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旅游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心月 收藏:2 回复:9 点击:881 发表时间: 2004.10.12 15:14:30

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4,第二天
  
  ——白水涧道。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一路上,时而是辽阔的戈壁,时而是丰美的水泽和草原。天湛蓝的,白云悠悠,天地开阔,远处,天山像一道美丽的屏障连绵起伏,山顶上终年的积雪,像美丽女子银色的发饰,闪动诱人的风情,她用一点奇妙的诱惑,静候你去揭开一个神秘的传奇。
  
  我在丽江看过玉龙雪山,玉龙雪山似乎是柔美的,山顶总是升腾着白云,只觉得那云就像是雪山的深情,不断的缥缈出来,流动出来。
  
  然而天山看起来是清寒的,那雪安安静静,山亦在天际沉静无语。
  
  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路面上,不知何时,路边有一道涓涓的溪流一直追随着我们。导游说,我们触目的这窄窄的溪流叫做白水涧道,是天山博格达峰上流淌下来的雪水,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那时候人们靠着一匹马,穿越这沉闷的戈壁,有这一条涧水,简直就像生命之泉。
  
  原来,天山,她不用妩媚的云说话,她用她内心的温柔,用她细细的泪水,无言的爱着山下的生命和生灵。
  
  ——吐鲁番。坎儿井。
  
  吐鲁番因它的葡萄而闻名。于是吐鲁番的气候,也就跟着它的葡萄一起声名远扬。
  
  没到过吐鲁番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里是火洲了,已经知道被戈壁沙漠围拢的盆地最低处,有着这样的一片绿洲,有着“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独特气候。
  
  到得吐鲁番,果然如此。
  
  正值金秋,我们正午时分到达这里,着一件单衣,不冷不热,甚是宜人。难怪导游说此时游吐鲁番正是最佳时节,有葡萄吃,气候也合适。想来我这次起意来新疆竟是误打误撞的撞对了时辰啊。
  
  这里最热时节,是6到8月间,气温40多度,地表最高温度达到80多度,可以直接烤鸡蛋。但也因此这里有一样很特殊的驱病之法,就是沙疗,专治关节病甚至偏瘫。听来挺神奇的。
  
  耳听着奇闻,眼前却已经是大片郁郁葱葱的葡萄架。我们到了吐鲁番的葡萄沟。葡萄沟的葡萄架,架起一条条绿色长廊,供我们漫步其中。因为还不到深秋,确然有葡萄挂在架上,晾制葡萄干的荫房,也满挂着越发甜蜜的葡萄。
  
  然后导游又引我们来到一家维吾尔住民家里,去品尝葡萄西瓜哈密瓜和葡萄干。这里的水果自然是名不虚传,这里的葡萄自然是清甜可口。我饱了口福就不再赘述。
  
  然而有趣的还是听他家的人介绍葡萄干的品质。葡萄干首先自然是基于繁多的葡萄品种,于是有着不同的功效。比如一种叫做索索的野葡萄,紫红色,小似米粒,药用,治疗小儿麻疹;比如最著名的品种是无核白。种类实在繁多我就不提了。
  
  最有趣的是,他边让我们品尝不同的葡萄干,边问我们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然后才告诉我们它是如何晾制、晾制了多少天、实际品质如何、价值多少钱。就好像土地给孙大圣介绍蟠桃园,说这个是多少年一开花、多少年一结果,不管孙猴子的垂涎欲滴,他倒是一步步的引人入胜。等他介绍完毕,我们旅游团这一团的人都像等着急了的美猴王,倾囊而出,立刻把喜欢的葡萄干占为己有。
  
  我觉得这吐鲁番人真的是很聪明。吐鲁番是维吾尔族人聚居的地方,著名的阿凡提就是他们快乐与智慧的化身。印象中,他们聪明善良,不失幽默;能歌善舞,且拥有着许多种属于自己民族的乐器。
  
  然而,待得我参观完了坎儿井博物馆,我才开始由衷地佩服他们这个民族。那不仅仅是聪明幽默,而且智慧坚忍。
  
  吐鲁番之所以有这样甜美的葡萄,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坎儿井啊。
  
  都说天山的雪水哺育着天山脚下的生命。可是,这里气候特殊,一年四季都不见落雨的,落下的水不如蒸发的快,想来若只是靠天吃饭,很难保证天山的水随时能滋养这大片的葡萄园和这里的生命生灵。然而吐鲁番的先民,就着这里最低的地势,挖掘出长长的地下暗渠,将天山的雪水安全的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坎儿井工程。
  
  坎儿井工程处处体现着他们民族的智慧和耐力。这里地下土质非常坚硬,他们的祖辈半窝在地下沟渠,一半身子浸泡在水里,用普通的劳动工具,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愚公移山代代传承的乐观和决心,终于引来了生命之源。
  
  我想说,当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时候,有缘的朋友,就到吐鲁番来看看。看看天山,看看坎儿井,品尝这一枚饱满的葡萄——当天山的雪水流过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才凝结出这样纯粹的甜美与晶莹。
  
  ——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群)。高昌故城。
  
  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高昌故城,它们就在吐鲁番,离市区不远。千佛洞在火焰山一条沟谷的峭壁上,有近百座佛窟。而高昌故城在火焰山的山脚。
  
  离开葡萄沟,车沿着与火焰山沟谷并行的一条公路直接开往千佛洞,火焰山的风貌立刻展现在眼前。
  
  红褐色的山体,寸草不生。然而它的沟谷却有窄窄的溪流,沿着溪流,生长着绿色的草木,一派生机。我暗自猜测这溪流的水出自坎儿井也说不定。
  
  火焰山的名气出自《西游记》,虽然西游记里对它夸张了些,然而这里七月流火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在的千佛洞前有一片开阔平地,塑了《西游记》唐僧师徒的雕像。
  
  人们看过西游记,佩服的是孙悟空,事实上,唐僧取经,是没有这样一个孙悟空相伴的。
  
  我因着喜欢,原是读过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书。玄奘29岁去印度求学,横渡八百里塔克拉马干大沙漠,“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坚持走了四年,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才回东土,带回六百多部佛教经典。他完全不是西游记里懦弱的唐僧形象。这火焰山,比起沙漠的凶险,对于他来说,怕是不足畏惧的。
  
  其实,介绍火焰山不难,因为电视剧《西游记》的火焰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大概许多人都已经看过。然而介绍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高昌故城,对我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这里包含了太多为我不知的文化和人文历史。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观光游客,往往导游、讲解员也只是了了的解说。再加上行程匆匆,你完全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只通过眼睛来了解更多的东西。
  
  我们仅参观了一窟对游客开放的千佛洞窟。洞窟比较开阔,佛的塑像高过真人,大约有3米,是佛在大弟子迦叶和阿难的陪同下结印说法的形象。这窟的两侧各有一室。两侧洞室绘有彩色的壁画,主墙壁的经变图中佛依旧是长过真人,色彩明丽悦目,人物的线条也很是飘逸柔和,两侧分别有男女供养人的图像和千佛。
  
  真的不好意思,因为佛窟不允许拍照,后来的行程里我又去过莫高窟,仅凭我的记忆,那里所见依稀是这些了。
  
  离开火焰山,走进高昌古城,也几乎只是单靠自己的一双眼睛了。我们看到敦实的土城墙围起的是一片黄土的废墟。因为城比较大,有当地的毛驴车载我们参观,毛驴颠颠而过,扬起长长的黄尘。端详着那些黄土断壁,除了这样那样的猜测,只知道那残留的厚重土壁,曾经伫立过千年的辉煌。最真实的感觉,只是茫然,对这里的一切只觉得一无所知。
  
  幸好,我走过哪里,忘不了寻找的常常是书。眼睛不能告诉的,就让书来说话。侥幸的是,我在后来的旅途中发现了一本书,有一篇是有关柏孜克里克石窟和高昌故城的故事。权且让我把对古城的疑惑和后来获知的故事一起记录在这里吧。
  
  吐鲁番本来古称高昌,明朝时才改名吐鲁番。旅游的资料说高昌古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屯田部队所建,到13世纪末元朝初年废弃,历时大约1300多年。
  
  想那1300年的历史,它该蕴含怎样的内容。资料虽然只告诉了古城何时创建、何时毁灭,但是想想,同样的公元纪年,这1300年间,中原已经从西汉走到了元,那么,当你知道了它拥有过这样漫长的生命之后,回头再看这座废墟,会相信它是真的废墟吗?
  
  值得在这时候提起的是,高昌古城在9世纪后是回鹘族高昌国的首府(回鹘族就是现在维吾尔的古称)。柏孜克里克石窟群的繁荣时期也正是9世纪之后,那时回鹘人崇信佛法,于是石窟就成为回鹘的王家贵族寺院。
  
  正如敦煌莫高窟是一座我们所公认的艺术宝库,可以说,柏孜克里克石窟正是回鹘文化艺术的宝库。同样,高昌古城既是首府,又拥有着1300年的历史,那么它即使是废墟的价值也该是无可估量的。
  
  文化的传承似乎总是有着万般劫难。正如莫高窟有着被遗弃的历史,高昌故城和柏孜克里克石窟一样,有着同样让人心疼的命运。我下面的讲述就是我在后来的旅途中读到的故事。
  
  关于莫高窟的那场大劫难,也许已经广为人知。1900年一个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发现藏经洞,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成箱的带走敦煌写本,然后法国、日本、俄国、美国,不仅毫不费力的搬空了藏经洞,而且开始向石窟的壁画下手。
  
  然而斯坦因并不是1907年才开始来中亚探宝的。他第一次的中亚探险从1900年挖掘和田、尼雅文化遗址就开始了。
  
  斯坦因在中国西域得到大批珍贵文物的消息,很快就惊动了德国,于是1902年德国派出远征队也开始从印度进入中国西域,他们最初选定的挖掘范围,就是吐鲁番周围的一些遗址,经过五个月的勘察性挖掘,获得雕塑、手稿共46箱,并运回柏林。
  
  1904年德国又派出费勒考克和巴泰斯组成的远征队。依旧是吐鲁番。当时疟疾流行,费勒考克利用他随身带来的奎宁等药品和他的医学知识为当地百姓免费治病,于是取得了当地人的完全信任。他要做什么事情,有不少人都愿意帮助他,并为他提供他所需要遗址的线索。
  
  于是1904年11月18日,费勒考克选定高昌古城为第一个挖掘目标。
  
  “他和巴泰斯每天都在那里,挖掘不止。四个月下来,方圆几公里的城址被挖个遍。大量的出土文物中,最为惊人的发现除了摩尼教创始人梅尼兹的壁画肖像,还有一尊真人大小、色彩绚丽的犍陀罗形式佛像和一座规模不大的景教教堂(唐代从波斯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此外最多的是古钱币、丝绸和地毯碎片,以及大量手写文稿,手写文稿中有24种不同字体,大都是佛教经典。”(唐栋《石窟劫》)
  
  (在这里需要插入一些说明。)
  
  摩尼教是大约5世纪时梅尼兹在波斯创立,这种宗教被基督、伊斯兰、拜火教的教徒激烈反对,后来梅尼兹被钉死在十字架,摩尼教因此彻底毁灭和消亡,甚至连文字记录都很难寻找。费勒考克根据壁画产生的年代分析,8世纪中叶,高昌城曾是繁荣的摩尼教社会。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景教教派的大主教因主张基督具有神和人的双种属性,被正统派斥为异端,处以死刑,他的信徒逃亡东方,于公元6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费勒考克发现的景教教堂,目前在故城是属于比较完好的建筑。费勒考克发现的壁画肖像,在离教堂不远的一座建筑断壁上还有被剥落的痕迹。
  
  因为丝绸之路特殊的性质,丝路文化,包含着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美文化体系。犍陀罗文化属于欧美文化体系。公元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征,曾在今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和白沙瓦一带屯兵筑城。他们带来的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便产生了著名的犍陀罗文化。这个文化传入中国以后又不断融入中国的文化。犍陀罗时期,是说佛教在印度的早期无形崇拜在传入中国后变成有形的崇拜。犍陀罗形象,是说佛的形象有希腊雕塑的特征。因此“犍陀罗”也是佛教传播中的一个关键词。
  
  (资料解说完毕。)
  
  经过这样的挖掘,古城内已经没什么可挖,于是他们钻进北边的两座印度佛塔,在那里发现了贮书洞。他们让村民帮忙,“从洞内背出的文稿足有四五麻袋”。(唐栋《石窟劫》)
  
  高昌故城,已经被费勒考克洗劫一空。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附近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群。
  
  石窟的洞口已经被山上的流沙完全堵塞,他除去一座洞口的积沙,发现洞内的壁画几乎是崭新的。他请来民工清除积沙,每个洞窟都完好的展现在他的眼前。这里是6世纪到13世纪的佛教重地, 9世纪之后数百年一直是回鹘国王的王家寺院。这里,绝对是一座回鹘文化的艺术宝库。他决定把每一幅能取下来的壁画都取下来,运到柏林。过大的壁画,他就绕开重要部位,截成几片。长达三个多月的时间,一个接一个的洞,面目全非。起先,他们是很心安理得的,有一天夜里,他们忽然觉得很恐怖,才罢手。
  
  吐鲁番几乎完全被费勒考克和巴泰斯劫空了。然后他们去了喀什。他们运回柏林的文物总计有300多箱。那时,几乎完整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不在火焰山,在柏林民俗博物馆。费勒考克做馆长的时候,把他从中国西域运回的珍品陈列出来,吐鲁番的文物,陈列了13个房间。有28幅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型壁画,直接用铁条固定在展厅墙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博物馆被轰炸,28幅大型壁画,和近一半的壁画以及文物,化为尘埃。有一些文物被占领柏林的俄军发现,用货车拉走了。
  
  以上费勒考克洗劫石窟群和高昌古城的故事,来自唐栋的《石窟劫》。这个故事我叙述的比较沉闷,然而关于这一切,石窟与高昌故城本身,却一直都是缄默不语的。
  
  2004-10-12

------------------------
原来人生只合虚度
譬如盛夏疯狂的蝉鸣 譬如花开花谢
譬如无人的旷野间那一轮皓月

文坛.在 路 上收录 原创[文.在路上]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时光溯源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10:13

    让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疼成一片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12:19

    在你的文字里,又重游了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坎儿井,高昌古城!我贴几张照片吧。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21:27

    高昌古城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21:29

    火焰山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21:32

    佛像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21:34

    葡萄沟
   

回    复    

回复人: 叶无语花其言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3 21:38

    坎儿井
   

1 篇回复    查 看 回 复    回    复    

回复人: 泥巴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7 20:44

    7月去大英博物馆,都没有看到敦煌的文物,该死的英国佬都把这些好东西藏起来了。
  读过余秋雨的道士塔,每次读完都要大骂3个月才肯罢休,偶有时间也一定要去敦煌看看。

回    复    

回复人: 泥巴 Re:西行六日见闻杂记(二) 回复时间: 2004.10.18 19:52

    有了你的文字,新疆更加诱人了,呵呵
  转贴一张朋友去新疆的图片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