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贵州事事关心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鸣笛 收藏:4 回复:15 点击:4352 发表时间: 2005.08.29 22:45:14

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拿着儿子被中国林业大学录取的通知书,阖家携侄女登上北去的列车,春风一路地驰入八月的北京。此时的京城,骄阳似火。学校门前却是人头攒动,成群结队的人们簇拥着孩子走进校门,一个个肩背手提,脸上全都流淌甜甜的喜悦,早已把孩子高考前的苦和累远远地抛在了脑后。我和妻子自然不能脱俗。我们全家带着她儿子的表姐,于开学前几天就来到北京林大旁边的宾馆住下。一路地游长城,看故宫,以此来释放压抑了近半年的紧张心情,情绪的松弛,以至直到办完入学手续,也丝毫没有劳顿之感。我虽然对十几年前就已经游览过和每年例行出差几回的首都那个熙熙攘攘早就没有了兴致。可为了她们母子及侄女不至扫兴,仍装出游兴甚浓之状,以博取全家尤其是儿子的欢欣。今天孩子开学典礼,他妈和侄女游兴未尽,一早就到王府井“桑拿”去了。儿子离开我们后,我也丢失了伪装的理由,窝在宾馆不再外出。猛然间想起进得胡杨林来还没有留下过什么,遂打开笔记本胡乱写上几句感概以慰林友的殷殷关切之情。
  
  儿子出生那年,已是邓公提倡恢复高考以后的第八个年头。回想起来,自己都是恢复高考后才进的大学。当时情景恍若昨天,一转眼却又“江山代有才人出”了。一代新人又到了远离父母去独自驾风御浪,为国为家建功立业的时候,才感觉光阴似箭如约如梭,岁月蹉跎人生如歌呀。
  
  儿子这一代与我们不同。他们出生在城市,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因为父母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得到的都是那个甜。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吃穿而熬更守夜与省吃俭用的痕迹。并非是一定要要我们的下一代吃点苦头,老前辈们付出那么多的艰辛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吗?我在刚从发达的北欧考查回来的印象中搜索,两相比较深感我们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太好、包办的太多太多。同是人类大家庭的一个分支,两地培养教育小孩的方式差别确有显著的差异。繁衍后代并将其培养成人固然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国内外没有任何区别,可是同北欧相比,我们如何才能消除他们身上久久依赖父母的恶习?他们何时能够如同北欧的孩子那样,做到能够不伸手或少伸手呢?我们呼朋唤友大包小包送他们去上学,18岁,不,一般要22岁,他们真的能够自立吗?由此,我联想到了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国家里,很多不愿生孩子的丁克家庭。但我到现在没有找到任何答案。
  
  儿子本来文科较好,天生喜欢历史、地理什么的。特别是对“三国”,他可比我在行,03年假期我带他到过成都武侯祠,他对三国人物、事件和地点的了解大出我的意料。写作上我知道他读初中时因为偷偷地写小说而被班主任把稚嫩的作品没收过,事后班主任约我到她办公室谈话,却非常客观地把本来该批评的话语艺术地分成了两头说。望着老师叫我带回的他那3万多文字,我不知所措。后来我曾经问过儿子看过些什么书,遗憾他就只看过中国“四大名著”。
  
  我感概他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从进学堂到18岁,除开“3+X”和几本有关考试的课外读物,应该看而没有看的书籍少的可怜。而18岁以后,早没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国家分配,生存和竞争、事业和家庭诸多问题将始终伴随在他们的左右,他们还会去补上拓展知识面这一课么?
  
  我和儿子谈心不多,要说象做思想工作似的促膝长谈,我们父子间还没有过。男人们快人快语的基因在我们父子身上都同样存在着,说话从不喜欢罗嗦,但性子急这点他却超过了我。打他读子弟小学那会起,我就早出晚归,父子俩是聚少离多。到他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夫妻一来受“望子成龙”理念驱使,二来我在单位也算身居要职,担心他在子校继续读下去会因其“优越感”而影响他的学业,心存幻想地送他到了名城里的十二中。从此的他是来也冲冲去也匆匆,很难凑在一起吃一顿象样的晚餐。不过我哪怕再晚回家,他的作业都摆在桌上留给我检查。只要不出远门,我都会在他班主任发的本子上画上几笔,算是尽尽做父亲的义务。家庭琐事也常常是通过纸间留笔,记忆中屈指可数的几次交流,几乎算不上是心灵沟通。 虽然如此,在儿子的成长问题上,我和儿子的两次谈话是我今生难忘的。
  
  一是在他读初中时,我曾问起他将来的志向,他不假思索的答道:考北大清华噻。我顿时无语却又窃喜。于是偷偷地多了点对他学习上的关注。但凡学校有家长会我都会想方设法前去,想通过正面的、侧面的向老师询问,增加几分对他的了解。几番之后,对他的了解也仅仅是:“稍作努力也不是没有希望”。只是后来到省城读完高中,在如林强手中才有了几许成熟,少了一些醉意和糊涂,自动将原定的远大理想下降成:到北京读书,看中国人自己主办的北京奥运会。于是将目标牢牢地盯在地处北京的大学,这就是今天录取了他的“北林”。二是他初中即将毕业之际,我与他谈起能考入哪所高中。他又微微低着头轻声问我:“考贵阳一中行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断没有想到他会舍近求远去选择全省唯一的一所一类重点。虽然心悸我还是佯装信心十足的当着他妈妈的面说到:“只要你能够考上,没有什么不行的。但不上线花高费可不行”。不曾想小子真还考进了贵阳一中。在他刚跨进贵阳一中的同时,我们夫妻也先后调到了贵阳工作。说实在的,我在名城遵义工作二十年,虽然有较多的酸甜苦辣,但却对那里和曾经共事的人们充满了眷念之情。如果不是为了孩子的所谓最后一搏,这辈子恐怕很难离开这座虽小但却十分优美,虽苦难重重却镌刻下同事之间深深情意的历史名城。
  
  在我们这个有着众多传统色彩的国度里,育儿的艰辛是众人皆知的,却人人都有一个牢固的信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未来。”我的家庭算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收入户,夫妻俩都属白领阶层。为了儿子都尚且如此,那众多收入比我微薄、生活比我困难人们则更不容易。难怪古人有云:“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以我自己经历而侃,绝对没有以偏概全之意!
  

------------------------
鸣笛

热点.时事关注收录 原创[文.浮生杂记]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mingzhong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8.29 23:06

    榜样。我和儿子的沟通就少。
  比上一篇好一点儿。好在那里说不清楚,感觉而已。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美灵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8.30 10:34

    感受到了四猪白为儿子的这份欣喜、从前育子的经历,父子情深,都在不言中。还有对中国教育现状精辟的分析,猫儿极为赞同,也深有体会。每个做父母的因为孩子都在做着这般努力,只希望孩子更加勤奋,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好的归宿,与父母就会有一份心安,足矣。
   正如大猪白所说,四猪白和猪嫂是优秀父母的榜样,为工作和生活忙碌和奉献的同时,收获了在教育儿子上的成功,给了猫儿很好的启示,也让猫儿更加地佩服着,一定学习榜样的成功,一定在教育女儿上努力,为可以有如榜样的成功。我知道一定会艰难些,但坚定的信心还有。
   最后,献上猫儿最真的祝贺和祝福,为你们的付出,为你们儿子将来的前途。
   写得很真挚、感人!猫儿在这里为你鼓掌!要接受,不许拒绝!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一支笔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8.31 13:52

    听鸣笛娓娓道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如果把透象凝练出来~~~进行再深一步的论述就完美了~~:)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colin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8.31 19:21

    儿女各不同,父母全一样。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方央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8.31 20:27

    高考更知父母心,陪送进京万里行。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fisher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01 06:13

    从一个儿子的立场说一句: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事事顺心~~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献给一切愚蠢到认为中日应该亲善而且可以亲善的人们......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港0湾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01 20:16

    看到这篇文章,使我不由的想我送儿入学的时刻,虽然过去了六年,那情景历历在目,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可怜中国父母心,我也不知,这是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2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梦想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06 09:43

    不,这不是传统。
  想当年,我们上学,从小学到大学不都是自己去的吗?
  我觉得,是从我们这代人起才有了护送子女上学的习惯:(
  并且现在的孩子都脱离不了父母,父母也放心不下孩子,离家再近的学校父母都得送,更何况离家远的呢?
  我们这代人有着同样的经历,因此也有着相同的感受,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材吧~~~

------------------------
平淡一生~~~~~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雅茹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06 14:11

   
   同样的年代,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感慨!我们这一代人,努力过,奋斗过,又把遗憾,厚望寄托在儿女们的身上,其中付出的心血,付出的辛苦,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包容不下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zimalian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26 22:11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终于又看到了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做你的儿子
   是幸福的.....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阳光风雨后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27 11:35

    呵呵,呵呵!恭喜杨兄!家中有儿初长成,从此后可以高枕无忧了。
  

------------------------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湘怡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09.28 19:50

    父母心呀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shenglin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5.11.14 00:31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子女比我们那个时代好得太多。父母的别名就是-牛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郑*重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7.03.10 13:54

    看了你的文章,感慨万千....
   欣赏!!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任意随心 Re:从儿子进京就读谈起 回复时间: 2007.07.28 22:27

    中国的文化决定了,中国的父母就是替孩子考虑得很周到,你的孩子很幸福,很上进.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