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天籁解压缩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3 发表时间: 2025.10.06 09:18:02

在纪念《了凡家风》拍摄十周年座谈会


  在纪念《了凡家风》拍摄十周年座谈会
  上的发言提纲
  
  尊敬的守强会长、康德宏主席,各位同仁、朋友:
  大家上午好!
  俗话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弹指一挥间我们的《了凡家风》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真是岁月静好,沧桑如昨。今天,我们怀着激动与感恩的心情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了凡家风》这部作品拍摄十周年。回首往昔,光影如梭,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敬意。
  十年前,我们怀着一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开启了《了凡家风》的创作之旅。 那时,我们或许并未完全预料到,这部聚焦于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先生及其《了凡四训》的纪录片,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激起如此持久而深刻的回响。我们创作的初衷很朴素:就是将袁了凡先生那跨越时空的智慧——“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的立命之学、“改过、积善、谦德” 的修身之道,以及他勤政廉政、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通过镜头语言,生动地呈现给当代的观众。
  回首这十年,感慨不已。
  让我想起孙彩艳,张殿成,我们创作电视片时的情景。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张璐区长把我们叫到政府三楼会议室,叫我们起草创作专题片稿本。随后,由彩艳写作了第一稿,我和殿成局长和成彬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经张璐同志把关完成。
  随后,在袁了凡思想文化国际论坛期间,纪录片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顺利完成。
  回首这十年,是《了凡家风》与我们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十年。是因缘聚会的结果。
  总书记关于重视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的浓厚氛围,就没有今天的了凡研究的累累硕果。
  没有陈浙闽书记来宝坻工作就没有了凡研究工作,没有袁了凡思想文化国际论坛的举办,更没有这部专题片。没有倪会长的不懈努力,长期坚持,就没有了凡研究会的成立和工作,也就没有专题片。没有康德宏主席(当年任文化局局长,后黄庄乡党委书记)力主推动了凡善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也没有小辛码头了凡善文化的挖掘,专题片也不可能诞生。没有张璐区长的支持,也该是无从谈起。当年张璐区长挂职宝坻,客观上为了凡研究会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没有于成彬,也就没有了拍摄专题片的团队,也就没有了经典之作。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有一大批如尹玉辉,孙彩艳,张殿成,杨松等一批了凡文化思想的爱好者,专家学者,他们勤奋挖掘研究传承了凡思想,实践了凡精神,为了凡研究会的诞生,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土壤。正是这众多的因缘聚汇在一起,造就了《了凡家风》这一经典作品的诞生。
  这十年,是种子播撒、生根发芽的十年。 电视专题片并经由中纪委网站等权威平台推荐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从宝坻袁黄(了凡)纪念馆的访客络绎不绝中,从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了凡善文化的传承中,看到了传统家训文化在新时代被重新激活的强大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古籍中的文字,而是成为了许多家庭、社区乃至党员干部修身律己、涵养家风的生动教材。
  这十年,是精神感召、星火相传的十年。 令我尤为感动的是,在民间,有许许多多像我们片中记录、以及因我们影片而感动的实践者。他们坚持宣传善廉文化,即是传播者,又是实践者。比如,和我住在一个小区的一位老同志,坚持业余时间清理院内垃圾,用他自己的方式,延续和拓展着善文化的精神。这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最美的状态正是这样“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的生生不息。
  这十年,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交汇的十年。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了凡四训》所蕴含的“功过格”自我管理智慧,所倡导的廉洁齐家、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显示出其宝贵的当代价值。它回应了AI时代的现代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及对清正廉洁社会风气的期盼,人类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我们的记录片,恰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人与人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桥梁。
  朋友们,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光明的灯塔。《了凡家风》的成功,离不开在座各位领导一直以来的关怀与指导,离不开剧组全体同仁的匠心创作与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广大观众朋友的认可与传播。
  展望未来,十年不是一个句点,而应该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家风建设、廉洁文化的培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我们希望,《了凡家风》的故事与精神,能通过更多元化的媒介、更创新性的表达,继续深入学校、社区、家庭,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期待,能有更多人以袁了凡先生为镜,以《了凡四训》为鉴,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让“好家风”成为每一个家庭最珍贵的传承,让社会正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升腾,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引中不断走向光明。
  最后,我想用袁了凡先生的一句话与诸位共勉:“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愿我们都能以此为志,砥砺前行,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创造文明进步和平的新世界,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