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4 发表时间: 2025.05.13 10:04:49

第二十八回 袁知县积善开渠引水 小甸村改名耙地种稻


  第二十八回 袁知县积善开渠引水 小甸村改名耙地种稻
  
  寅时的县衙后堂灯火通明。
  袁了凡等人仍在围拢案前,根据近日绘制的《宝坻水系图》,研究解决小甸村的饮水问题方案。烛火映着众人疲惫发青的脸。
  "……青龙湾暗流距小甸三十里,穿渠引水工程虽难,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袁了凡蘸着朱砂的秃笔在图上勾画着路线,笔尖突然顿住——那条预定渠道要经过乡绅李永昌的祖坟……大家面面相觑。
  窗外传来梆子声。大家抬起头,伸了伸腰,打着哈欠。此时五更已过,天渐渐亮了,大家纷纷散去。
  袁了凡推开木门,走向门外。晨雾中隐约可见路上已连夜支起三座芦苇大棚。棚前的灶火已经点燃,锅里飘着热气。第一锅是绿豆汤,绿豆已经煮开了花;第二锅艾草汤,艾蒿的味道弥漫;第三锅煮着的是黍米粥。此时,已有三三两两的饥民,排队等待开饭。若干工作人等已经到位,开始登记造册,问询了解各村灾情。
  卯时三刻,县衙仪门外来了二十余名耆老,当场下跪。袁了凡扫过人群,目光停在拄着槐木拐杖的李永昌身上——这位七旬老者去年带头抗拒税粮,如今却第一个出列:"袁大人!我们愿出全部家产开渠引水!"袁了凡搀起众人,“各位父老请起”话音未落,只见李永昌的儿子李虎扯着父亲衣袖:"您疯了?那要挖断咱家祖坟龙脉!"老人却将拐杖重重杵地:"龙脉不在坟头,在百姓心头!”
  引水工程开工那日,十里八乡的百姓像潮水般涌来。袁了凡亲自抡锹破土,铁镐撞击砖石的火星溅在脸上也浑然不觉。有皂隶发现袁知县已经把官袍换成了短打跺脚道:"袁大人这是要同我们泥腿子一起受罪?"
  "这渠是百姓的命根子!"袁了凡抹了把脸上的汗,指着龟裂的田地,"看见那些枯苗没?再半月不灌水,苗就死了,人也要饿死了!"说罢捧起地上的沙土,手中的沙土从指缝簌簌落下……
  秋分那天,清清泉水终于顺着新开挖的河渠流进小甸村,灌溉着干渴的稻地。人们高兴地敲锣打鼓,扭起了秧歌。年轻的媳妇们提着竹篮送来新蒸的米糕,孩子们追逐着水流欢笑着。七十岁的李永昌捧着陶碗跪在渠边,眼泪滴进水里荡起涟漪。他舀起一碗水,送到袁了凡面前“袁大人,您喝一口这第一碗救命的水吧!”
  袁了凡举起粗碗将水一饮而尽,说,乡亲们,小甸村有了水,我们就不愁喝水吃饭了,我们还要种水稻,吃上大米呢!”。
  开春时节,袁了凡从老家嘉善请来了几位插秧能手,来到小甸帮助育苗插秧。李永昌拄着拐杖,手拿袁了凡的《劝农书》领着家里人耙地,学种水稻。村子里的人家纷纷效法,一时间,改造水田数十亩。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秋天他们的水稻获得了好收成,家家户户吃上了“京米”。
  后来,袁了凡谈起小甸引水种稻,总是说小甸村“甸”字的左边应该加上“三点水”偏旁。有人问,那字念什么?袁了凡一笑说,还是念甸,不过是过去没有水,现在有水了,将来小甸村再也不会干旱少雨缺吃少穿了!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