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10 发表时间: 2025.10.23 11:08:56

袁了凡在宝坻第四回(评书版)


  
  袁了凡在宝坻第四回(评书版)
  
  原著三木子 改编弟泼赛 三木子
  
  第四回 袁知县元宵巧断案,赵员外贪心终伏法
  
  各位听众,今儿个咱们说一段《袁了凡在宝坻》第四回的故事,话说这袁了凡袁知县,在元宵佳节不爱观灯爱查案,竟从一盏鱼灯里照出了一桩惊天大案!
  上回书说到,袁了凡在宝坻县上任不久,恰逢元宵佳节。这元宵节可是自古以来的狂欢节啊,寻常百姓都要赏花灯、猜灯谜、走百病。尤其是这灯会,从唐宋以来就兴盛不衰,明朝永乐年间更是延长到十天,端的是"金吾不禁",彻夜为乐!
  可咱们这位袁知县,此刻却无心赏灯。您看他换了青布棉袍,带着随从小五登上城墙。只听一声"放河灯——了——",顿时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城内城外灯火通明,成千上万盏河灯浮上水面,顺流而行,这京东上县果然是好一番热闹景象!
  小五正看得高兴,却被袁了凡一把拉住衣袖下了城墙。各位,您道这是为何?原来袁了凡心中惦记着去年秋汛冲毁的河堤尚在修缮,两万饥民的口粮还压在库房里,他哪有闲心观灯啊!
  戌时三刻,西街牌坊下忽然传来一声"杀人了——",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袁了凡拨开人群,只见一个老妇人抱着一个扎着双髻的女童在哭泣。那女孩手里攥着半块芝麻糖,糖浆正顺着她发青的指尖往下淌。妇人连声安慰:"桃子别怕。"
  谁知这女童见了袁了凡,忽然挣脱怀抱,扑到袁大人跟前拽住衣角,一声大哭:"爹——"她那沾着糖稀的小手在袁了凡青布衫上洇开深色印痕。袁大人心头一紧——这哪里是糖稀,分明是半干的血渍!
  袁了凡和小五匆匆来到陈二家,但见陈二的尸体横在灶台边,做豆腐的形板上还在滴着卤水。
  袁大人蹲下身仔细查看,见死者右手食指关节沾着豆腐渣,在泥地上划出个残缺的"趙"字。昨夜暴雨冲垮了豆腐坊的茅檐,雨水正顺着破洞浇在字迹上,最后一笔已然模糊。
  "午时三刻有人听见争吵,"小五回禀道,"邻居说,听陈二嚷着要去县衙告状。"
  袁了凡的指尖抚过墙角处一行车辙印,发现两道凹痕里嵌着暗红色碎屑。他蘸了些许碾开,凑近纸灯细看:是朱漆混着金粉。整个宝坻县城,只有赵员外家才用得起这般豪华的金漆马车。
  "取筛子来!"袁了凡突然抓起豆腐板下的废渣。混着血水的豆渣被细细筛过,渐渐显露出奇异的纹路——本该均匀的豆渣里,竟掺着些许细小的桑树皮杂质。
  袁了凡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话说到了子时。梆子声惊飞了栖在县衙匾额上的夜鸟。
  袁了凡站在库房阴影里,一股刺鼻的霉味直入鼻端。小五手中账册翻得哗哗作响:"去岁桑田亩产不过二十斤,赵员外却报了两百斤。"
  "赵家送来的蚕茧都在这儿。"老仓吏颤巍巍举起油灯。灯光扫过堆积如山的麻袋,袁大人忽然抽刀划开一只麻袋,受潮发霉的蚕茧簌簌落地,内里竟裹着杂柴碎石和泥土!
  小五倒吸一口凉气:"这人太黑了,难怪他们非要强占河西那三百亩好田!"
  "明日去河西村......"袁了凡话音戛然而止。他想起陈二残缺的血书,想起女童掌心的血痕,想起暴雨夜冲进豆腐坊的马车。那些碎石泥土在账册上化作赵员外吞没的三百亩桑田,在诉状上变成上百个画押的手印。
  上元节的次日夜晚,袁了凡扮作算命先生来到南街茶楼。卦筒里的铜钱叮当作响,二楼的说书人正在讲前朝清官夜探鬼市的故事。
  突然,楼下一阵骚动。但见赵府的马车撞翻了卖灯老张的摊子,描金车帘里飞出一把铜钱:"赏你的棺材本!"在一阵狂笑中飞驰而过。
  袁了凡上前,弯腰帮老张捡竹骨灯架时,瞥见他手背上的烫疤。疤痕和状纸上河西村佃农的伤痕一模一样。
  "你就是河西太平庄子的张贵?"
  老张点了点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袁了凡一笑,"指着灯架上的灯说,这些灯,我都要了!"
  案情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三个月前陈二送豆腐到赵府,撞见管家往赈灾粮里掺沙,威胁说要上告;昨夜赵家恶仆上门灭口,却让躲在米缸里的桃子逃过一劫。
  此刻,袁了凡端坐县衙公堂,惊堂木下压着河西太平庄子百姓的十八份血书。
  袁了凡冲着匆忙赶来、假作镇静的赵员外说:"证据在此,有何话说?"
  赵员外冷笑:"单凭这些刁民......"
  "传证人!"袁了凡声音未落,十八家证人先后跪倒到庭。
  "上证物!"
  几个衙役抬进来的竟是元宵灯会最热闹的十只走马灯。这些灯彩啊,咱们中国人最是熟悉,自古以来就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但见这些灯影转动间,现出赵家田庄、掺沙的粮仓、血染的豆腐坊。最后一盏灯里,陈二的血手印正按在假账本上。
  袁了凡微微一笑,起身走到赵员外面前,"赵员外可要亲自验看灯上的故事?”
  "那都是诬告!"那赵员外还在挣扎。
  袁了凡转身从案上取过匣子,"员外请看,这是从陈二家取的车轮上的证据,与你家的一致......"
  闻听此言,赵员外突然瘫倒在地,再也说不出话来。
  话说,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县衙内堂已经掌灯。袁了凡坐在油灯下整理案卷,忽见门外跑来个小小身影——那名叫桃子的孩子正提着一盏鲤鱼灯跑来,远远地喊着:"爹——爹——"
  但见那鲤鱼灯造型饱满,鱼身线条流畅,鱼眼有神,鳞片分明,在夜色中分外明亮。这鱼灯啊,因"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鲤"与"利"同音,寓意"好生利"。此刻,那灯芯在风里跳动着,活脱脱像一颗炽热的民心!
  正是:
  元宵灯会案情显,
  袁公明察辨忠奸。
  一盏鱼灯照民心,
  清名留与后人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