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省碧玉乡(原西羌襄戎国 天水地区天水郡 通渭县平襄县 碧玉关所在地古城)史记
郭汉彪
二00四年八月十二日
guohanbiao1004@sina.com
历史综述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的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现保存有李家坪新石器时代和碧玉关原西羌襄戎国、天水地区(天水郡)、通渭县(平襄县)、碧玉关所在地古城遗址,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代军事要地(俗称闭门关、关下)。伏羲和古人类在此地长期生活并形成部落,周朝时代(公元前700年),西羌(西戎)民族在此地建立了襄戎国(故襄戎邑),以四条河为界、以李家坪为中心修建了近万亩城池和玉关(见附图),四周各山顶还设有碉堡哨卡,由碧玉公主守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朝占领襄戎国后在此地设立了平襄县(现通渭县的前身)和天水郡(现天水地区的前身),因城南七里郭家岔天水湖(甜水湖)而得天水名。公元九年王莽篡位后,天水郡改名镇戎郡,由大尹(官名)李育守关。此后战争一直连绵不断。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公元23年)成纪人(今天水人)隗崔(隗嚣、字季孟)、隗义、上邽杨广、冀人周宗同起兵以应汉,众数千人,攻平襄,杀王莽期镇戎郡大尹(官名)李育。隗嚣派遣使者聘请平襄人方望担任军师。经方望建议隗嚣同意,在平襄东郊兴建汉高祖刘邦祭庙。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天水郡(碧玉关)又被西戎首领滇零占领。天水郡移至汉阳,更名为汉阳郡,后又更名为天水郡。孝殇皇帝永初二年(己酉,公元108年)征西校尉任尚副,将五营及三河、三辅、汝南、南阳、颍川、太原、上党兵合五万人,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尚军大败,死者八千馀人,羌众遂大盛,朝廷不能制,滇零自称天子。梁慬受诏当屯金城,闻羌寇三辅,即引兵赴击,转战武功、美阳间,连破走之,羌稍退散。平襄县又回归东汉。三国时代,公元229 年,孔明北伐攻下平襄县,设立广魏郡,统管两县,即临渭县,平襄县。十六国时期,中宗元皇帝下太宁元年(癸未,公元三二三年),右军将军刘干攻平襄,克之,陇上诸县悉降,以赤亭羌酋姚弋仲为平西将军,封平襄公。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丁亥,公元387年),苑川王乞伏国仁在平襄击败鲜卑越质叱黎,他的儿子陇西太守越质诘归以平襄叛,自称建国将军、右贤王。干归击败之,诘归东奔陇山。既而拥众来降,乾归妻以宗女,署立义将军。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唐朝封弥射为平襄县伯。唐末,碧玉关城池后山滑坡,掩埋了李家坪的西川和中川,但伤亡和损失很少。因唐代鼎盛,战争较少,只有不多的守兵驻扎在碧玉关的两个堡子上;民众大多分散到各处开荒种地,城池内的衙门及民众基本都搬到了城池南边碧玉关下的上店子和下店子做商贸生意。宋初,战争又起。在南宋开国,金人南下天会五年(1127年),县城移制鸡川(现通渭县鸡川乡),改名为鸡川县。元废。明洪武二年,正式设立通渭县至今。平襄原址设碧玉寨。1949年解放后,设碧玉公社,天水至兰州的公路从碧玉关穿城而过,部分故建筑因修路被拆除。1970年移制西一公里新城处,现为碧玉乡。现在碧玉关两个堡子遗址基本完好。1973~1974年碧玉公社集全公社万人在李家坪平田整地大会战,挖出了许多石刀石斧和陶器,被国家确定为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预测,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碧玉关及城池遗址有继续开发价值,迟早要成为旅游盛地。
历史考证
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的历史非常悠久,现保存有李家坪新石器时代和碧玉关原西羌襄戎国、天水地区(天水郡)、通渭县(平襄县)、碧玉关所在地古城遗址,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代军事要地。伏羲和古人类在此地长期生活并形成部落,此部落是周边各地区的头领部落。周朝时代(公元前700年),西羌(西戎)民族在此地建立了襄戎国,(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 第五 征西校尉任尚与先零羌战于平襄,尚军败绩。注:平襄,县,属天水郡,故襄戎邑也。)在当地(现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上、下店子、背瓦山、野弯、原咀山)依自然险要地势修建了万亩城池,城池的前后左右有四条河流紧紧将城池围在中间,南以牛谷河为界,西以牛洛河为界,东以雷岔河为界,北以王岔河为界。河水把城池周围的山体冲刷成如刀劈式的百米悬崖,城墙就建在悬崖之上。在城东七里的峡口修建了关口城池。委派襄戎国公主碧玉守关,以碧玉公主的名字命名城池南部为碧玉关(关内建有两个堡子,两个堡子也有内外城墙,东堡子内有水井,要上城池中心李家坪只能从东堡子进入,然后顺着东城墙顶到达李家坪),上下店子遥相呼应,碧玉公主就住在东堡子里。城东七里的峡口小城池为玉关。在城池的四周全是森林大山,老虎怪兽曾出不群,四个通道中有两个通道只能容一人行走,如牛谷河上游的石峡小道和牛洛河的小道,都是在半山腰凿成的,很好把守;城池的东边峡谷通道中有玉关,在东北方向有虎关,虎关的东北山下是鸡川,建有上、下店城池,鸡川的东南角老虎山上建有鸡关,鸡关与玉关相连,四周各山顶还设有碉堡哨卡,把通往老虎山和碧玉关的道路堵得严严实实。所以,人称闭门关、关下(音ha,里的意思),传说飞鸟难过闭门关。秦王朝西征时多次攻城也没有攻下碧玉城池,于是顿兵秦安。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朝血战碧玉关,襄戎国大败,汉终得城池。汉武帝因平定襄戎国万分高兴,遂在碧玉关设立了平襄县(现通渭县的前身)和天水郡(现天水地区的前身)。(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注[五] 平襄,县名,属天水郡,故城在今秦州伏羌县(现甘谷县)西北。王莽改天水郡曰镇戎郡,守曰大尹。)据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史记: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镇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硃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天水地名因碧玉关城南七里(现郭价岔)有天水(甜水)湖而得名。(清人顾祖禹的《读史书舆纪要》卷59云:“天水湖,在州南七里。《秦州记》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此湖水由泉眼供水,与雨水一样很甜,做豆腐只能用此水,其他水都做不成豆腐,所以过去的人都称它为天水湖,也称甜水湖。现已成为小溪,人们还在用它做豆腐和熬茶。
公元九年王莽篡位后,天水郡改名镇戎郡,由大尹(官名)李育守关。此后战争一直连绵不断。公元23年,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成纪人(今天水人)隗崔(隗嚣、字季孟)、隗义、上邽杨广、冀人周宗同起兵以应汉,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李育。隗嚣派遣使者聘请平襄人方望担任军师。方望建议隗嚣,在平襄东郊兴建汉高祖刘邦祭庙。己巳(二十二日),祭祀汉高祖、太宗、世宗,隗嚣等都称臣执事,杀马盟誓,同心合力辅佐刘姓皇族。向各郡、各封国传递文告,声讨王莽罪行。统率军队十万,击杀雍州牧陈庆、安定大尹王向。然后,分别派出将领,攻打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全部攻克。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天水郡(碧玉关)又被西戎首领滇零占领。天水郡移至汉阳,更名为汉阳郡,后又更名为天水郡。
孝殇皇帝永初二年(己酉,公元108年)征西校尉任尚副,将五营及三河、三辅、汝南、南阳、颍川、太原、上党兵合五万人,屯汉阳。第二年冬,邓骘使任尚及从事中郎河内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尚军大败,死者八千馀人,羌众遂大盛,朝廷不能制。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而转运难剧。十一月,辛酉,诏邓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遣使迎拜骘为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滇零自称天子,于碧玉关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羌断陇道,寇钞三辅,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
梁慬受诏当屯金城,闻羌寇三辅,即引兵赴击,转战武功、美阳间,连破走之,羌稍退散。平襄县又回归东汉。
三国时代,公元229 年,孔明北伐攻下平襄县,设立广魏郡,统管两县,即临渭县,平襄县。
十六国时期,中宗元皇帝下太宁元年(癸未,公元三二三年)陈安围赵征西将军刘贡于南安,休屠王石武自桑城引兵趣上邽以救之,与贡合击安,大破之。安收馀骑八千,走保陇城。秋,七月,赵主曜自将围陇城,别遣兵围上邽。安频出战,辄败。右军将军刘干攻平襄,克之,陇上诸县悉降。安留其将杨伯支、姜冲儿守陇城,自帅精骑突围,出奔陕中。曜遣将军平先等追之。安左挥七尺大刀,右运丈八蛇矛,近则刀矛俱发,辄殪五六人,远则左右驰射而走。先亦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遂夺其蛇矛。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匿于山中;赵兵索之,不知所在。明日,安遣其将石容觇赵兵,赵辅威将军呼延青人获之,拷问安所在,容卒不肯言,青人杀之。雨霁,青人寻其迹,获安于涧曲,斩之。安善抚将士,与同甘苦,及死,陇上人思之,为作《壮士之歌》。杨伯支斩姜冲儿,以陇城降;别将宋亭斩赵募,以上邽降。曜徙秦州大姓杨、姜诸族二千馀户于长安。氐、羌皆送任请降;以赤亭羌酋姚弋仲为平西将军,封平襄公。
平襄公姚弋仲其人:羌人首领姚弋仲(公元280年—352年),率本部部落聚众于冀(今甘谷)。西晋末年,迁徙至榆眉(今陕西千阳县东),有众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公元323年驻于陇上,先后投靠前赵、后赵,石虎攻克上跬(今秦城区),姚弋仲为行安西将军、西羌大都督,封平襄县公。后赵亡归晋,公元351年,封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高陵郡公。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丁亥,公元387年),(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七卷晋纪二十九)苑川王乞伏国仁在平襄击败鲜卑越质叱黎,他的儿子越质诘归,陇西太守越质诘归以平襄叛,自称建国将军、右贤王。干归击败之,诘归东奔陇山。既而拥众来降,乾归妻以宗女,署立义将军。
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唐朝封弥射为平襄县伯。
阿史那弥射者,室点密可汗五代孙也。初,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弥射在本蕃为莫贺咄叶护。贞观六年,诏遣鸿胪少卿刘善因就蕃立为奚利邲咄陆可汗,赐以鼓纛、彩帛万段。其族兄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弥射既与步真有隙,以贞观十三年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入朝,授右监门大将军。其后步真遂自立为咄陆叶护,其部落多不服,委之遁去。步真复携家属入朝,授左屯卫大将军。
弥射后从太宗征高丽有功,封平襄县伯。显庆二年,转右武卫大将军。及讨平贺鲁,乃册立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分押贺鲁下五咄六部落。步真授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仍分押五弩失毕部落。
唐末,碧玉关城池李家坪后山滑坡,掩埋了李家坪的西川和中川,但伤亡和损失很少。听老辈人传说,因唐代鼎盛,战争较少,城池西城墙从南到北全部被牛洛河水冲刷而倒塌,失去了城池的价值,只有不多的守兵驻扎在碧玉关的两个堡子上;民众大多分散到各处开荒种地,城池内的衙门及民众基本都搬到了城池南边碧玉关下的上店子和下店子做商贸生意。城池内(李家坪)由于唐代以前战争不断,汉人与羌人来回争夺,其建筑主要是茅草屋和地坑式窑洞、木板房,所以损失不大。当然也不排除后山根前的土层下还有后代的建筑(后边另行论述)。
唐朝的商贸活动很盛行,碧玉关的民众也非常富裕。当时,相传郭氏与陈氏斗富,郭氏说要在三年内养够一百只骆驼,陈氏说要在三年内修成一座城堡。结果,郭氏在碧玉关的坪檐下三年内只养了九十九只骆驼,因财产耗尽而衰落;陈氏在碧玉关西一公里处修好城堡后,在挖开四个城门中的第二个城门时,被官府抓走。因官府只容许私人修一个门的深宅大院,不容许私人修城池。现在的碧玉乡新城遗址就是当年斗富的见证。
宋初,战争又起。在南宋开国,金人南下天会五年(1127年),县城移制鸡川(现通渭县鸡川乡),改名为鸡川县。元废。
明洪武二年,正式设立通渭县至今。平襄原址设碧玉寨。
1949年解放后,设碧玉公社,天水至兰州的公路从碧玉关穿城而过,部分古建筑因修路被拆除。
1970年移至碧玉关西一公里新城处,现为碧玉乡。碧玉上店子的宏伟古建筑随之被拆除大半,剩余部分在扩宽公路时被全部拆除。碧玉下店子的碧玉小学大门不像一般的大门,而是象古代官府的大门,1971年被拆除。碧玉关东南角的河湾古庙、古戏台非常宏伟精致,文革时是碧玉初中校址,1972年迁往新城时被全部拆除,材料用于新中学的建筑。现原址新修的庙远不如古庙。我父亲是1907年出生的,他小时侯看见以上建筑就已很古老。他说,他的祖辈也说不上这些建筑的年代,听说非常古老。
现实状况
碧玉关两个堡子遗址现在基本完好,西城门到后山的城墙早已被河水冲塌,东城门的城墙是天然形成的如刀劈式的悬崖,宽10米,高40米以上,在民国时代修公路时被拆除,我的长辈们还看到过。城墙南端现在是田顺吉家的东院墙,还保存有50米,从河湾向西看,与堡子浑然一体,从上从西往东看就可以看到是城墙。城墙的北端在田国栋家的院墙东边,原来有10米残城墙,老百姓叫它坪檐咀,1968年生产队为了填沟,全队社员用了一个多月才将它挖倒。去城池(李家坪)的坡道现在还存在,一个是东堡子后门,另一个是紧靠东城门南边的坡道(现田顺吉家的外院)。下店子的西城门现在还存在,东城门在1985年左右被拆除。野弯梁顶的城墙和碉堡遗址已成了几乎不长庄稼的耕地,但遗址地形依稀可辩。1973~1974年碧玉公社集全公社万人在李家坪平田整地大会战,挖出了许多石刀石斧和陶器,陶器碎片和石器遍地都是,大多被埋在了土坑之中。1985年我看到,南坪檐位置家与家之间的田埂都是用拖拉机翻地时翻出的陶器碎片和石器做成,地周围到处是陶器碎片。后被国家确定为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坪檐边和东川的遗址在土层下0.5米处,已在平田整地时毁坏,城池东、西文化层被河流和山洪冲走。但南坪檐下的文化层和1米以下的遗址还保存完好。
历史见证
1973年11月,我与碧玉村红星队全队社员一起在李家坪中川前部平整了两块土地,我参加的一组平整的地正好是现在立有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碑正东方的一块地,地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小沟,我们先把东西方向的土向沟中填,填满后,多余的土全部用架子车拉到这块地的南端,填充了坡地。
另一组在我们组的高处北端整地,他们什么也没发现,而我们组却发现了部分石刀、石斧、石箭和陶器,除石箭被人拿去玩之外,为了破四旧,陶器全被打碎连同石刀、石斧埋在了沟中。后来才知道这是文物,惋惜直至。记忆最深的是一大片红色的地面。我们从这块地的前三分之一处开始挖土,发现了很硬的一层土,硬土上面有白灰样的东西,白色之上有一层红釉,像我们现在的瓷砖一样光滑。起初,我以为是灶台,因为我的家乡人做灶台后,将一种红色的石头压碎,参上鸡旦清等物搅拌后摸灶台表面,然后放上油用手和石头来回摩擦,就和瓷砖一样光滑发亮了。但是,我们向北挖了二十多米、向东挖了近五十米一直到因天冷土冻停工也没挖到头。期间,我建议以红色地面为水平整地省劲,但由于土源不够没有被采纳。
在这块地里,除南端三分之一的地方被水冲成坡地而看不见红色地面外,其他都是没有挖到边的红色地面,它是干什么用的?到现在不得而解。
1974年10月,由中共碧玉公社党委书记阎炳德带队的万人平田整地大会战我因上大学没有参加,听说挖出了许多东西,大都遭到了损坏,后来报告县文物部门,引起了县文物部门的注意。1975年我参观半坡遗址后重上李家坪,发现遭破坏的主要是我参加平整过的那一块地的以南和以东部位,即中川坪檐和东川。其他部位因土层较厚没有破坏。
1975年,我看到县文物部门正在用阴阳铲探查(红星队郭富吉参加),探查深度都不到两米,而且主要力量放在西川(即李家川)。我认为,李家坪遗址是后山山塴而掩埋,北端应深于南端,北端的文物也应多于南端,应深于2米。而且,西川主要是平民居住和烧窑所在地,中川的北端才是文物集中之地。我认为,我看见的红色地面应是大殿或大会堂遗址(大地湾有同样的建筑),大殿之北才是首脑们居住的地方,理应埋得很深。遭破坏的坪檐等地方应是贵族们居住的地方,这里被埋得很浅,坪檐前也有文化层。因为,平襄县衙在这里有1000年的历史,天水郡在这里也有近200年的历史,不可能没有近代的文物。再说,从定西到天水再没有这么大的城池,这里也符合所有历史记载,天水郡和平襄县的遗址也无需质疑。
附图
甘肃省碧玉乡(原西羌襄戎国 天水地区天水郡 通渭县平襄县 碧玉关所在地)古城全貌图,见最后一页。
尾记
我在了解史记后,原本不相信碧玉关这麽小的地方是襄绒国和天水郡、平襄县的城池。但当我在2004年7月20日与我的女儿郭玮娜、侄孙女郭通旺爬到山顶实地观察,根据依稀可辩的遗址发现,这个城郭之大,大得难以想象,选址之险,险得任何城池无法可比。当我的女儿郭玮娜绘出全貌图后,发现这个原来的大城池连走兽也无法自由进出,无愧于当地老百姓的一句话:“飞鸟难过闭门关!”他们利用自然天险修建城池,节省了许多劳动力和材料;他们利用层层天险将中心城区建在李家坪上,却又层层相连,可以遥相呼应;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森林茂密,禽兽遍地,物资丰富(史料);这里是天水到陇西之间大的天险区的中心位置,与周围各地联系极为方便;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
预测,上述地方迟早要成为旅游盛地。因为这里交通方便,规模优于秦安大地湾遗址,开发之后,只要是天水陇西人,只要是羌人的后裔,他们都会来看看天水郡的遗址,看看天水湖(郭家岔的甜水湖、现在的甜水小溪),也会寻找汉高祖刘邦祭庙。希望当地尽早开发利用这块旅游盛地。如果招商并将原城墙恢复,再将两个堡子开发成旅游接待购物处,现在的上店子也自然就变成了旅游文化市场了。这个地方前景不可估量,当地政府应倍加重视。另外,碧玉小学也属于历史文物,应予保留。
这篇史记内容大部分是史料,小部分是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特别是宋代撤平襄县后,碧玉关的史料极少,希望有关人员能够与我交流。交流的内容不限,史料、传说、故事、散文、诗歌均可。但愿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出一本有关碧玉关史料的书集,以回报自己的家乡。
邮箱Guohanbiao1004@sina.com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安西路390号甘肃省中医学校 邮编 730050
下一页是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