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甘肃起风了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guohanbiao 收藏:1 回复:1 点击:1029 发表时间: 2004.09.03 09:53:19

追 逐 蘑 菇 云


  追 逐 蘑 菇 云
  (纪念我国核试验40周年电影剧本)
  编剧:郭汉彪 毛秀兰
  谨以此片献给为核试验放射性监测做出贡献的卫生科技工作人员
  1场(字幕中出现如下情节)
  某年四月的一天下午,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有一条公路笔直的伸向远方。在距公路不远处一沙棘草边,穿着白工作衣,手拿着枪式Y放射性测量仪的甘肃省敦煌监测站站长郭一和工作人员陆成正在测量和记录着地表放射性本底数据。公路边停着一辆没有熄火的吉普车。
  2场
  郭一与陆成拿着仪器上车后,郭一边关车门边看手表,焦急的向司机说道:“核爆炸时间快到了,用最快速度回监测站。”
  3场
  城区:
  挂有监测站牌子的大门旁有两名解放军战士在站岗,一辆吉普车风驰电掣般开到门口急刹车并出示证件后进了院子。院内整齐停放着许多车辆,每个车旁都有两名穿工作衣的工作人员和一名司机在忙碌着。不远处一工作人员正在将一群羊和牛往挂有实验羊、牛牌子的围栏和全封闭房中催赶。(在后边剧情中要戴头套送去实验)
  4场
  车在前院中还未停稳,郭一拿着记录本和陆成跳下车,郭一向院内的人员和车辆扫视了一遍,转身向挂有实验重地的第二个大门走去。
  第二个大门内院子中有许多全国各地来参加核试验监测的中老年科技专家在边走动边交谈。柴油发电机与水泵发出隆隆的响声。郭一和陆成边与专家打招呼边走进了实验室。
  (字幕结束)
  5场
  实验室:长长的过道,中间有几个轨弯,照明灯把过道照的很亮,过道两边的实验室门全部开着。过道中回响着离心机和真空泵的嗡嗡声、仪器的答答声和秒表的走动声。各门上挂着牌子,辐射防护室、辐射监测室、多道能谱分析室、仪器维护室、物理处理室、放化一室、放化二室……放化六室、精密仪器测定室,天平室、放射源室、档案室、计算室、放射医学室、办公室、站长室、总指挥室、副总指挥室、指挥部、会议室。郭一和陆成放慢了脚步,边走边看着各实验室的情况。
  各部门都在紧张忙碌着。物理处理室中可以看见蔬菜、草、骨头、肉、粮食、土壤等实验样品。放化室中可以看见水、牛奶等实验样品。精密仪器测定室内的仪器全部在工作,许多指示灯在答答答的响声中哗哗闪亮。
  偶尔有人向郭、陆打个招呼又忙去了。
  6场
  郭一走到放化六室门口停住了脚步。
  实验台架子上放满了各种化学试剂瓶, 实验台面上放着滴定架、天平,量杯旁有两小桶牛奶和两小桶羊奶、(特写镜头)桶上写着红星队实验牛奶样品和红星队实验羊奶样品。
  室内的真空泵和离心机发出嗡嗡的响声。有几个工作人员在那里忙碌着。
  郭一未婚妻夏冰手拿牛奶桶正在向量杯中倒牛奶,随着郭一脚步声停下的同时,她放下牛奶桶,突然扭头看见了郭一。
  两人深情的目光对视。
  两个恋人的表情(瞬间)
  郭一和陆成迈着坚定的步伐又继续向前走去。拐过两个弯后到了总指挥室的门口。
  7场
  总指挥室内:总指挥秦继斌和副总指挥王冠林正在说着什么,突然听到一声:“报告!”两人同时抬起了头。
  郭一:“外环境辐射监测队已全部完成本底监测任务,现在前来报到。”同时将记录本交给了总指挥。
  秦继斌和王冠林抬手看手表,时间18:00
  秦继斌:“你们辛苦了,我们正准备开会,郭一同志立即去会议室参加会议,陆成同志去食堂吃饭,做好出发准备工作。”
  郭一和陆成:“是!”转身走出了房间。
  秦继斌看了一遍记录本后交给王冠林又看了一遍。王冠林看完后将记录本交给秦继斌并点了点头。
  秦继斌:“杨惠萍!”
  杨惠萍:“到!”
  秦继斌:“立即将数据向北京报告,同时给剂量估算研究室抄送一份。”
  杨惠萍:“是!”拿着记录本走出了房间。
  8场
  会议室:参加会议的十多位专家穿着白大挂已到位座好。大多数为50岁左右,只有郭一最年轻。有剂量估算研究室主任杨国荣、外环境辐射监测队队长兼监测站站长郭一、居民环境辐射监测队队长李永智、放射医学组组长王棋、放射性沉降灰理化监测组组长张向东、放射化学监测组组长徐丽萍、外环境动植物监测组组长康建红……。
  秦继斌:“现在距核试验爆炸还不到一个小时,我简单传达一下核试验下风向近区指挥部会议精神。这次核试验下风向近区放射性监测从西向东共设三道防线,(指着墙上的地形图)无人区的第一、第二道监测防线的任务由防化部队担任,居民区的第三道监测防线的任务由我们卫生部门担任,居民点的防核警戒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各自向北京总指挥部汇报工作。协助我们工作的还有气象部队和通信部队。一但发生核污染,大家都要听从北京总指挥部和核试验下风向近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我重申一下,我们一定要在3号公路南北300多公里的线路上找到核试验放射性蘑菇云的踪迹,如在上述范围内找不到蘑菇云,外环境辐射监测队可以自主向两头延伸,尽一切办法完成寻找蘑菇云的任务。根据上级指示,为了查清蘑菇云的真正走向和蘑菇云随着时间、距离所发生的衰减程度,外环境辐射监测队在找到蘑菇云经过的中心点后,要继续追逐100公里。因为,在发现蘑菇云的第一时间紧追蘑菇云所获得的数据非常宝贵,对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为了不影响报数据,外环境辐射监测队在监测到蘑菇云中心位置后,两小组分头行动,一个小组回来汇报数据,一个小组追逐蘑菇云100公里后返回。各研究室要一丝不苟的、准确无误的做好放射性烟云的理化性质、半衰期、外照射剂量、人体吸收剂量的估算等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我国的核试验做出准确的评估,为全国各放射监测站的监测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副总指挥王冠林:“我补充几点,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专家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后勤供给组一定要照顾好各位专家的生活。二、刚接到气象部队的通知,这两天有沙尘暴,请大家注意安全。由于郭一同志毕业于兰大核物理专业,对放射防护比较精通,又担任这个监测站站长多年,对周围环境较熟悉,所以这次调他担任外环境辐射监测队的队长,有关站上的事情暂由我代管。刚才,兰州和酒泉等监测点来电话汇报,已全部做好了核爆炸前的准备工作,不知在座的各位都准备的怎么样?请各组简要汇报一下落实情况。”
  9场
  餐厅:陆成和一些同志正在吃饭,夏冰走了过来。
  夏冰:“哎,郭一怎么没来吃饭?”
  陆成:“他正在开会,开完会后再吃饭。”
  夏冰把一个铝饭盒交给陆成:“估计他没时间吃饭了,你把它放到车上,让他在车上吃饭。”
   10场
  会议室:还在开会。
  总指挥秦继斌看了看表:“现在对表。(大家对表)噢,还有20分钟就要爆炸了,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安排工作,然后都到放射性沉降灰采样台听爆炸声,听到爆炸声后,大家立即行动。散会!”
  11场
  北京总指挥部:各位首长和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电话声此起彼伏,一位领导在向国务院汇报着工作,其中还有周总理接电话的场景。
  12场
  核试验下风向近区指挥部在紧张地忙碌着。
  13场
  解放军防化部队指挥部在紧张地忙碌着。
  14场
  解放军气象部队在紧张地忙碌着。
  15场
  解放军通信部队在紧张地忙碌着。
  16场
  当地政府的指挥部在紧张地忙碌着。
  17场
  街上已看不到行人和车辆,所有的玻璃窗都用纸贴成了米字形状。
  18场
  采样台:采样台建在敦煌古城墙的北台上。开完会的干部门沿着高高的斜台梯上到城墙顶后,从墙顶再走到北台上。在北台上又建有一个象烽火台式的高台,上面有一间不大的房子和40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上摆放着四个铁架,架上各放着两个直径一米的不锈钢圆盘。还有一个铁支架上固定着一个气溶胶采样头,一根管子一头连着采样头,一头通过房间墙上的小孔进了房间。
  19场
  采样台房间:房间一侧安装有气溶胶采样真空泵,中间有一张写字台,放着老式计算机和记录本。一侧有一个大工作台。两个工作人员穿着白大挂在工作台边工作。一个在剪气溶胶过滤布,一个在尘降灰托纸上刷凡士林。她们听见脚步声站了起来。
  秦继斌和王冠林走了进来:“你们还在做准备工作?”
  两个工作人员齐声说:“我们已全部准备就绪,现在做的是备用材料。”
  秦继斌看了看设备:“那好,跟我们一起到外面听爆炸声去。”
  20场
  大家在平台上围了一个圈,近镜头:表头指向18:48
  大家屏住了呼吸。
  画外音:10、9、8、7、6、5、4、3、2、1!
  21场
  核试验现场:历史纪录片资料:蘑菇云与核爆炸声直冲云霄。
  22场
  一大块黑云翻滚着向东飘去。
  23场
  采样台:大家屏住呼吸在聆听着…,有些人还把手放在耳朵上聆听。
  远处传来轰隆、轰隆、轰隆隆隆………的响声。
  秦继斌:“爆炸成功!立即开始行动!”
  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跑下了采样台,进入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24场
  前院:几十辆车的马达声响成一片,每个车前都站着两名科技工作人员。外环境辐射监测一队的四个车前站着七个身穿蓝色防护服的科技工作人员,肩上斜挎着枪式Y放射性测量仪,脖子上挂着防毒面具和方位仪。面包车上放着许多沉降灰盘和水桶、汽油桶。吉普车上放着一个装剂量盒的大铅罐。
  25场
  前院:郭一快步跑到外环境辐射监测一队的四个车前,面对七个工作人员,用非常严肃的语气下达命令:“按计划开始工作,上车出发!”
  26场
  一辆吉普车和另一辆面包车出大门后向南奔驰而去,郭一与陆成座的吉普车和林尚东与何中仁座的另一辆老式跃进牌救护车出大门后向北奔驰而去。
  27场
  采样台:秦继斌和王冠林看着所有车辆出了大门后,缓缓走下了采样台。
  28场
  车上
  郭一:“邓师傅,每十公里停一下车,我们要测地表剂量。”
  邓师傅:“是!”
  郭一正在换防护服。陆成将测量仪伸出窗外,认真地看着仪表。
  陆成看了一下饭盒:“没顾上吃饭吧,那是夏冰给你带的饭,都已凉了,赶快吃些吧。真羡慕有人想着你。”
  郭一笑了笑:“不急,等第一次地面测量后再吃饭。”
  窗外还是城区,几乎没有行人,偶尔可看到军车从车前飞驰而过。楼房和平房的门窗紧闭,玻璃窗都用纸贴成了米字形状。平时热闹的城市一下显得很冷清,冷清得使人紧张。
  29场
  车下 县城附近有一里程碑
  两个车停了下来,郭一拿着记录本和剂量盒,陆成拿着测量仪。两人下车后走到距公路15米处的草地上边测量边记录。后一辆车上下来的人带着同样的东西和沉降灰盘跟了过来复测地表剂量。并将沉降灰盘固定在地面上。(特写)郭一打开剂量盒,取出装有剂量片的小布袋,认真地固定在一枝沙棘条上。然后几个人迅速地上了车。车辆继续向前开去。
  30场
  车上:郭一正吃着盒饭。陆成还是将测量仪伸出窗外,认真地看着仪表。
  31场
  车下,郊区有一里程碑
  与29场一样的监测情节。只是看不见楼房了,平房也不集中了。
  32场
  车上,窗外:公路两边是一望无边的沙漠戈壁。天色已黑暗。车内打开了照明灯。
  邓师傅边停车边说:“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有发现蘑菇云?”
  郭一边下车边说:“快了。”
  与29场一样的监测情节。只是周围全是沙漠戈壁。他们在车灯和手电的照亮下,只好找了一个有骆驼刺的地方测量了起来。
  测量完后继续行车。突然一只黄羊窜上了公路顺着车灯往前跑,邓师傅开足马力与黄羊赛起跑来,快追上黄羊时,郭一让邓师傅把车开慢一些,不要伤害黄羊。结果汽车减速后黄羊也减速了。这样时快时慢的走了一阵路后,黄羊竟然蹲在路上不走了。邓师傅只好按响喇叭吓唬,黄羊这才慢慢地离开了公路。
  黄羊的插曲使大家紧张的气分一下减轻了许多,邓师傅也讲起了过去夜行车的故事…。
  33场
  监测站指挥部:总指挥秦继斌坐在办公桌前看资料,桌上放着一部红色电话机和记录本,身后墙上是一幅大地图。几个专家也在旁边桌前看资料并整理着资料。
  在靠窗户的一长条桌子上放着5部电话机,四个工作人员在接听电话,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在向北京总指挥部汇报着数据。
  各实验室报资料的人员出出进进,汇报的内容基本一样,都没有发现核碎片和放射性增高的迹象。
  突然,红色电话响了起来,秦继斌迅速拿起电话接听并作记录。是北京总指挥部的电话。画外音:放化部队已在第一道防线X点发现了蘑菇云经过的中心地带,请你们注意监测!
  秦继斌起身走到地图跟前,在地图上做了个标记,然后转身面对大家:“蘑菇云已过了第一道防线,通知各部门严密监测!”
  34场
  车停在一个里程碑点。
  郭一下车后:“已经到了预定边线,怎么还没有发现蘑菇云?”
  郭一对着后面的面包车上下来的林尚东和何中仁两人:“你们小组先在这里测量,我们小组再往前搜巡10公里,然后会合。”郭一把 剂量盒交给了其中一位。
  郭一上车继续前行。
  面包车上的两人离开公路进行测量。
  35场
  吉普车返回与面包车相遇,面包车调头紧跟吉普车顺原路往回赶。
  36场
  监测站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冠林和动植物监测组组长康建红也在指挥部。突然,红色电话又响了起来,秦继斌迅速拿起电话接听并作记录。画外音:放化部队已在第二道防线Y点发现了蘑菇云经过的中心地带,请你们注意监测!
  秦继斌又起身走到地图跟前,在地图上做了个标记,将X与Y点连起来并延长到3号公路,然后转身面对大家。
  秦继斌:“蘑菇云已过了第二道防线,可能将要从3号公路北部通过,通知各部门严格按时上报数据!。”
  秦继斌:“康建红!”
  康建红:“到!”
  秦继斌:“外环境实验动物立即装车,向3号公路北部出发!”停了停:“你们在路上一定要与外环境监测队汇合,问清楚蘑菇云经过的中心地点!”
  康建红:“是!” 转身出了指挥部。
  37场
  前院:
  两辆装满了戴头套的牛羊和一辆装满用塑料袋包装草料的大卡车、面包车、吉普车正在待命。
  到各居民点采集牛羊奶、蔬菜、粮食、土壤、水样品的人员和车辆出出进进,一片繁忙景象。
  38场
  康建红快步来到车前,命令立即向3号公路北部出发!康建红上车后,外环境实验动物的车辆驶出了大门。
  39场
  郭一他们在返回的路上起风了:被风扬起的沙尘吹进了车内,车前灯光中像是拉上了一条黄沙的幔帐,被风吹上马路的细沙一条一条的像蛇一样从西向东爬行。
  车行进到F公里时,陆成看着慢慢上升的表盘指针突然高兴地喊道:“蘑菇云找到了!蘑菇云找到了!”
  郭一:“停车!”
  汽车在紧急刹车声中停下了。
  大家非常激动,迅速戴上防毒面具下了车。
  周围全是沙漠戈壁,天色非常黑,公路上除了这两辆车外再没有任何车辆。他们在车灯和手电的照亮下在风中进行地表放射性测定,并布放了沉降灰盘和剂量袋。
  郭一:“快上车!加快速度寻找蘑菇云中心位置。”
  40场
  在飞速行进的汽车上,陆成边看着表头指针边报数据,郭一飞快地记录着。由于陆成戴着防毒面具,说话时声音不太清楚,陆成摘下了防毒面具,换上了口罩。(特写)表头的指针越来越高,陆成调高了一档,等了一会再次调高了一档,指针升高了一会后保持在同一位置不变。
  郭一:“停车!测量!”下车后对着大家“这里可能就是蘑菇云经过的中心位置,请大家做好所有记录。”
  大家劲头十足地测量地面剂量、布放剂量袋、固定沉降灰盘,最后在地面用石头做了标记,测定了地理位置,即Z点位置。然后迅速上车继续向南飞驰而去。
  41场
  在行进的车上,陆成继续边看着表头指针边报数据,郭一飞快地记录着。(特写)表头的指针越来越低,陆成调低了一档,等了一会再次调低了一档,指针慢慢降了下来。
  郭一:“停车!测量!”
  下车后郭一对着林尚东和何中仁 :“这里可能就是蘑菇云经过的南边缘位置,在这里测量完后,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监测站汇报数据,我们沿着蘑菇云经过的中心继续向东追逐蘑菇云。”
  测量和放好剂量袋、沉降灰盘后,郭一和陆成上了救护车,掉头向北开去。吉普车急速向南行驶而去。
   42场
  外环境实验动物的车辆在公路上见到了刚从3号公路北段返回的林尚东与何中仁,林尚东简单地向李永智说明了Z点的位置后返回到了监测站。
  43场
  监测站指挥部:林尚东与何中仁走了进来。
  林尚东:“报告总指挥,蘑菇云在3号公路经过的中心点已经找见,这是记录,请过目!”
  秦继斌:“啊!总算回来了,快坐下休息。”
  正说着,外环境辐射监测队南线小组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并报告说:“报告总指挥,3号公路南线没有发现放射性。”
  秦继斌:“请大家赶快休息。”
  秦继斌拿过两组带来的记录本与王冠林等人商量并进行核对后,立即拿起了红色电话:“报告总指挥部,我是敦煌监测站,蘑菇云在3号公路经过的中心点已经找见,具体位置在Z点。蘑菇云经过的位置正好是无居民区。我们的巡测小组正在沿着蘑菇云经过的中心向东追逐,以便确定蘑菇云的准确走向。请指示!”
  画外音:“祝贺你们找到蘑菇云经过的位置,请继续做好监测工作,特别是居民区的监测决不能放松。确定蘑菇云的准确走向后及时报告。”
  秦继斌放下电话后命令道:“外环境辐射监测队的人员休息10分钟后立即出发巡测,严防另散放射性烟云的飘落。
  44场
  郭一的车上:车在有标记的Z点位置开下了公路,在沙路上行驶。汽车扬起的沙尘被风吹向了远方。
  郭一:“邓师傅,和刚才一样,每十公里停一下车,我们要测地表剂量。但是行驶方向按我的指示前进。总之不能离开蘑菇云经过的中心位置。”
  邓师傅:“是!”
  此时,郭一戴着口罩边看着剂量仪表头指针边报数据,并根据表头指针的变化指挥着车的前进方向。陆成戴着防毒面具在记录。
  路非常难走……每走十公里就要停车测量,测量情节与以前一样。
  45场 路难走情景
  车慢慢地往前走着,汽车卷起的沙土被风吹向车前,再从车右边绕过左窗飘向了远方。汽车灯光前很难看清路面。郭一和陆成夸起了邓师傅的开车技术。
  邓师傅:“在戈壁沙漠中开车可不是所有司机都能开的。许多司机只想往平坦的地方开,往往开进了软沙中出不来,我走的地方虽燃坑坑洼洼不好走,但路面相对比较硬一些。”
  郭一:“看来我们坐你的车坐对了。”
  46场 路难走情景
  车还在艰难地往前走着。车前有些枯树根,邓师傅下车拾起来放进了车内。
  陆成:“拾它干啥?”
  宋师傅:“我们可能要用上它。”
  车开到一个平地停了下来。
  邓师傅下车看了看:“前面沙太软,你们两人下来推车,你们一边推车,我一边开,否则我怕把车陷到沙子里面。”
  郭一和陆成在下面推着车往前走,车轮打着滑往前慢慢地走动,飞起的沙子打在两人身上生疼生疼。好不容易快走出软沙地面时,车却只打滑不往前走了。
  邓师傅:“快把车上的树根拿下来放到车下。”
  郭一和陆成这才知道树根的用处,赶快把树根取出放到车轮下,车一下就开到了较硬的地方。
  车上:
  陆成:“还是邓师傅想得周到,你太伟大了!”
  宋师傅:“大家都在想办法把工作干好,你们在想你们的任务,我在想我的任务,不想能成嘛。”
  车还在继续艰难地往前走着。
  47场
  外环境动物监测组的三辆大卡车和一辆吉普车、一辆面包车停在3号公路Z点不远处比较开阔的戈壁滩上,牛和羊的围栏已钉好。一部分人正在给牛羊解头套,一部分人正在打开塑料袋给牛羊喂草。
  48场 路难走情景
  车还在继续艰难地往前走着。突然又停了下来。
  邓师傅:“水箱开锅了。”
  陆成:“天气不热,又刮着风,水箱的温度咋能升这么高?”
  邓师傅:“我们是顺风走,路不好走,车速起不来,油门又大,能不开锅吗。”
  邓师傅到车下看水箱,突然说:“麻烦大了,水箱漏水了。”
  郭一和陆成急忙拿着手电筒跑到车前查看。
  郭一:“别着急,想想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说着把手电筒递给了邓师傅。
  邓师傅用手电照了照水箱说:“水箱漏水不太厉害,你们去找骆驼粪,我放水箱蒸汽。
  郭一和陆成拿着手电筒找了一圈骆驼粪,结果一个也没找上。
  邓师傅想了想说:“还有一个办法。”
  他上车找了一盒烟,取出两支烟放在手上弄碎丢进了水箱,又加了一些水后把车发动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水箱果然不漏水了。
  陆成:“邓师傅办法真大。”
  宋师傅:“办法还多着呢,我们经常在戈壁沙漠中执行任务,没两下子咋完成任务呢?”
  郭一:“听听,又吹上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49场 路难行
  郭一戴着口罩看着剂量仪表头指针突然喊道:“往左!往左!车不在蘑菇云中心了!”
  邓师傅:“是!”
  车向左转弯后继续向前行进。
  路更加难走了。前面到处是一个接一个的小沙包,为了躲辟小沙包,汽车只能S形向前行走。汽车在向北绕过一个小沙包后正要向东拐时,突然开进了一个大沙坑,车走不动了,向后倒,后面的小沙包又挡住了退路,郭一和陆成下车推车也无济于事。一时半会又挖不开小沙包。
  邓师傅:“我刚看了一下车上的里程表,我们已走了89·5公里了,还差10公里就完成任务了。”
  陆成:“是不是让邓师傅在这里挖沙包,我们在这里测量数据。前面的路太难走了,这个数据测完后咱门往回返吧。”
  郭一:“让邓师傅在这里挖车,我们走过去测最后一个数据,如果车能开出来更好,若开不出来,我们回来后一起想办法,这样不耽误任务。”
  邓师傅:“这车要开出来还比较麻烦,我也同意郭一的意见,这里有我呢,你们赶紧去工作吧,任务要紧。”
  郭一想了想,也没有好办法,只好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郭一:“咱们在这里测量完后,把记录本保存到车上,只拿一张表和仪器就行了。”
  郭一和陆成在车前方进行了地表测量。
  陆成上车放好了记录本,往自己口袋装好了记录表格纸和剂量盒,把方位仪和水壶挂在脖子上,手上拿了一个沉降灰盘。
  郭一将水壶斜背在了肩上,一只手拿着测量仪,一只手拿着手电筒。
  他们向宋师傅挥了挥手就出发了。
  邓师傅一个人借着汽车后尾灯在用铁秋挖沙包。远远望去,让人有一种凄凉感。
  50场
  沙尘暴就要来了,从这里开始可以放开思路设想了,怎么都不过分。
  郭一拿着手电筒照着测量仪边走边看表针,陆成扶着郭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有几次被沙堆绊倒,爬起来又开始向前走。由于是顺风,行走起来不算太艰难。
  51场
  郭一和陆成用脚步丈量到100公里处,刚刚测量完毕往回返时,大风突然袭来。(10级以上沙尘爆,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
  郭一和陆成手拉着手弯腰顶风艰难地向前走着,使人十步之内不辨方向。他们走一步退两步,呼吸都感到困难。
  风刮得愈来愈猛,刮起的沙石铺天盖地而来,声音颇像排山倒海而来的惊涛骇浪。脚下的沙地也在大风中震动起来。用手电也照不清楚凊脚下的路了。
  郭一:“我们可能遇上沙尘暴了。”
  正说着,一个风浪迎面扑了过来,将他们向后推了好几步,跌倒在一个沙包上,翻了一个跟头后掉下了沙包的另一面。
  镜头特写:一个军用水壶和方位表掉在了沙包上。军用水壶随风飘走了,方位表被沙埋住了。
  52场
  沙包背面:沙包背面较正面深一些。两人面向东趴着。
  “陆成!陆成!”“郭一!郭一!”
  郭一:“你趴着别动,我过来!”
  郭一爬过去拉住了陆成的衣服,两人靠紧沙包躺了下来。这里相对风小一些。
  郭一拿起手电看了看手表(特写镜头)4:00
  陆成摸了摸胸前和脖子:“水壶和方位表不见了!”
  郭一:“我们可能遇上大麻烦了。”
  陆成挣扎着往上爬,郭一抓住他问:“干啥去?”
  陆成:“我去把水壶和方位表找回来!”
  郭一:“风太大,根本上不去,而且太危险,我抓着你,你先用手电看看上面有没有。”
  郭一抓着陆成脚腕,陆成爬上沙包还没顾上看一眼,就被风像吹纸板一样飘了起来。郭一赶快将陆成拉了下来。
  特写:手电筒飞出滚在了远方。
  陆成只好靠紧郭一躺了下来。
  53场
  车旁:
  邓师傅正在挖的沙堆将被挖开,他将车发动起来,试着后退了几下,还是退不动,超前也开不动。他打开工具箱找吃的东西,(特写)看见了记录本。拿出了一包食品,取出了一小点食品后,又将食品和记录本小心地放好。吃了一些食品又喝了一口水后,将军用水壶放到右手两座椅的中间靠后一点的位置上。然后下车继续挖沙。
  沙尘暴突然吼叫着扑了过来,这时的车头向北停着,邓师傅在车后挖沙,大风把他一下吹到了汽车东面,他急忙挣扎着打开后排车门向里爬,头刚伸进车厢,一只脚还没抬起来,汽车突然被风向东吹翻,宋师傅的一条腿被压在了车下,他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这时,狂风卷起的漫天沙雨打在车窗上哗哗作响,邓师傅慢慢醒了过来,试了试腿部,发现一条腿痛得厉害,根本无法动,另一条腿只压在车门边,试了试可以活动。整个上身在车厢里面,背部躺在沙地上,后车门朝前压在前车门下。如果后车门在他身后夹住他的后背,他的性命恐怕难保。
  车厢内满是灰尘,邓师傅呛得喘不过气来,只好双手把脸蒙住忍受着。
  54场
  狂风一阵紧似一阵,卷起的沙浪把车底盘的油漆一块一块磨擦了下来,慢慢地像砂纸打磨过一样锃锃发亮。汽车在狂风中剧烈抖动,抖动的车身把邓师傅压得越来越痛,又一次昏了过去。
  狂风还在一个劲的刮着,细沙慢慢地在车后堆了起来,越堆越高。
   55场
  外环境动物监测组戈壁滩上:
  面包车和吉普车停在距牛羊栏约500米的一块较硬的沙土地上,工作人员正在做记录。一阵狂风吹来,面包车的玻璃像魔鬼般的发出呕呕叫声。吉普车突然被风掀翻,吉普车中的人员从车中爬出来,拼尽全力爬进了面包车。面包车司机急忙将车开上公路并向离羊栏最近的地方开去,这里的风比刚才停车的地方小了许多。
  56场
  羊和牛在栏内向东静静地趴着,慢慢地被细沙埋住了身体,只有头还露在外面。大卡车上的草料全部被风吹跑了。
  57场
  外环境动物监测组戈壁滩上:
  刚才停车的地方变成了一道长长的沙梁,公路也被埋在沙梁之下。吉普车头部被埋在沙堆里,车尾的帆布已被风撕成碎片,车箱的油漆全部掉光,像镜子一样发着寒光。
  58场
  郭一和陆成两人还在靠紧沙包躺在沙包背面:
   沙包西边的细沙被风吹起向前方飞去,不一会儿,两人就暴露在沙包外边了.一阵大风吹来,两人被风吹翻打了几个滚,郭一回头一看,沙包早已无影无踪。
  郭一和陆成两人手拉着手趴在地上观察地形,由于风沙太大,什麽也看不清楚,他们试着往起站,但两人刚站起来,就好像被人推似的飞奔了起来。跑了没多远,就被重重的摔倒在一个大沙土丘上。
  特写镜头:郭一摔倒的同时,测量仪也被重重的摔在硬沙土丘上。
  两人奋力爬上并翻过了沙土丘,总算找到了一个安全辟风的地方。
  59场
  沙土丘背面:
  郭一和陆成两人又一次躺在沙土丘背面。大风继续狼哭鬼叫似地吹着,被风扬起的沙子像雨一样往下掉,打得脸和手生痛生痛。旋风一次又一次从身边旋过,好像非要把你卷走不可。
  郭一:“陆成,你怎么样,能顶得住吗?”
  陆成:“能。”声音好像被什么堵住的一样。
  郭一:“咋了?口渴了吗?”
  陆成:“嗯!”
  郭一取下军用水壶交给了陆成。
  陆成急忙打开水壶盖喝了一大口,接着又要喝第二口,却又停了下来,他想了想,移开了放在嘴边的水壶,将水壶交给了郭一。
  郭一轻轻喝了一口水后将水壶盖拧紧准备将水壶往脖子上挂,突然,一阵旋风将水壶卷了起来,郭一伸手去抓却没能抓住,卷起的水壶像风筝一样被抛向半空,一转脸就无影无踪了。两人的心情非常沉重。
  郭一:“别想它了!天快亮了,抓紧休息一下,风小一些后咱们好去找车。来,靠紧我。”
  两人又困又累,很快进入了梦乡。
  60场
  沙土丘西面:狂风将沙土丘西面的沙子吹向了远方,土丘慢慢地露出了沙漠,沙面越来越低,越来越低,土丘显得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周围也出现了许多同样的土丘。
  61场
  沙土丘背面:
  两人在风中睡得很香。
  旋风一次又一次从他们身边旋过,旋起的沙粒像雨一样抛向远方。每次旋风经过后,他们的身体就向下降一些,慢慢地他们被降在土丘底部。但他们两人在风中还是睡得很香,没有发觉风沙的变化。
  62场
  时钟:7:00
  监测站指挥部:
  监测站指挥部的情况和过去一样,大家熬了一夜,但情绪照常饱满。
  抱数据的和请示工作的人员出出进进、电话机前接电话和向北京报数据的人员有条不紊的在工作。秦继斌和王冠林与几个专家正在地图前研究蘑菇云的去向问题。
  秦继斌:“从各监测点报来的数据分析,下风向近区各居民点都没有发现核污染,刚才北京总指挥部来电话告知,全国各地也没有发生核污染。(指着地图)从三道防线X、Y、Z点的延长线看,蘑菇云应从这个监测点通过,但这个监测点报告说也没发现蘑菇云。这蘑菇云跑哪里去了?”
  王冠林:“可能是蘑菇云从Z点直接向东进入北戈壁,通过千里戈壁沙漠草原时,被戈壁风吹散沉降到那里了。”
  剂量估算研究室主任杨国荣:“我同意王副总指挥的看法,昨晚的沙尘暴可能改变了蘑菇云的方向。”
  秦继斌:“如果真是这样,那气象部门可就立了大功了。这一切只好等郭一他们回来才能确定。唉,郭一他们应该回来了,怎么还没到啊?”
  王冠林:“估计是沙尘暴影响了他们,比预定的时间会晚一些。”
  秦继斌:“我还是不放心,请王副总指挥与采集牛羊奶样品和回收沉降灰盘、剂量盒的人员一起出发,去接应一下郭一他们。”
  秦继斌想了想又说:“从各部门再抽几个人一起去,多带几辆车和铁锨。”
  63场 晨
  公路上:沙尘暴刚停,没有风,但天空还是混混沌沌,让人有一种迷迷茫茫的感觉。一队车辆在公路上行驶。
  车上:夏冰与工作人员甲(女)坐在宋师傅开的车上,林尚东和何中仁也在车上。
  林尚东:“怎么,采牛奶还需要两个人去?”
  工作人员甲:“就我一个人去,她是王副总指挥抽来接应郭一他们的。”
  何中仁:“你是想郭一同志了吧。”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夏冰笑着说:“又不是只抽我一个人来,尽瞎说。”
  夏冰掏出一个小笔记本,里面有一张120照象机照的黑白相片,两个人站在那里甜蜜蜜的笑着。这是他们在敦煌莫高窟院内采样品时照的照片。
  工作人员甲悄悄的说:“想他了吧。”
  夏冰甜甜的笑着点了点头,陷入了沉思。
  64场
  回忆 一个月前
  敦煌莫高窟院内:大家在院内采集水、蔬菜、土壤等样品后要求去参观莫高窟。郭一同意了大家的要求。
  七十年代的莫高窟洞窟许多没有门,也没有导游,游客也很少。
  大家自由的参观了九层楼大佛、睡佛等洞窟后,大家又要去看欢喜佛。
  郭一:“我以前看过了,你们去看吧。”
  夏冰:“你不去我也不去了。”
  郭一:“那咱们就在这附近走走吧。”
  他们在莫高窟院内的花园边慢慢地走着。
  夏冰:“上次王副总指挥来敦煌问起咱们的事,他的意思想叫咱们在这次核试验结束后早点结婚,给你谈了没有?”
  郭一:“哦,你为啥不早说,原来你们都是串通好了的。”
  夏冰甜甜的说:“啥意思吗,人家可是代表组织说的话,你敢不听?”
  郭一长长的叹了口气:“唉—,组织的意思我明白,他们是怕我不安心在敦煌工作。”
  夏冰:“我也不愿意你离开敦煌,难道你真的想调走?”
  郭一:“其实,只要有适合我专业的工作,我才不愿意离开这里。再说这里还有你呢。”
  夏冰:“这么说,你同意在这次核试验结束后就结婚了?”
  郭一:“同意!同意!”
  两个人亲密的笑了起来。
  一个照相的人走了过来:“给你们照张相吧。”
  两个人同时说:“照一张。”
  这张相片照得真好。
  65场
  车上:汽车在公路上颠波了一下,夏冰回过神来,朝窗外看了看,车已进了沙漠地带了。
  66场
  沙漠中吉普车:
  邓师傅醒了过来,抬起头,发现车厢里已经没有了尘土。没有任何声音,静得让人害怕。窗子上全是沙子,只有后窗可以透进一点光线。他试着想动一下右腿,不但动不了,而且痛得厉害。好在人还能坐起来,水壶在翻车时也滚在他身边。有了水在身边,他的情绪稳定了许多。
  67场
   敦煌亚丹地貌
  沙土丘背面:
  天刚亮,风停了。周围全是一片灰暗之色,50米之外什么也看不清楚。郭一和陆成两人在土丘下睡得很香。
  高高的土丘顶上有一个小洞,洞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头,又很快地缩了进去。等了一会,又探了探头,接着跑出了洞子。原来是一只15厘米长的小蜥蜴(沙漠常见,不知名,暂且叫这名吧),它顺着土丘爬到了陆成的头上,陆成动了动睁开了眼睛,看到蜥蜴吓了一跳,大叫了一声。郭一也醒了。
  郭一:“什么事?”
  陆成指了指已跑远的蜥蜴:“它跑到我头上了。”
  郭一:“沙漠里到处都是这东西,不咬人的。你身体怎么样?”
  陆成:“没问题,就是想喝水。你怎么样?”
  郭一:“还好。邓师傅可能急坏了,咱们赶快找他去。”
  郭一和陆成向周围看了看,周围到处是几乎一样的土丘。两人惊呆了。
  郭一和陆成:“这是什么地方?”
  陆成看了看自己睡过的土丘:“我记得咱门爬上了一个很低的沙土丘,也很容易的翻到了这边,好像没有这么高呀?如果有这么高,我们根本爬不上去,再说,从这上面掉下来会摔坏的,这不,我们都好好的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一到周围看了看:“这好像是古楼兰的亚丹地貌,我看过报道。”
  陆成:“那可是在新疆,莫非我们飞到了这里?”想了想“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坐在一个毯子上在空中飞阿飞的,经过了许多城市和戈壁,速度太快了,风把我耳朵都快吹下来了。是不是龙卷风把我们给卷到古楼兰了?”
  郭一面带疑惑:“……”
  陆成:“快说话呀!”
  郭一:“我睡觉时也感到身体在飘啊飘的,莫非我们真的……唉,我真的叫你给弄糊涂了。有个方位仪测一下就好了。”
  陆成很内疚:“……。”
  郭一:“也可以用测量仪测一下,看有没有放射性,如果没有,那可就麻烦大了。你赶快把测量仪拿过来。 ”
  陆成赶快拿起了放在土丘前的测量仪测定:“没有放射性。”
  郭一:“你调到校定处,看正常不正常。”
  陆成:“我已调到校定处了,这测量仪看来确实不正常了。你不是修仪器的专家吗?快给修一修。”
  郭一:“我试一试。”
  郭一和陆成互相配合打开了测量仪,发现里面的晶体碎成了几块。无法修理了。
  郭一:“我想起来了,是昨晚在沙土丘上摔了一下。我真是太不小心了。”拍打自己的头。
  陆成:“看来我们只有瞎闯了。”
  郭一:“我们先走出去看看方位再说吧。”
  两人走之前,陆成在土丘上刻上了“郭一和陆成在此休息一夜”。
  68场
  两人身上背着测量仪和防毒面具穿行于亚丹地貌中。他们走啊走,走了一个多钟头,还是走不出去。
  陆成:“这地方到底有多大,怎么还走不出去。”
  郭一:“坚持一下再说。”
  又走了一会,他们又走回了原来睡过的地方,看见了刻在土丘上的留言。
  陆成一下泄了气:“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去了。”蹲在了地上。
  郭一:“别泄气,再坚持一会。这回我们确定一个方向,你先走一段路停下,我再走,然后我停下你再走。我不相信走不出去。”
  陆成只好同意了郭一的意见,站起来继续超前走了。
  69场
  公路上:
  宋师傅的车被一个小沙梁给挡住了。邓师傅爬上沙梁顶部,看见外环境动物监测组的人在那里挖沙子。
  宋师傅:“你们那里的情况怎么样:”
  康建红:“昨晚沙尘暴把草都吹跑了,我们准备去拉草,可是路被沙梁给挡住了,过不去了。”
  宋师傅:“那咱们一起挖吧!”
  两边一起在挖沙,由于是沙梁的最西边,公路上的沙梁并不大,很快就挖通了。
  70场
  车队通过沙梁后在外环境动物监测组驻地停了下来。
  副总指挥王冠林:“这里的放射性情况和你们的情况怎么样?看到郭一他们了吗?”
  康建红:“这里的放射性强度已降下了许多;我们的工作基本正常;郭一没有看见,估计他们也遇上麻烦了。你看那边(指大沙梁),昨晚那个地方还是一片开阔地,沙尘暴过后那里成了一个大沙梁,我们的吉普车也被掀翻埋在下面了。”
  大家这才打量起大沙梁来。沙梁约七八米高,宽约一两公里,漫漫地起伏着伸向遥远的地方。在附近的沙梁下半个吉普车还埋在沙下。
  工作人员一:“想不到老天爷有这么大的威力,一夜之间竟然造出了一座沙山山脉。”
  夏冰看见这种情形,心情非常沉重。
  副总指挥王冠林也着急了:“拉草的人和采牛奶的人立即回监测站向总指挥汇报这里的情况,叫他们不要着急,我会随时和站上联系的。拉牛羊的两个大卡车和来接应郭一他们的人与我一起马上出发。”
  71场
  车队浩浩荡荡的向东开进了沙漠深处。
  路真难走,车队走走停停,不是这个车就是那个车被陷进了软沙中。为了铲沙或挖沙,人们跑前跑后忙个不停。
  夏冰拿着铁锨满头大汗地在平地面。
  副总指挥王冠林也气喘吁吁的跑前跑后。
  司机一:“邓师傅技术就是好,这么难走的路他竟然能开进去。”
  司机二:“邓师傅和监测站的同志经常在这里执行任务,练出了一身好技术。一般的人一个车根本不敢往这里走。”
  人多办法也多,大家把车三个为一组用绳子给串了起来,这样走起来虽然慢一些,但不管那个车陷进去,都可以马上被拉出来。
  路虽然还很难走,但总算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了。大家稍稍松了一口气。
  72场
  11点钟
  沙尘已慢慢退去,天空也慢慢地亮了起来。阳光照在大地上,让人感到了一丝温暖。
  郭一和陆成总算走出了亚丹地貌,他们想找一找周围有没有昨晚路过时看见的地貌,但没有一个相像的地方。东南西北也分不清楚。
  眼前是一片黄亮的沙海,像小米粒似的沙子铺在大地上,伸向四面八方,一眼望不到边际。偶尔出现的一小丛、一小丛被沙埋成半截的骆驼刺,那是沙漠中所能见到的唯一的绿色。
  两人的嘴唇已发白干裂,精神十分疲痹。
  陆成:“这鬼地方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楚,我们怎么走?”
  郭一:“我认为我们并没有被龙卷风给卷到古楼兰,雅丹地貌可能是沙尘暴造成的奇迹。”
  陆成:“不可能!沙尘暴不可能一夜造出这么大的雅丹地貌。”
  郭一:“别争了,假设我们还在原地。我们从太阳的方向、骆驼刺的叶面、沙的走向确定东南西北,咱们现在试着找方向。”
  陆成:“试试看吧。”
  两人试了好一阵也分不清东南西北。
  又看了看,发现这里的地势是最低的地方,这里的沙子是被风吹向了四面高处。沙面平平的,所以无法确定方向。
  郭一:“我们只有往高处走,到高处看看能不能找见方向或放牧的人,如果我们能找见放牧的人,让他们指一下路或用毛驴车送一下,再找我们的车就容易多了。”
  陆成:“我们还是先找牧民,喝些水,问清楚这到底是哪里再说。我快渴死了!”
  他们向着遥远的高处走去。
  73场
  沙漠中:波澜起伏的沙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中午的沙漠突然变得很热,从四面八方袭来的热浪,几乎可以令人窒息。
  两人艰难地往前走着,脸上全是沙子和汗水,嗓子干得象冒烟。陆成体胖出汗多,走路已是摇摇晃晃,几次跌倒又被郭一几次拉起,坚持走了近一个小时左右,郭一与陆成都跌倒在沙漠中,两人都爬不起来了 。
  陆成:“我实在走不动了。”
  郭一:“那就休息一会吧。”
  陆成:“其他地方都凉凉的,这鬼沙漠咋这么热?”话没说完就睡着了。
  郭一的眼睛不由自主的也闭上了。(做梦)
  74场
  梦中的敦煌月牙泉:
  郭一、夏冰、工作人员甲(女)坐邓师傅开的吉普车去月牙泉采泉水样品。沙山下有许多骆驼,毛慧芳和工作人员甲想骑骆驼到泉边,郭一和邓师傅想爬沙山到泉边,最后商量好在泉边汇合。
  郭一在沙山上爬啊爬啊,就是爬不上去。过去爬沙山速度很快,今天不知咋了,就是没力气。他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嗓子直冒烟,渴得要命。站起身看到山后的月牙泉,水面清亮清亮的,像是一幅柔和的月亮静静的躺在沙山环抱之中。他越看越渴了,便往下一蹲,身子一仰,一下就从山上滑了下去,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泉边,趴在泉边用双手捧起泉水就要往嘴边送,一只水瓢伸过来把手压住了。原来夏冰她们早到了,正在那里往桶里装水。
  夏冰用深情的目光看着郭一:“不许你喝泉水。”
  郭一:“我渴坏了!”再一次伸出手去捧泉水。
  夏冰用手指点着郭一的手:“你看你的手,全是沙子。”
  郭一正要看自己的手,夏冰又用手指点了点郭一的手。
  (郭一醒了)
  75场
  郭一醒了。他睁开眼睛看见一只蜥蜴在观查他的手,时不时的还用嘴碰一下他的手。他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一个梦。毛慧芳深情的眼睛在他面前不停的闪现,月牙泉在他面前不停的闪现,他面带笑容闭上眼睛尽情地享受着梦中的情景。
  过了一会,郭一添了舔自己的嘴唇,干得厉害。回头看见陆成还静静的睡在那里一动不动。郭一觉得不对劲,急忙爬到陆成跟前摇了摇,陆成还是没动静。郭一真有点着急了,用劲拧了一下陆成的胳膊。陆成“阿呀”叫了一声醒了过来。
  郭一:“赶快起来走吧,小心晒坏了!”
  陆成挣扎着爬起来,与郭一一起迈着艰难的步子上路了。
  76场
  副总指挥王冠林的车上:
  王冠林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丙:“在沙漠中走了多少公里了?”
  工作人员丙:“80公里了。”
  王冠林:“在不在蘑菇云飘过的中心位置?放射性强不强?”
  工作人员丙:“还在蘑菇云飘过的中心位置,但放射性比较弱了。”
  王冠林:“车速实在太慢了。”
  工作人员丙:“能保持这个速度算不错了,你看,路越来越难走了。”
  王冠林:“现在到什么位置了?”
  工作人员丙:“从地图上看,我们快接近北戈壁滩了。”
  王冠林:“这蘑菇云真的是避开居民区进入戈壁了。”
  工作人员丙:“怎么还不见郭一他们?”
  王冠林:“注意观察!”
  77场 邓师傅吉普车
  邓师傅身体已很虚弱,他醒过来喝了一口水,突然听到了汽车声,他大声喊叫,但没有反应。
  汽车声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
  邓师傅挣杂着想去按喇叭,但不够不着,他已是劲,又疼昏了过去。
  78场
  郭一与陆成继续艰难地在沙漠中走着。前面出现了一个大沙丘。
  陆成:“咱们到沙丘顶上看看地形吧。”
  郭一:“咱们一起上,说不定能看到牧民。”
  两人缓慢地爬到了顶上,发现除了骆驼草多了一些外,没有一个人影。
  陆成突然高兴地喊了起来:“我看见湖水了!我看见湖水了!”
  郭一:“在那里?在那里?”
  陆成:“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你看!”
  郭一顺着陆成指的地方看去,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湖泊。
  80场
  沙漠蜃楼
  在广阔沙漠中不远的地方,有一池碧波荡漾的湖水,湖面上泛起一层薄雾般的气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环湖是参天蔽日的大树……。
  78场
  郭一与陆成继续在沙丘顶上:
  陆成:“我说我们是被龙卷风给卷到古楼兰了你还不相信,这不,我们快走到罗布泊了。”
  郭一:“这可能是沙漠蜃楼,不会是罗布泊吧?”
  陆成:“我看像。即使不是罗布泊,我们也应该走到双塔水库了。”
  郭一:“这倒有点像。”
  陆成:“不管是罗布泊还是双塔水库,我们去看一看喝些水总可以吧。”
  郭一舔了舔自己的嘴唇,实在渴得难受:“走!”
  两人快速的滑下了沙丘,向刚才看见的湖泊地方走去。
  81场 亚丹地貌处
  副总指挥王冠林带领大家已到了亚丹地貌区域。
  王冠林:“从Z点到这里正好是一百公里,是郭一他们最后一个监测点,怎么还找不见他们?”
  工作人员:“莫非他们迷路了?”
  王冠林:“通知大家步行查找。”
  工作人员:“是!”
  大家互相照应着向前继续搜寻。
  王冠林:“这么大的亚丹地貌怎么没听到有人说起过?难道是刚刚形成的?这戈壁沙漠真是高深莫测。”
  82场 亚丹地貌处
  在一个土丘上,有一只蜥蜴趴在土丘的中部东张西望的观察着人们。
  夏冰与一个女同志正好从土丘旁经过。
  女同志大叫一声:“蛇!”
  夏冰抬头看见了蜥蜴:“那是蜥蜴,不咬人的。”
  女同志不相信它是蜥蜴,并盯着蜥蜴看。
  蜥蜴顺着土丘爬到顶部进了一个小洞。
  女同志:“看!那是啥东西?”
  夏冰抬头看了一眼,那是她最熟悉的、也是她亲自缝制的计量盒布袋,她惊喜的大喊起来:“找到郭一了!找到郭一了!”
  人们哗的一下围了过来:“在那里?在那里?”
  夏冰指着土丘顶部:“就在上边,你们看!”
  原来是计量盒布袋。可能是郭一他们怕被风吹走,把计量盒布袋固定到土丘顶部的小洞口边了。
  大家急忙往上爬,却爬不上去。最后只好用三人搭成人梯才取下了计量盒布袋。布袋标签上写着布放时的时间、地点,当时的地表放射性剂量数据。
  王冠林对工作人员丙说:“在标签上写上收回时间装到铅罐里,立即送往监测站总部!通知外环境动物监测组,让他们拉完草的车和沙中挖出的吉普车到我这里来执行任务!”
  工作人员丙:“是!”
  两个吉普车迅速向西开去。
  大家七嘴八舌的在议论:“他们为啥把计量盒布袋放那么高?他们是怎么放上去的?真无法理解。”
  王冠林:“从标签时间看,郭一他们是凌晨三点半就完成了任务,应该是往回返了,可为什麽我们没见到呢?”
  有人在旁边说:“会不会在沙梁哪一边?”
  一提起沙梁,王冠林眼前马上浮现出了外环境动物监测组驻地吉普车在沙梁下的情景。(重现此景)
  王冠林:“马上向西出发,到十公里前的沙梁附近下车,步行寻找!”
  车队又向西返回。
  83场
  沙漠中
  郭一与陆成继续在沙漠中艰难地走着。
  虽然两人体力明显不支,但前面的湖水吸引力太大了,他们的步伐明显加快了许多。
  走了一段路后,突然看不见胡泊了。
  郭一:“刚才还能看见胡泊,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
  陆成有点发毛:“可能是前面那个沙梁挡住了,我去看看。”
  陆成跌跌幢幢地加快步子走了起来,郭一也追过去一起爬上了沙梁。
  陆成指着右前方:“那不就是胡泊吗?”
  郭一:“可刚才胡泊在我们的正前方,怎么跑到右前方了?”
  陆成:“可能是我们把路走错了,你怎么这么多疑心?你不去我一个人去!”
  陆成边说边滑下了沙梁。郭一看着陆成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本来犹豫的他也滑下了沙梁,两人一前一后向右前方走去。
  84场
  邓师傅吉普车被沙埋住的地方:有一个很长的大沙梁。
  大家下车正在沙漠中、大沙梁的顶部和两边寻找郭一他们。
  吉普车的尾部在太阳光下发出了刺眼的光芒。
  一工作人员边跑边喊:“我看见了一块玻璃!”
  这一工作人员跑了一会又大声喊:“汽车在这里!”
  大家都跑了过来,(特写)沙梁下露出了吉普车的尾部。
  王冠林:“快把铁铣拿过来!”又爬到车尾喊:“郭一!郭一!”
  听不到回答声。
  王冠林急了,趴在地上用手挖起了沙子,夏冰也用手挖起了沙子,大家也用手挖起了沙子。铁铣拿来后才用铁铣挖起来。紧张场面可想而知。
  夏冰表情更加紧张,因挖沙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一个工作人员过来替换了她,让她休息一下再来挖沙。
  夏冰刚直起腰来喘了口气,突然车里传来微弱的声音。她又跪在地上用手挖起了沙子。
  特写:两只手的十个指头上全是鲜血染红的细沙。
  85场
  戈壁滩
  郭一与陆成已走进了戈壁滩,他们在戈壁中艰难地向着有“水”的前方走着。
  戈壁滩的地面很硬,走起来不象沙漠中那样费劲,但脚下却全是与鹌鹑蛋一样的赭黑色的卵石。
  戈壁滩的风不象沙漠的风那样让人睁不开眼睛,没有一点尘土的戈壁清风却大得惊人,稍不注意,持续不断的清风就能把人吹倒。
  特写:两只脚在赭黑色的卵石上东倒西歪地走着,每走一步都会踢飞几个卵石。几次被石子碰倒又几次站起来继续走着。
  陆成:“怎么这么大的风?会不会又要刮沙尘暴?”
  郭一:“戈壁中一年四季都是这么大的风,你看,脚下的石头全被风吹成又黑又圆的卵石了。”
  两人走着走着突然抬起头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郭一与陆成:“胡泊咋又不见了?”
  他们转着身向四周看了一圈,发现在耀眼的太阳底下,除了卵石,还是卵石。不要说人烟和湖水,就是连一茎小草也无法找到,荒凉得怕人。
  陆成:“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难道真是海市蜃楼?”
  郭一:“我们上当了!”
  两人腿一软瘫在了地上。
  陆成失声哭了起来:“都怪我——,都怪我——。”
  郭一嘶哑着嗓子:“不怪你,全是我的责任,我本来有疑虑,但被这诱人的湖水彻底搅乱了思路。”
  两人彻底失望了。躺在地上不知所措。
  特写:两人的嘴唇上全是黑色的血痂,脸面是紫铜色的。陆成已有些昏迷的样子。
  郭一躺了一阵扭过头看着陆成的脸:“你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喝自己的尿吧,尿也能救人。”
  陆成有气无力的说:“我连尿都没有了。”
  郭一:“唉——,我也没有尿了。”
  他们静静的躺了一阵后,郭一突然挣扎着坐了起来:“不行,这样躺着会出问题的,我们必须往回走,只有往回走才有找见人的希望。你赶快起来走啊!”
  陆成:“我走不动了,你一个人走吧,我不走了。”
  郭一:“不行!必须一起走!”
  郭一挣扎着坐起来,伸手想把陆成拉起来,可怎么也拉不起来。反把自己挣趴下了。他不敢再睡着了,趴在地上向四周观察地形,看着看着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架。再细细看,发现三角架下还有墙。
  郭一兴奋地叫起来:“陆成,快起来看,前面有房子。”
  陆成:“又是海市蜃楼,不看。”
  郭一:“这回是真的,不是海市蜃楼。”
  陆成翻过身用不相信的眼光向前看去:“好像是真的,但有啥用呢,肯定没有人烟。”
  郭一:“没有人不要紧,说不定可以在里面找到水或吃的东西。”
  陆成还是有气无力的说:“没有人烟哪来的水让你喝?”
  郭一:“曾到过戈壁的人说,进戈壁的人撤离时都会把剩下的水保存得很好,哪怕保存一点水,也能救人一命。”
  陆成来了精神:“真的?”
  郭一:“真的!我是亲耳听人说的。”
  陆成艰难地站了起来:“走吧。”
  郭一也费了好大的劲才站了起来。
  两人互相参扶着、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艰难地走向了前方。
  86场
  邓师傅吉普车被沙埋住的地方:
  邓师傅总算被救出来了。被大家抬到了救护车上,放射医疗组的医生检查他的伤口。夏冰也在车上帮忙。
  87场
  邓师傅所在的车上:
  邓师傅边喝水边对王冠林述说着发生沙尘暴前和发生沙尘暴后的情况。
  夏冰在车旁听着听着,泪水顺着眼眶流了出来。
  宋师傅:“哦,郭一他们的记录本还放在车内工具箱中。”
  王冠林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乙说:“去把记录本拿来。”
  88场
  沙梁吉普车前:
  吉普车已被挖出。
  工作人员乙从车内工具箱中取出了记录本。
  89场
  邓师傅所在的救护车前:
  工作人员乙将测量记录本交给了王冠林。
  王冠林对着工作人员乙:“你带两个车把宋师傅拉上立即出发,将记录本交给秦总指挥,并向秦总指挥汇报这里的情况,叫他不要着急,我们马上向东寻找郭一他们!”
  吉普车和救护车快速向西驶去。
  其它车队掉头向东驶去。
  90场
  敦煌亚丹地貌前:
  车队在亚丹地貌前停了下来,王冠林示意大家都到他跟前来。
  王冠林:“我们在亚丹地貌中及周围寻找一个小时,两个人为一组分头行动。为了不让大家迷失方向,请司机在车上按喇叭发信号,一长两短的喇叭声为正常,连续短促的喇叭声为集合,请大家按时返回。现在开始行动!”
  91场
  敦煌亚丹地貌中:
  大家正在紧张地寻找着郭一他们。
  一长两短的喇叭声响彻戈壁。
  92场
  荒凉的戈壁小屋:
  戈壁滩中有两间用土坯修成的小屋,小屋的门窗和屋顶已经被拆走,只留下残墙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小屋旁竖立着一个有十多米高的小三角铁制成的三角铁架。
  郭一和陆成疲敝不堪地走到了小屋跟前。
  两人急忙进入房间里寻找东西,屋内全是碎玻璃和屋顶用过的芨芨草席,屋里屋外寻找几遍,没找见任何东西。
  郭一:“房主用什么东西装水,怎么找不见?”
  陆成:“可能是用油罐车的大桶装水,撤的时候拉走了。”
  郭一:“看这房子修得很正规,不像临时用房,应该有存水的地方。咱们在房子周围再找一找,看有没有水窖。”
  两人在房屋左右寻找起来。
  陆成:“你看,那里有一个砂堆!”
  两人快步走到跟前观察,发现这是一个大方形砂堆,上面又堆着一个小砂堆。他们走上去用脚使劲踏了几下,下面发出嗡嗡的声音。
  郭一:“肯定是个窖,我们把这堆砂挖开再看。”
  两人用劲刨开砂堆,下面是一块水泥盖板,两人一起移开了盖板。
  特写:窖里映出了两人的身影。
  郭一:“天啊,我们有救了!”
  陆成:“我们真的有救了!”
  陆成伸出手,够不着水面。
  陆成:“我下去取水。”
  郭一:“不能下,太危险,再想想办法。“
  郭一看了看陆成的衣服:“我们把外套脱下来取水。”
  他们把衣服互相绑起来放入窖中。
  等了一会儿提起衣服,衣服已被水浸透,往下掉着清亮清亮的水珠。
  两人扬起头,边宁衣服便贪婪地喝着从衣服中拧出的清水。
  郭一和陆成:“水真甜啊!”
  上述情景又重复了几遍。
  两人喝水后,精神整作了许多,陆成又进房中翻东西去了。
  郭一:“你到房子里干啥去了?”
  陆成:“我想找一找有没有吃的东西。”
  郭一:“我已找过了,没有吃的东西。即使有东西,也吃不成了。”
  陆成找见了一张已风干的动物皮放到郭一面前。
  郭一看了看:“这个东西说不上还能吃。”
  郭一又从房中拿了一些芨芨草席,掏出火柴点燃了草席,拿起动物皮在火上烤起毛来。
  陆成:“你怎么还带着火柴?”
  郭一:“我每次去野外都带着火柴,万一冷了可以点火取暖。”
  动物皮上的毛已烤光并撕成了几块,郭一用芨芨草把动物皮串好,像烤羊肉串一样放在火上烤了起来。只一会儿工夫就飘起了诱人的香味,慢慢地动物皮就变成了像人造虾片的样子。
  两人很快吃完了野兔皮。太阳也偏西了。
  郭一看了看手表:“已经16点了,赶快上路。”
  陆成:“现在往哪个方向走?”
  郭一:“往南走,南边肯定有人烟。现在的太阳在西边,不会迷路,咱们抓紧走!”
  两人又把衣服浸满了水,包成一个大包,以便路上解渴。然后把水窖盖板盖好,上面堆好了砂石。
  郭一与陆成朝南走去。
  93场
  监测站指挥部:墙上的钟表已指向16:30
  监测站指挥部和过去一样忙碌着。
  总指挥秦继斌在地图前走来走去,两天一夜没睡觉的他两眼通红。
  他用铅笔打着手心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郭一他们怎么还没消息?
  郭一他们怎么还没消息?”
  “报告!”“进来!”
  工作人员丙走了进来:“这是蘑菇云中心Z点向东100公里处找到的剂量片布袋,王副总指挥正在寻找郭一他们。”
  秦继斌还想问什么,看了看剂量片布袋标签上的数据,马上拿起了桌上的红色电话:“总指挥部,蘑菇云中心已在3号公路向东100公里处找到。它是沿着北戈壁向东边的沙漠大戈壁飘去了,对居民区没有威胁。我们各居民区监测点也没有监测到放射性。请指示!”
  画外音:“请继续按原计划做好监测工作!”
  总指挥秦继斌向工作人员丙了解王副总指挥在沙漠中的情况。
  剂量估算研究室主任杨国荣:“是不是将郭一他们的情况向上级汇报一下,请求部队和当地政府支援?”
  秦继斌拿起电话却又放下了:“不要麻烦上级了,他们太忙了。我估计,郭一他们是在完成任务往回返的路上迷路的,不会走的很远,再等等王副总指挥的消息吧。”
  秦继斌向工作人员丙说:“你先吃饭,休息20分钟后再带几个人速去接应王副总指挥。”
  秦继斌对剂量估算研究室主任杨国荣说:“你把剂量片送仪器室进行测定。”
  杨国荣与工作人员丙:“是!”
  94场
  沙漠中:
  郭一与陆成在沙漠中走着。时不时的拿出湿衣服在嘴上捂一下。有几只蜥蜴从他们前面跑过。
  95场 沙漠中
  郭一与陆成在有骆驼刺、芨芨草、红柳的沙漠中走着。时不时的拿出不太湿的衣服在嘴上捂一下。
  96场
  郭一与陆成在有骆驼刺、芨芨草、红柳的沙漠中走着。时不时的拿出不太湿的衣服在嘴上捂一下。
  97场
  郭一与陆成在有骆驼刺、芨芨草、红柳的沙漠中走着。时不时的拿出被风吹动的湿衣服在嘴上捂一下。不远处,有一群黄羊跑过去了。又有一只野兔跑过去了。
  98场
  副总指挥王冠林的车队在沙漠中艰难地前进着,车窗全部打开着,大家都把头伸出窗外瞪大眼睛观察着四周。
  99场
  外环境动物组的大卡车和已破烂不堪的吉普车在沙漠中向东走着。
  100场
  工作人员丙坐的两个吉普车从敦煌返回到3号公路Z点下了公路在沙漠中向东行走着。
  101场
  太阳在正西边。郭一与陆成在有骆驼刺、芨芨草、红柳的沙漠中走着。外套衣服已穿到了身上。
  102场
  一群灰色的骆驼站在沙漠边缘的尽头。
  郭一与陆成走着走着,在沙漠中看见了一群羊。
  陆成:“我们总算活着走出沙漠了。”
  郭一:“向周围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牧民或房子。”
  前面传来狗叫声。两人加快了步伐向前走去。
  103场 牧民房:
  郭一与陆成向狗叫的地方走去。
  有两个骆驼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只大黑狗疯狂地对着我们大声叫着。
  一个牧民走出了房子,他用劲抱住了狗,并示意让郭一他们进屋去。
  所谓的房子实际上是当地人叫做地窝子的房子,在沙漠中很实用。
  房中传来收音机响亮的歌声。
  两人刚沿着通道进入房中,牧民也跟了进来。
  郭一:“大爷,我们找您问个路。”
  牧民:“不用叫大爷,我年龄不大。我知道你们渴了饿了。这里有水和大饼你们先用着,我给你们做饭去。”
  郭一:“我们还要赶路。不用做饭,吃些饼喝些水就走了,我们给你给钱。”
  牧民:“不要钱,也不缺钱。这里的东西虽然是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的,但我们牧民很好客,非常愿意与你们这些人打交道。”他看着饿急了的郭一他们吃喝的样子又说道:“你们是地质队的吧。”
  郭一:“我们像地质队员吗?”
  牧民:“省地质队的人以前来过这里,他们的仪器中有一种很像你们拿的仪器。”
  郭一:“我们也差不多一样。我问一下,您在这附近的沙漠中见过像土炮楼一样很多很多的土丘群吗?”
  牧民:“见过,我在那里找过跑散的羊群,你们问那里干什么?那里很危险,我们进去都迷失方向。那些土丘时隐时现,一场大风过后就不见了,另一场大风过后又出现了。我劝你们不要去那里。”
  郭一:“那个地方离这里有多远?”
  牧民:“在西北方向四十到五十公里的地方。”
  郭一掏出了一些钱:“我们的车停在那地方,我们两人迷了路,请您指指路,我们一定要回去。这些钱给您留下。”
  牧民:“我说过了,我不要钱,你收好。如果你们一定要走,我就送你们去,否则又会迷路。”
  陆成:“那就谢谢您了,我们一定会报答您的。”
  郭一:“不知道邓师傅现在情况怎么样,可能急坏了。他要是把记录本送回去就好了,真怕他为了找我们耽误了上报数据。”
  陆成:“既然这样,我们马上出发吧。”
  郭一:“马上出发!”
  104场
  郭一与陆成骑了一个骆驼。牧民一个人骑了一个骆驼,他把身上背的收音机音量开到了最大。两只骆驼在音乐中向西北方向大步跑了起来。
  105场
  监测站指挥部:墙上的钟表已指向18:30
  监测站指挥部和过去一样忙碌着。
  总指挥秦继斌在地图前万分焦急地等着郭一他们的消息。
  “报告!”“进来!”
  工作人员乙走了进来:“这是郭一他们的测量记录本,请您过目。”
  秦继斌看完记录本后:“杨惠萍!”
  杨惠萍:“到!”
  秦继斌:“马上向北京总指挥部汇报数据!”
  杨惠萍:“是!”
  秦继斌面对工作人员乙:“你谈谈郭一他们的情况。”
  工作人员乙:“他们的车已找到,邓师傅在车上,他受伤了,身体还算好。郭一和陆成不在车上,他们是步行完成最后十公里的任务的。王副总指挥说,他们不会走得很远,叫您不要着急。”
  杨惠萍:“报告,北京电话刚才指示,说等一会有重要指示,请你不要离开。”
  秦继斌:“知道了。”又对工作人员乙说:“你先去休息一会吧。”
  工作人员乙:“是!”离去。
  红色电话现了起来。秦继斌拿起了电话。
  画外音:首先祝贺你们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追逐核试验蘑菇云踪迹的任务,并向你们所有工作人员表示慰问。这项监测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关怀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过问核试验监测工作,周总理亲自听汇报作指示,卫生部领导也在这里坐阵指挥。
  通过你们对核试验进行的监测数据,我们基本掌握了核试验放射性落下灰的沉降规律和放射性水平,为估计核试验对居民照射剂量及卫生学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请你们继续做好放射性水平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工作和日常的放射性监测工作。这次任务结束后,尽快将专家们的研究材料上报北京总指挥部。
  在上述画外音播放过程中,把开头第5 场中实验室的工作情景和采样台的工作情景详细的放映一遍,动作不能雷同。(意思为让监测站的所有人员都听到电话中的声音。也是为了反映监测站的工作情况。)
  106场
  副总指挥王冠林的车队在有骆驼刺、芨芨草、红柳的沙漠中快速地前进着,车窗全部打开着,大家都把头伸出窗外瞪大眼睛观察着四周,同时聆听着即将播出的全国联播的重要新闻。
  107场
  郭一与陆成在有骆驼刺、芨芨草、红柳的沙漠中骑着骆驼,在音乐中快速向西北方向前进着。
  收音机中开始播放全国联播重要新闻。
  画外音:现在播放重要新闻。现在播放重要新闻。昨天我国又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核试验。这一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核武器技术又大大的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次核试验的成功,是在全国的科技部门、监测部门和后勤部门许多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下完成的。我们试验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的目的,从我们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明确承担义务,在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播放上述新闻时,要闪现以下情景:
  郭一与陆成在激动地听着收音机中的声音。
  郭一与陆成:“我们的记录本已经送到了!”
  两人欢呼了起来。牧民不知所以然的看着他们的欢呼。
  副总指挥王冠林的车队及路途中的所有人员在激动地听着收音机中的声音。
  监测站指挥部及所有人员在激动地听着收音机中的声音。
  播放新闻的声音在戈壁沙漠上空、在监测站上空回荡着。
  108场 大结局:大场面
  副总指挥王冠林的车队向着郭一他们开来。大家在车窗中挥着手。
  郭一与陆成骑着骆驼、挥着手向车队跑去。
  相距约50米时,车和骆驼停下,双方的人下来相向欢呼着跑着。
  闪现着郭一的脸部、闪现着夏冰的脸部、闪现着王冠林的脸部、闪现着陆成的脸部。双方相向欢呼着跑动的情景闪现几次。
  
  ——结束
  
  
  
  


文坛.剧 场收录 原创[文.剧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尕海流浪 Re:追 回复时间: 2004.09.09 18:04

    不错的剧本!!敬礼
  
  但请作者注意道具描述是否查证过?当时的γ辐射仪还是盖革探测头,如苏式"西格"--11型,(不是枪式),气溶收集方式与现在也有差异.另:核爆时,就我所知,相当大范围的电离辐射,会造成本底计量瞬时大幅增加,有时会造成仪器无法测量.此后才是污染范围的扩散问题,
  
  供作者参考.我再查查
  先下载并收藏了,慢慢品读
  
  感谢你的佳作!握手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