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辽宁在水一方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第三只眼睛 收藏:0 回复:1 点击:4709 发表时间: 2003.06.07 14:36:14

文学走入网络时代还是网络走入文学时代 [转载]


  文学走入网络时代还是网络走入文学时代
  
  阿吉
  
  若果要说文学时代,我们就要追溯到80年代,那个时候的大学宿舍里,多的是唱游诗人,一个个的都是莫名愁为赋新诗强说愁。
  
  那个狂热的年代,那一种纯真得带点无辜的心绪,曾经流传在每个热爱文学的青年人心里。文学青年这个名词在那个时代异军突起。他们以此为骄傲,为梦想。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的生活磨难,甚至没有多少人受过正宗的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但他们却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人间的善恶。一旦有了可以释放的渠道,这些感受化成文字,自然如开闸之洪水,一发而不可收。然而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学教育正规化了,文学却在走向死亡。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也不想深入探讨,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渐渐耗去了生活的积累和充实,被金钱和物质利益所湮没。于是读者失去了热情和进一步的参与,传统文学开始走向没落。
  
  可是我们还是不能拒绝文学的存在,如同我们不能无视生活的存在。即使在如今的网络时代。
  
  中文网站的发展在国外比较早,从第一份综合电子中文杂志《华夏文摘》诞生至今已有八年的历史。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新语丝》、《橄榄树》和《国风》等文学站点。这些早期中文网站的参与者主要以留学海外的新一带华人为主,这些成了海外游子了解中文信息、追忆往事、寄托情感和交流感受的一个场所,所以这类网站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中文网站的真正发展,却是近两三年来随着国内互连网络的大发展而相继诞生的。虽然国内的中文网站起步较早,但上网人数远远比国外多,上网的热情也要高。在短短几年内,中文网站已经发展到了群雄争霸的时期。
  
  我们可以说“网络的宽容性”给予了文学一个复萌的土地,一直被湮没和打击着的纯文学,在网络这个带有无限伸展性的天地里,完全抛开了传统出版物容易受编辑偏见和个人好恶左右的问题,给了任何热爱文学渴望宁静致远的阅读的人们一个可以自由舞蹈的机会。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年代和时期都有它的特色,很多新事物的产生、繁荣和衰落都有其的规律,多半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当“情书时代”过渡到“电话时代”的时候,我们能说谈情说爱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吗?也许在互诉衷肠的方式上,“情书时代”的我们更多地会渲染一种气氛,在有芳香气息的信笺上娓娓道来:今夜有小雨,点点雨丝象我想你的心情……;而“电话时代”的所有承诺都仿佛都是一次性的,喃喃细语随着电话的挂断,便什么痕迹都留不下来。同样,当“文学时代”渐渐在不知不觉中进到了“网络时代”的时候,我们又是不是能说,当笔和纸差不多落伍的时候,我们的文学也在质变中吗?不可否认,键盘敲击出来的文字确实美观多了,可是其中的内涵和意味呢?时间如流水一样地一去不复返,生活也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千篇一律或者五彩斑斓地进行着,可是这一切靠什么来保存呢?靠什么来记载呢?其实,不管人类的文明是如何进步和如何发展,但是感情和生活是始终贯串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是不能被推翻和否认的。所以文学不死。
  
  于是各种中文网站如雨后春笋那样冒了出来。
  
  现在我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将所有的中文电子杂志类网站统统看作是文学网站,然后拿着传统文学这把尺子来统一度量。实际上所谓的“网络文学”(这里简称“网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网文是传统文学和互联网络的结合,所以网文同传统文学的区别之处在于互联网络的加入而不在文字本身。网络具有很强的参预性和包容性,这样就不能够象传统文学杂志那样大量的退稿。网文作者也不象文学作家那样为了稿费而写,网文作者的写作不是为了获得金钱利益,反而是耗去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他们为的是在虚拟的网络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这样从整体上看上去,网文也许难以同传统文学媒体在质量上相比。但网络的宽容性,却给了作者和读者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挥洒的空间。避免了因编者的偏见和视角不同而造成的文章和人才的埋没。正如陈村先生在《榕树下》开幕酒会上所说:如果他起初写诗时有一个《榕树下》这样的网站可以接纳他的作品的话,他现在也许是著名诗人陈村,而不是现在的著名作家陈村了。
  
  二十年前文学的繁荣,催产了大量的文学刊物,现在中文网络的发展,比当年的文学热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文学网站的建立比印刷刊物要方便,只要一个人一台机器就可以上马,比《沙家浜》的胡司令揭竿而起要容易的多。所以必然会相继产生数不清的“文学”网站。但网络没有地域甚至时区的限制,它的竞争更加残酷。
  
  中文网站的发展,确实给了文学的再繁荣一次绝好的机会,但这里的文学不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学,而是本文提出的“网文”,是文学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评判网络文学时,不能只注意到文学本身,更应该看到互联网的特点。
  
  网络给人的是一个看似虚拟,但却真实的世界,他的一切还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感受和随想。就象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个道理。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榕树下》全球原创人文网站www.rongshu.com.cn,她所倡导的正是对生活的感受。《榕树下》刊登的是“网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她的作者也不全是职业作家,他们多数来自于普通的人物,他们本身就处在真实的生活当中,他们的文字没有惊人的宏论,但却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只要你有生活,有感受,无论你是何方人物,就可以加入到作者和读者的行列。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参预进来,并且还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榕树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原创为主,鼓励平凡的人写平凡的事,普通人看普通人的随感。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在文字上多么具有“文学”性,也不能保证篇篇文章能成为经典,但却能在普通人当中引起共鸣。
  
  创始于1997年12月25日的“榕树下”原创人文网站,由只有一位叫will的网友单枪匹马开始,渐渐羽翼丰满起来。
  
  对于给这个原创文学网站起名“榕树下”的初衷,WILL的解释是:“世上有哪一种树像榕树,能把根长出地面,榕树象征着希望、旺盛的生命力;又有哪一种树像榕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可以让人遮风挡雨?榕树下给那么多人遮风挡雨,也是我精神上的一个庇护。”
  
  榕树下平均每天要收到来自祖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六、七十篇投稿,还有二、三十封读者来信,有不少网友给Will写信说:“读过了榕树下的文章后便产生了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但是却苦于无处着笔。”“其实很简单,”Will在回信中说,“暂且忘记那些华丽的修饰词语,也无需去捏造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执起笔来,从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结果不言而喻,他们用心写出来的文章如今遍布榕树下的各个角落,成为了生机勃勃榕树下最肥沃的土壤。
  
  曾有一名杂志主编在给WILL的E-MAIL中这么写到:“将文学如此大众化、网络化,照这个发展趋势,榕树下真有可能出现几位今后中国的文学巨匠。”
  
  给每一个平凡人一个可以勇敢执起笔的地方,这就是“榕树下”创办的初衷。时代虽然过度到了以经济为主角的二十年后,让文学时代回归让生活感动却是一件更重要的大事,时代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相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生活,需要文学。
  
  1999年7月24日这一天,对于“榕树下”是一个全新的日子,对整个正在发展中的网络文学也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网络文学主页在现实里设置编辑部,象日常报刊杂志一样运作,这不仅对于“榕树下”是第一次,对于整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内网络文学网站而言,也是个全新的模式。无论是已经开辟的报纸专栏还是广播电台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03.7频道每周五晚上23点-24点),他们无畏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榕树下的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
  
  如今的榕树下主页,已经是第三次改版,栏目越来越丰富,每个栏目的主题也越来越清晰,平均每个栏目都有2-3个专职兼职编辑负责着更新和严格审稿。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网站,“榕树下”设立24个栏目。主要有散文类、诗歌类、小说类、杂文类等等,除此以外,榕树下还开设了“心手相连”这个栏目,以帮助一些失学儿童,还将积极地投入到骨髓捐献,社会求助等公益活动中去。
  
  网络时代带动了文学时代的复萌,二十年前的神话在如今的网络时代重新焕发出其光芒。我们为此而感动而狂喜,正如我们在写的过程中莫名地感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欣喜地听到每个新鲜日子破壳而出的啼哭声。
  
  你以虔诚的姿势阅读,这样我才会快乐。
  
  


转载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偶缘 Re:文学走入网络时代还是网络走入文学时代 回复时间: 2003.06.07 21:14

    文学没有“民兵”和“正规军”的区别!能坐上文坛头几把交椅的人是“阳春白雪”么?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