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尘都颓青 收藏:0 回复:0 点击:1027 发表时间: 2003.03.28 17:01:00

闭眼又读书(2)


  《论语》中记录孔子有一次与众门生席地而坐,纵谈每个人的理想。或齐家、或治国、或平天下,孔子的学生畅所欲言,孔子或点拨、或揶揄、或鼓励,他尽量让学生们多说,自己只是从旁指导和评点。这些学生里,只有曾点一个人坐在圈外,拂弄着古琴默不作声,纷纷扰扰的喧嚣过后,孔子请曾点也谈谈自己的理想,曾点推辞不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众人相比,几乎没有启齿的必要,孔子却还是诚恳的请曾点说下去。曾点这才站起来淡淡的说“我的志向,就是在暮春时候,约几个中年人,再带上几个小孩子,一起到小河边去,大家脱下衣服洗个澡,吹着风,唱着歌,然后再原路走回来。”当孔子VS“小资”曾点的时候,此时的孔子已经是须发皆白,漂泊半生,青年时候的激情壮年时候的雄心都化为一声叹息“吾与点也。”(我同意曾点的话啊)。
  
  我在沙河旁边就要拆迁的“旧书专卖店”(一个不伦不类的店名)看到一长排的旧书,人民文学版的苏轼、白居易的诗集、朱光潜美学译丛中的《歌德对话录》、《文艺对话录》,商务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黑格尔《美学》,书店老板漫天要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竟开价10元绝不让步,“你知道不知道这些都是旧版书,找都找不到的。”旧书店里自然只有旧版书,后一个“找不到”的理由倒也充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买下了,并没有仔细的看它—— 一屋子的旧书,如果下月顺利的失业,足够我不吃不喝足不出户且不重复的读上三个月了。读了对话中最简短、同时也是最古的艺术文献《伊安篇——论诗歌的灵感》,与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邂逅从雅典那祭典获得诵诗桂冠的伊安,他回答伊安“关于荷马为什么最能吸引听众”的问题,滔滔不绝的例证、比喻、阐发……归结起来却是一句中国的成语“如有神助”,对话录比《论语》多了生动与激扬,却少了许多凝练与含蓄,苏格拉底毕竟是个张扬的哲学家,而不是孔子那样仁和内敛的教育者。
  
  旧书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学校周围多了许多兜售时尚杂志和新书的便利书店,定价5元一本的三联生活周刊仅售1元、君特.道格拉斯的《铁皮鼓》、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集、漫谈东方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学术书,也仅售5元,在旧书堆里徜徉搜索的人越来越少,进川源书店,门口是一排从倒闭租书铺里按斤称来的武侠小说,看到那些翻到发破发黄发黑的武侠小说,心里觉得朋友本少爷的话极对“靠写字为生太清贫了,我喜欢安逸的生活”。有些旧书每次在书架上巡回检视的时候都能看到,可是每一次都将它从收集的意愿里过滤掉,选书也有一个优选的潜意识,我总是收集外国文学、哲学、美学的书籍,而很少留意旧版的中国文学类书籍——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一年版《考证白香词谱》的时候,心里微微一动,想起同在一个城市的水栀子,到青城后山叔叔买的一亩三分地休假时候携在身边的书,正是这本《白香词谱》,作者舒梦兰历经两年时间,阅览众书,发前人之所未发,以●为平、○为仄、◎为平仄不限,又以(韵)、(叶)、(句)、(豆)等标注韵脚,重新编排和注释了《白香词谱》……似乎还是从王国维的“意境说”解读这些优美的词句为好,这样的书在深山老林里,远离城市和文明,焦躁万分又无可排泄的时候,或许才能做做脑筋体操,回头再看水栀子记录山中休假的文章,果然有“手机接不到信号,连短消息也收发不了”云云。又看到一本人民出版社八二年版、历史学家谢国桢的《明末清初的学风》,修明史的吴晗有本《灯下集》,治历的观点和理论基础与谢国桢同出一辙,先前也在川源里买过一本,谢国桢这本历史论文集,就是早上醒来时候遗落在地上的那本,他显然是否定“明和清同样都是封建统治王朝,其反动本质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而对坚持抗清的明末遗民的民族气节大加褒扬,抹杀明清交替是外族征服和占领中原的过程,一味闭着眼睛说那依然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权交替,都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百姓反动王朝,无异于横截历史的一个断层大做宣扬,刻意忽略了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在这种云雾的掩盖下,百年之后的我们竟以满清帝王为荣、转过一个频道再换一个频道,逃不开的清宫剧,扬州十日的惨烈、留发不留头的耻辱、东北流人的凄惶、贯穿清史的反清复明的战争,竟被忽略不计了,我开始反感某些给孩子们读的历史书籍,他们不也是仅仅放大了历史的一个平面吗,打着反清旗号的辛亥革命成功,迄今也不到一个世纪啊,假若中国被异族征服,百年或者几百年之后……我不敢想下去了,读手边的书要紧。
  
  这两本书是在川源老板娘的劳骚中结束交易的“不能少了不能少了,那本书原来我要卖四元的,旧书不好做啊!在这个样子,我都不想在这里做下去了。”不管怎样,白底起着淡淡绿竹修饰的《考证白香词谱》,山水为底苍劲浓黑的毛笔字提写书名的《明末清初的学风》,即便简朴的装帧也令人可喜。
  
  2002年是中国戏剧的尴尬又一年,6月11日,北京人艺迎来了建院50周年,人艺在院庆之际,重排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推销员之死》《家》《北京人》《雷雨》《日出》《蔡文姬》《茶馆》 几部经典剧目,牟森说“在北京人艺50周年大庆的时候连一出新的大戏都没有,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7月26日,孟京辉的试验戏剧《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在首都剧场首映,相对于“进念二十面体”妖娆、精致而熟练的多媒体舞台设计,孟京辉剧中即便是公共汽车乘务员也能熟背《外国文艺》诗歌的人物群显得潮湿而苍白,一位观众对孟京辉说“你让做多媒体的人玩了个痛快。”;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第二部大戏《萨勒姆的女巫》也从5月起上演,这是一部被称为只从字面上理解阿瑟.米勒关于该剧应该是“粗暴有力”的话剧,有人干脆直接的讲,他认为这部戏排错了。我手里这本三联文化译丛中的《阿瑟.米勒戏剧散文》(因为对“文化生活译丛”的喜爱,这套系列旧书的收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里,谈及《萨勒姆的女巫》时,却把“粗暴”译为“强硬”,阿瑟.米勒反复的强调,他对这个剧的评论是还不够不够“强硬”,正如该剧的导演王晓鹰拒绝接受用该剧透视文革的观点一样,阿瑟.米勒也拒绝对该剧冠以这是“一部关于麦卡锡主义”的黑字大标题。看来,戏剧的创作者、表演者以及观赏者,都无法接受对方加诸于自己头上的意识和观点,都对对方的理解感到失望,这种尴尬,也许并不仅仅中国戏剧有之,而是贯穿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身。草率的翻阅着《阿瑟米勒戏剧散文》,”粗暴“的得出这个一个结论。
  
  《熔炼》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的新古典历史小说,描写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位炼金术士兼哲学家、医生泽农的一生,泽农是作者虚构的人物,玛格丽特从1921年至1925年间,也即她十八岁至二十二岁期间,就酝酿并且狂热的撰写出这部巨型小说的三个孤立片段,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玛格丽特竟达到走火入魔、如痴如醉的地步,她躺在吊床上感觉自己和泽农融为一体,连呼泽农三百余次——这是一种对镜梳妆,为之心荡神移的极端体验,只是镜子是文字,投影是自己的思想。能够让作者自己为之癫狂的作品,至少可以从自恋癖的角度阅读和解析它吧,自恋乃至自虐的人越来越多,只是一个暴露或者隐藏的问题。
  
  旧的新书是指那种从来没有离开过出版社的库房,从印刷厂拉到出版社后一搁数年,连捆绑的麻绳也未解开“十年成一梦”,恍然醒来已经按照废纸的价钱论斤卖给小贩的书籍,离开旧书店的时候,在木然打着毛线的老板旁边,发现这样一叠旧的新书。其中一册四川美术出版社90年版的《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纸张极好,配有22面黑白摄影的图版,翻阅时候里边掉出一张薄而小的质检通过票,才知道是直接从库房里处理出来的新书,随便的还价3元,书店老板竟同意成交,捧着这样一本价廉到买蒜苗的西方美术论文集,一半是欢喜,一半是惆怅——为这书的命运。书是好书,时运不济,一觉沉沉睡去就是十二年的光景,醒来时候却已伦为无人喝彩蒙尘待售的“旧”书,可是它的身体还是新的啊,甚至还没有任何人翻动过它。微微的刺痛、人生就是逛旧书店罢。
  
  2002.12.25成都
  

------------------------
颓望处雨收云断,青天寂寥洗清秋。
何人月下临风诉,顾恁惜春更残红。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0001)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