的“套子人”。
  
  如今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样子的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新时期的“科举制度”!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或是故作谜团的胡说乱侃。我们从广大关心民族教育事业的人们的呼声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说法。为了有一个同一的考核标准,教育部门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育辅助教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知识点就是考试的重点,其本质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分别。其加载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压力比古代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的学子是十年寒窗苦读而功成名就,如今的学子可是至少十六年才有机会跨出应试教育的梦魇来真正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尤其是所学烦杂,科目繁多,更让学子们倍感压力重重。其发展的结果是变成范进与孔乙己式的人物已属万幸,有很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对这种教育制度进行控诉。教训是何其的惨重,悲剧是何其的凄然,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梦魇中。究其原因,还是由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导致。
  
  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要求是一切都以考试为目的,分数为标准。很简单的例子,高中会考制度中语、数、外、政治、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这九门课程必须达到应试的标准才可以参加高考,如果其中有一门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分数线则连最起码的考试资格都没有。不管你学文也好,学理也好,艺术类的也好,用着也好,用不着也罢,总之都得过这几门。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应付考试上,根本顾及不到自己所喜爱的学科,尤其于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将思想固化在考试的圈套里不能自拔,那再有心思顾及自己的专业?难怪近几十年来中国就出不来几个像样点的艺术人才。所有的艺术细胞早早的就扼杀在了应试教育的毒手之下,何来发展之说?还有,按道理来说中国推广的九年义务教育应当是典型的素质教育,是对知识的普及化,不应当有更多的功利成分,然而事实则不然。从踏入小学的第一步起,中国的学生们就开始了被应试教育摧残的征途,而且持续时间至少达十二年之久,当然除非你中途辍学。功利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及其严重,更为可笑的是从小学就开始了相互“照顾”之风。将好学生和学习差一点的考生搭配开来,让好学生“照顾”。何所谓照顾?当然就是抄袭!也就是说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学习做人的道理之前就已经在身体力行的弄虚作假了,想想看这样学生即使将来考上学得到很高的文凭其素质又能高到那去?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应试教育机器的一个流水线产品而已。而且这种情形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除了不能造福社会而且会危机社会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使整个社会处于不良的环境当中。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在全国已是非常之普遍了。
  
  现在应试教育所学的内容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统一安排的,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明文规定好的。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辅助教材。总之,就是我这里说定义的“大一统”式的教育方式,有用无用全是填鸭式的灌输,而且是必须的,再时不时的以考试来压制压制。所以说,应试教育要比科举制度更为的缺少人性化,而且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的腐朽。科举时代学子们虽然有所学内容的蓝本,但至少不压抑个性思想,可以超越或是另辟新的天地,而应试教育下学生们的思想固化,无力推陈出新,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下去。如果没有新的东西不断的出现的话那这个社会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而这个更新,是由个体的个性的发展而带动整体的发展。现实中恰恰是“大一统”的扼杀灵动个性的应试教育,造就出来的都是流水线上的模子产品,试问那来的个性去带动发展?
  
  在所有的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中,有一个是必须要说的,那就是外语学习。外语加入应试教育的考核行列已有很多年了,随着社会的国际化人们意识到了外语的重要性,所以外语考核似乎是所有考核项目里的重中之重了。这是件很好的事情,有利于我们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可问题接着就出来了。什么问题呢?不会用!学习一门语言,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可是在应试教育下产生了一个这样的奇怪现象:理论要比人家会说的人高,而在现实中却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应用得到的。且看看是怎么回事。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是何其的完善,以至于我们将英语的每一个部件分析的透透彻彻的,人家只要说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来那一部分是主语,那一部分是谓语,什么词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都说的头头是道,但却无法和别人在现实中交流。真不知道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汉语的,是不是我们首先去分析句子,然后才掌握的。似乎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不是这么回事吧?语言的功能是用来交流的,如果不能进行交流敢说你学会了一门语言吗?我们说汉语的人有很多不会分析句子成分,但他掌握了一门语言。那些英语考过了四、六级的中国人,语言的掌握应用水平还不如一个人家会用的小孩子。这似乎看起来很可笑,其实这并不可笑,而是应该感到可悲!而且这种可悲正往更为可悲处发展。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外语成为了一个人评判能力的典型标准。不管是学什么专业,外语必不可少,而且至为关键。考大学,考研,考博那个不要?所以许多学生基本上将精力放在了学习外语上,而于所学的本专业却是一无所知。在中国的高校那些不是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考过四、六级甚至专业八级的比比皆是,可是一问他们的专业知识,零!即使专业课什么都不懂,可是却还是能堂而皇之的毕业,因为人家专业课的考试成绩到了要求的分数线。因为这是应试教育,只要考试能过就万事大吉了。
  
  前一段时间,就有一则新闻说北大的一位教授愤而辞职,原因就在于他想招收的学生因为有应试教育的分数坎而不能招收,他不想招收的却猛往他那塞。他不想造产品,他想培养人才,所以就辞职了。
  
  这么看来,应试教育确实要比科举制度更为恶劣,弊端更多,而且危害更广。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的得到发展,就得要有个先进的教育体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可以真正的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个体的能力发展了,这个社会才可以进步,中华民族才有更大的发展。既然应试教育要比科举制度的弊端还要多,还要恶劣,科举制度都已经淘汰了,那么应试教育是否也该被淘汰了呢?应当是有个肯定的答案的。所以,实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时期的“科举制度”――应试教育――将会成为腐朽而遭到淘汰!
  
  

------------------------
山风吹过的记忆

松的油脂

珍藏的泪印

是那心底的松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mingzhong Re:新时期的“科举制度” 回复时间: 2005.10.13 21:53

    问题是提出来了。说说怎么改进吧。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