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起风了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兰尔东 收藏:0 回复:0 点击:6456 发表时间: 2004.10.01 06:51:18

彭中杰评陈玉福“1号系列”长篇小说《1号考查组》


  
  《1号考查组》是一部奇书
   (甘肃)彭中杰
  
   曾有人向我:你做个中国人,觉得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地方?对于这种问题,可以说出一
  堆大而无当,言不由衷的话来;当然也可以发一堆自认倒霉的牢骚。但我还是想给自己找个
  不含水不掺假的回答。沉吟良久,道:做中国人常有“奇书”可读,是为大幸。
   这个境界未免低了些,但本人只是一介读书人,而且只能算个低档次的读书人,常有几
  本奇书可读,实在是可以称幸的。而咱们中国自古至今奇书也是真多,四大古典名著皆可谓
  为奇书,此外,《金瓶梅词话》《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等等直到《阿Q正传》《林
  海雪原》《围城》《天龙八部》等等无不是奇书,而且是老外们几乎不能想象的奇书。另外还
  有许多非文学类的奇书,如我正在读的一本《救荒本草》。
   陈玉福先生把他的《1号考查组》的原稿送到我的手里时,我正为《救荒本草》感叹不已。这部书的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皇子”朱橚,地道的金枝玉叶,然而他却没有什么“龙床情结”,也不想热衷于终日锦衣玉食、吴娃楚女地享受人间富贵。他的爱好与事业是搜集天下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种在自家庭园里观察研究,亲自尝试,然后绘出图形,指出产地、形态、性味、可食部分与食用方法。收入《救荒本草》里的可食植物多达414种。我想这部奇书在饥谨频繁的几百年里活人多矣。倘若凡著书者皆可此心,则人们对作家或曰著书人则尊敬得多。可惜国人所撰的奇书多是涉于荒诞的小说一类,虽然文学价值颇高,研究价值颇高,却没没有多少“救世”的意义。当然,要求文学要像《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一样经世致用,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文学家却可以用作品来打动人们的良知,斯陀夫人的《汤母叔叔的小屋》使林肯总统下决心废除黑奴制度,从而发动了一场席卷美国的内战。如此,则优秀的进步的文学作品对社会对文明的影响又非《救荒本草》等可以活人之书可比了。
   《1考查组》算不算一部奇书?还有我读过的作者的另一部长篇《1号会议室》,我至
  今在沉吟。传统的文学类奇书,大都是极具可读性的或有传奇色彩的或有荒诞意味的小说,
  即今天被归入通俗文学的那一类作品。之所以要划分严肃文学——或曰纯文学——与通俗文
  学的界线,我想这可能仍是中国文人自命清高的毛病在起作用。觉得自己的书有思想有见地,
  读起来坚涩些或曰深刻些,较低文化层次的人一时品不出味道来,于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视那些没有深刻思想,只能看看热闹的书为“小儿科”。“通俗”二字中,“俗,”才是关键。
  在文化人的眼里,沾染了“俗”便仿佛处女失去了贞操。我有次去看望一位卧病的名教授,
  进到屋里,只见教授慌忙把一本厚厚的书朝枕头底下一塞,但还是被我瞥见是一本《天龙八
  部》,使教授尴尬了半晌。其实这有什可羞的呢?卧床养病,当然应该读一点轻松解闷,既不费神又不伤情的书,武侠、侦探之类最适宜不过了。忆起这段往事,我便想到如若当时那位教授枕边不是《天龙八部》,而是《1号考查组》,他会将它慌忙塞到枕头底下去吗?我不是心理学家,猜想不出,再说人的羞耻心是不尽相相同的。譬如物品,设若枕边是一部《肉蒲
  团》之类奇书,我毁年里活人多矣。倘若凡著书者皆可此心,则人们对作家或曰著书人则尊敬得多。可惜国人所撰的奇书多是涉于荒诞的小说一类,虽然文学价值颇高,研究价值颇高,却没没有多少“救世”的意义。当然,要求文学要像《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一样经世致用,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文学家却可以用作品来打动人们的良知,斯陀夫人的《汤母叔叔的小屋》使林肯总统下决心废除黑奴制度,从而发动了一场席卷美国的内战。如此,则优秀的进步的文学作品对社会对文明的影响又非《救荒本草》等可以活人之书可比了。
   《1考查组》算不算一部奇书?还有我读过的作者的另一部长篇《1号会议室》,我至
  今在沉吟。传统的文学类奇书,大都是极具可读性的或有传奇色彩的或有荒诞意味的小说,
  即今天被归入通俗文学的那一类作品。之所以要划分严肃文学——或曰纯文学——与通俗文
  学的界线,我想这可能仍是中国文人自命清高的毛病在起作用。觉得自己的书有思想有见地,
  读起来坚涩些或曰深刻些,较低文化层次的人一时品不出味道来,于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视那些没有深刻思想,只能看看热闹的书为“小儿科”。“通俗”二字中,“俗,”才是关键。
  在文化人的眼里,沾染了“俗”便仿佛处女失去了贞操。我有次去看望一位卧病的名教授,
  进到屋里,只见教授慌忙把一本厚厚的书朝枕头底下一塞,但还是被我瞥见是一本《天龙八
  部》,使教授尴尬了半晌。其实这有什可羞的呢?卧床养病,当然应该读一点轻松解闷,既不费神又不伤情的书,武侠、侦探之类最适宜不过了。忆起这段往事,我便想到如若当时那位教授枕边不是《天龙八部》,而是《1号考查组》,他会将它慌忙塞到枕头底下去吗?我不是心理学家,猜想不出,再说人的羞耻心是不尽相相同的。譬如物品,设若枕边是一部《肉蒲
  团》之类奇书,我会赶紧把它藏起来;《天龙八部》则不必,《1号考查组》、《1号会议室》
  则更不必。不必的原因在《1号考查组》,《1号会议室》不俗,或曰不低俗,甚至很严肃。
  不过,我无意也觉无必要把两本小说归入严肃文学之类群。然而我却想抗议人们把反映当今
  社会现实的法制文学、反腐文学等一并纳入“通俗”类的武断。似乎只要牵涉到黑社会,牵扯到坏人作案,牵涉到刑警侦破,牵涉到正邪较量,尤其是牵涉到爱憎分明,那就是通俗文
  学。于是乎就要掺和进去大量强刺激的调味料,大篇幅地描绘反面人物的灵肉堕落,夸张正
  面人物的神机妙算,或者便是暴露所谓“内幕”和高官的私生活。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想当
  然的虚构,因此而迅速地形成模式套路,成为这类文学的明显特征。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类作
  品的目的不是真正意义的反腐打黑,而是一种招徕生意的卖弄,或许也有对黑恶势力的愤慨
  情绪的发泄。总之这类文学的低俗化、时尚化倾向把自己弄成了“注水肉”,而且注入的水
  甚是不洁。
   《1号考查组》和《1号会议室》是奇书。奇在它如同一株出污泥而不染之青莲,竟不
  落当下通俗文学的俗套,作者的谨严,甚至有点“保守”的笔墨来处理正、反两类人物的形象与行为。虽然作者的笔仍是“春秋”牌的,褒贬、爱憎十分分明,但由于尽可能避免了虚
  构,使得人物形象和个性真实而丰满。他们的生活亦同样属于各自的“正常”方式。作者把省委书记等正面角色的塑造把握得恰倒好处,他既不是一位举手投足皆表现出高屋建瓴的非凡人物,亦不是平易近人,令人感觉可亲可敬的群众心目中的理想领导人。这是一个不作秀的人物,他对权力的使用问题的处理,政策的把握等等属于高官的作为,是在原则与人性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而获得了角色的魅力,避免了刻意美化的虚假。这种“正常化”的处泪赶紧把它藏起来;《天龙八部》则不必,《1号考查组》、《1号会议室》
  则更不必。不必的原因在《1号考查组》,《1号会议室》不俗,或曰不低俗,甚至很严肃。
  不过,我无意也觉无必要把两本小说归入严肃文学之类群。然而我却想抗议人们把反映当今
  社会现实的法制文学、反腐文学等一并纳入“通俗”类的武断。似乎只要牵涉到黑社会,牵扯到坏人作案,牵涉到刑警侦破,牵涉到正邪较量,尤其是牵涉到爱憎分明,那就是通俗文
  学。于是乎就要掺和进去大量强刺激的调味料,大篇幅地描绘反面人物的灵肉堕落,夸张正
  面人物的神机妙算,或者便是暴露所谓“内幕”和高官的私生活。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想当
  然的虚构,因此而迅速地形成模式套路,成为这类文学的明显特征。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类作
  品的目的不是真正意义的反腐打黑,而是一种招徕生意的卖弄,或许也有对黑恶势力的愤慨
  情绪的发泄。总之这类文学的低俗化、时尚化倾向把自己弄成了“注水肉”,而且注入的水
  甚是不洁。
   《1号考查组》和《1号会议室》是奇书。奇在它如同一株出污泥而不染之青莲,竟不
  落当下通俗文学的俗套,作者的谨严,甚至有点“保守”的笔墨来处理正、反两类人物的形象与行为。虽然作者的笔仍是“春秋”牌的,褒贬、爱憎十分分明,但由于尽可能避免了虚
  构,使得人物形象和个性真实而丰满。他们的生活亦同样属于各自的“正常”方式。作者把省委书记等正面角色的塑造把握得恰倒好处,他既不是一位举手投足皆表现出高屋建瓴的非凡人物,亦不是平易近人,令人感觉可亲可敬的群众心目中的理想领导人。这是一个不作秀的人物,他对权力的使用问题的处理,政策的把握等等属于高官的作为,是在原则与人性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而获得了角色的魅力,避免了刻意美化的虚假。这种“正常化”的处理亦表现在反面角色身上,吕黄秋等黑恶势力代表虽然怙恶不悛,但也属于“正常”的坏人,而不是模仿西方警匪故事里的那种凶残到不可理喻的心理变态者。正是这两个具有生活原型的真实感对立群者的复杂较量,构织出了被作者戏称为“筐”的奇书《1号会议室》和《1号考查组》
   “筐”不是什么格外珍贵,精致的东西,“编筐”只是作者陈玉福这个从古凉州大漠戈
  壁踏开一条文学之路者的一种欲望。《1号考查组》《和1号会议室》之所以没有堕入当下通
  俗文学的俗套,也就因为它只是一只“筐”,一只朴实无华,却人人都用得着的“筐”。它负载的只是作者的文学之梦和创作精神,而不是其他杂七杂八总之可以用孔方兄全权代表的通俗文学的负载物。所以这只“筐”单纯,而作者的创作动机也极单纯,写作手法也很单纯。
  用单纯的、质朴的、谨严的文学之笔去写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自然会涌出清新之气而现其
  瑰奇之质,而使读者产生惊喜。
  《1号会议室》发行了四五万册,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1号考查组》估计又能让出版社大赚一笔。它被读者和出版社看好,或许对陈玉福来说是意外的,然而对作品本身来说,它不是一粒“鱼目”,因此也就决定了终会有善识之人。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小说读者的目力愈来愈清明了。《1号考查组》,《1号会议室》创了奇迹,自然可以称之为“奇书”了。他的成功,在于作者的目光不是猎奇的、艳俗的、短浅的,而是把握住了法制、反腐文学特有的警世作用。还有,便是这部文学作品没有远离文学本身。作家邓刚不久前曾严肃地这样要求反腐文学,却不料在此之前,陈玉福的《1号会议室》和《1号考查组》已经“满足”了
  这些方面的要求。这本书真可谓为当下反腐文学中的《救荒本草》了。
   我敬佩陈玉福,原因是他为了实现文学之梦,从18岁开始,为之奋斗了俄亦表现在反面角色身上,吕黄秋等黑恶势力代表虽然怙恶不悛,但也属于“正常”的坏人,而不是模仿西方警匪故事里的那种凶残到不可理喻的心理变态者。正是这两个具有生活原型的真实感对立群者的复杂较量,构织出了被作者戏称为“筐”的奇书《1号会议室》和《1号考查组》
   “筐”不是什么格外珍贵,精致的东西,“编筐”只是作者陈玉福这个从古凉州大漠戈
  壁踏开一条文学之路者的一种欲望。《1号考查组》《和1号会议室》之所以没有堕入当下通
  俗文学的俗套,也就因为它只是一只“筐”,一只朴实无华,却人人都用得着的“筐”。它负载的只是作者的文学之梦和创作精神,而不是其他杂七杂八总之可以用孔方兄全权代表的通俗文学的负载物。所以这只“筐”单纯,而作者的创作动机也极单纯,写作手法也很单纯。
  用单纯的、质朴的、谨严的文学之笔去写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品,自然会涌出清新之气而现其
  瑰奇之质,而使读者产生惊喜。
  《1号会议室》发行了四五万册,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1号考查组》估计又能让出版社大赚一笔。它被读者和出版社看好,或许对陈玉福来说是意外的,然而对作品本身来说,它不是一粒“鱼目”,因此也就决定了终会有善识之人。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小说读者的目力愈来愈清明了。《1号考查组》,《1号会议室》创了奇迹,自然可以称之为“奇书”了。他的成功,在于作者的目光不是猎奇的、艳俗的、短浅的,而是把握住了法制、反腐文学特有的警世作用。还有,便是这部文学作品没有远离文学本身。作家邓刚不久前曾严肃地这样要求反腐文学,却不料在此之前,陈玉福的《1号会议室》和《1号考查组》已经“满足”了
  这些方面的要求。这本书真可谓为当下反腐文学中的《救荒本草》了。
   我敬佩陈玉福,原因是他为了实现文学之梦,从18岁开始,为之奋斗了二十四年。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我衷心祝愿陈玉福,愿他的新作“1号”系列第四部《1号专案组》早日问世并获得更大的成功!
  
  
  


原创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