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 |
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
白云悠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后期,数以千千万万的城镇知识青年,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中,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告别了自己的家乡、亲人和朋友,一批接一批的奔向祖国的边疆农场、奔向辽阔的草原牧区,奔向农村的山沟旮旯,----奔向他们一无所知的未来世界……我,就是当年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个。
记得那是我高中毕业的第二年夏天,一辆中型拖拉机载着同在一个镇上居住的,连我在内的三男三女六个青年,以及简单的生活用品,一起送到了离家乡三十公里外的一个农村生产队里,从此我们开始了由城镇到农村,从市民变农民的新生活。
刚来的时候,知青点的房子还没有盖好,队里安排我们先在一幢旧砖瓦房里住:中间是一个 公用的厅堂,两边个一个耳房,男女各住一边。没有厨房,就临时在旁边生产队的砖瓦窑厂房里垒灶支锅。瓦房四面无遮无拦,风向飘忽不定,做饭的时候往往是烧火受气,煮吃受烟,烟火熏得人边煮边流眼泪。
说起这旧房子,也不知怎么回事。孤零零的建在一个前不靠村,后不近店的山脚下。屋后的山坡是一片乱坟堆,横七竖八的旧棺材板随地可见。屋左边是队里早就废弃了的砖瓦窑,窑里窑外杂草丛生。由于农村没有电,每到晚上,月光下那猫头鹰的凄厉叫声、不远处杂草掩映下黑不隆冬的窑门口和隐约可见的坟堆,无不使人心惊胆震,毛骨悚然。这地方总给人一种荒凉孤僻的感觉。据说那房子建好已经好多年了,可一直没有人住,有人偶尔把它当牛栏使用。我们来了以后,这就成了我们的第一个“新家”。
我们所处的是个仅一百人,人均只有0.4亩水田的穷山村,几乎没有什么副业收入,一工日只有八分钱。年终结算时扣除口粮款后就仅剩下几块钱了。好在下乡的第一年,国家每人每月补助十块钱四十多斤大米,所以生活还算“丰衣足食”,可第二年就只能按劳取酬自食其力了。虽然当地的农民对待我们还算不错,但在人多田少缺钱少粮的环境里,有谁会愿意把不多的口粮让给外人呢!为了生存,我们学会了跟农民抢工分,赛力气。可不管我们怎么咬牙拼命,出娘胎以来从没有干过苦力的“公子小姐”们,又如何比得过祖祖辈辈以农为生的农伯们!结果,一年里我们至少缺粮三个月。
为了节省口粮和增加营养,我们不得不经常骑着自行车跑回城里偕父母弟妹的“油水”,每月回家打几次牙祭,顺便逃避几天繁重的农活。可家里那时也不富裕,除了在我们回来的时候想方设法买一点猪肉外,没能给我们更多的支持。终于有一天,我们学队里的其他农民一样,天还没亮就爬到邻队的山上,连拖带扛,把别队砍倒的木材整条的偷回自己生产队山的这边,然后把它锯断劈成木柴,用自行车拉到二十多里外的石灰窑卖掉,随后再用卖柴的钱买点肉改善一下伙食。虽然这样的事情那时只有几次,但那狼狈样如今想起来仍觉得十分的可笑和脸红…….
在农村,最让人厌烦的就是生活的单调和寂寞。农闲时除了打牌动象棋,就是男女凑在一起开庸俗的玩笑,这对于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来说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家长的资助下,我们里人中有三个买了自行车,农闲时我们拉上队里的一些农村青年,隔三差五的骑车到附近的乡镇集市去玩,要不就到其他的知青点串门。特别开心的时候,我们也会各显神通,男的笛子、口琴、二胡,女的锅盖、饭盅、锑桶来个大合奏。可即使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暂时的欢乐和无聊的游戏,最终还是被越来越沉重的失望情绪和无尽无奈所掩盖…..难道我们的一生就这样毫无意义的消磨在这穷山僻岭之中吗?
就在我们感到人生一片渺茫的时候,命运竟然柳暗花明,七七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初高中时成绩就不赖的我便有了扔掉“草帽”的冲动:和另一个女知青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并上了录取分数线!可惜命运给我开了个玩笑-----只给我一个惊喜但没有被录取。而和我一起参加考试的女知青却考上了中专,第一个逃出了消磨四年最宝贵四年青春的山沟旮旯……
高考录取结束后不久,当我一次收工回来的时候,看见我房间门的两旁,有人用白色粉笔写了一副对联:避劳而想进科举,三岁孩儿枉坏心。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别人对我高考失利的挖苦和讽刺。我没有丧气,没有灰心,第一次参加就上了最低录取线,说明要跨进大学的校门并非比没有可能,说明我在千千万万个考生中还是个佼佼者,说明我还大有希望,离成功已经不远。
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我向队长请假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脱产高考补习班。平时和我关系较好的几个农村女孩更是全力的支持,她们卖掉了家里的鸡蛋,东拼西凑的给我集了几十块钱的补习费,并保证每天两个鸡蛋补充营养,千叮万嘱我安心补习,为自己也为所有的朋友争一口气。
三个月后,我再次向大学的大门发起冲击,最终我没有辜负朋友们的支持与期望,我成功了:当年,我以考点文科第二名的总成绩被一所大学录取!从此,我真真正正的结束了四年的农村生涯,跳出了差点埋没我一辈子的山旮旯,走进了多少人梦寝以求的大学殿堂,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随着岁月的匆匆流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当年意气风发的男女知青也先后回城,并大多数进入了不惑甚至知天命之年。尽管生活的沧桑已给那段刻骨铭心的插青生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埃尘,但作为一名当年的插青,每当我们回首往事,你就会深深的感觉到,那段农村插队的历史,已在我们的人生历史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毕竟那里曾经留下过我们辛勤的汗水,有过收获的喜悦,当然,也留下过许许多多的迷惘和无奈……. 但不管如何,最起码那段经历也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宝贵的财富吧!
|
|
|
 |
回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