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天津文学创作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三木子 收藏:0 回复:0 点击:1 发表时间: 2025.05.13 10:03:53

第二十九回 袁知县一心改过惠民桥 鲫鱼淀三面通衢立生祠


  
  第二十九回 袁知县一心改过惠民桥 鲫鱼淀三面通衢立生祠
  
  袁了凡想出门,又在门口止住了脚步。外面的雨下得实在有些大,何况是已经下了三天一夜。他犹豫起来。他想,昨天晚上忙了大半夜,子时才冒雨回家,檐溜如帘,湿了的官服还没有晾干呢。何况衙门今天没事,不妨休沐一日。檐溜如帘
  于是,他站在屋檐下,望着滴滴答答的秋雨出神。但见雨中紫薇零落,不禁想起江南,想起嘉善,想起了母亲。日前家中曾有信来,言母亲病已见好,……
  忽听咣咣有人拍门,随后就见县丞王守拙打着伞,怀中揣着个包裹匆匆进了院子,官靴踏碎了甬路水洼中的天光,啪啪作响。人未入室,蓑衣滴沥,身上雨水已淌了一地了。
  "大人请看,”王守拙放下包裹,打开,拿出一张舆图,“鲫鱼淀三面环河,仅村西通一路。"王县丞的手指划过舆图上密集的红线,"逢汛,西面桥梁漫水村子亦成孤岛。前日里又有船翻在渡口,幸得渔家相救……怕是如今这雨已三天……"
  话音未落,门外忽起喧哗。门上老赵头引着个浑身湿透的汉子身背鱼篓闯进来,见了袁了凡忽然扑通一声跪地,蓑衣上的水珠在地砖上滚动。
  "青天大老爷!"他打开身旁鱼篓,十多尾红鳞鲫鱼在篓中扑腾,"这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求大人给鲫鱼淀指条活路。"
  袁了凡俯身扶起汉子时,触到那虎口处层层叠叠的老茧——多年撑船的结果。
  
  "七里难,八里易,鲫鱼淀有女嫁不出去……"
  三日后,袁了凡带着工房经承王某勘察鲫鱼淀村地势,决定建桥。撑船随行的汉子姓余,是那给袁了凡送鱼的汉子,口里唱着渔歌。
  "大人当心!"那余老大一把抓住袁了凡的衣袖,"二十年前陈县丞曾经在此落水……"他的话音没说完,就被惊雷劈碎在风雨里。雨幕中,袁了凡看见对岸土坡上有一座孤坟,坟前立无字墓碑。碑身已被青草吞噬大半。
  袁了凡在地里摘了一束野花,放在了墓前。
  
  刚进腊月,始签派里甲人夫,开始运作。第一船青石运到了鲫鱼淀,全村老少都挤在村头看热闹,一老妪以衣拭石,泪流满面。袁了凡俯身搬起一块石板,石板的棱角划破指尖,血渗石纹。他想起《禹贡》里大禹治水"随山刊木",亦当以血为引吧。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鲫鱼淀村东新桥落成,匠人休工半日。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众人皆请袁了凡提笔命名,袁了凡不肯,最终推辞再三终不获已,悬腕如握千钧,题了"惠民桥"三个大字,并不署名。那日正午,那余老大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孙子过来,忽听桥下扑通一声响,竟是一条大鱼跳上岸来。他看到有千百条鱼儿正在逆流而上,欢快嬉戏呢。
  ……
  大年三十,袁了凡再次来到鲫鱼淀,走上桥头。见一位老石匠正在迎面桥板上刻着文字,那正是自己的“惠民桥”三个字,笔画间还嵌着晶亮的石沙。
  "这字是袁公亲题呢。"老石匠没有认出袁了凡,他正专注于刻石,手上的凿子在"民"字最后一勾上顿住,"写这字,袁大人是用临时找到的一支秃笔,蘸着残墨写的呢。"袁了凡看到,老石匠那粗糙的手被振裂,渗出血丝。
  有祈祷声隐隐传来,袁了凡抬眼望去,见河岸边有一祠堂,香烟缭绕。他循声度去,但见那祠堂青砖灰瓦,铁马迎风,其声若磬。推门而入,露出龛前供奉的画像,龛侧悬蓑衣斗笠,牌位上依稀能辨出是“袁大人"等字。案头香炉里香灰颇厚,《劝农书》摆在案上,夹页是"治水札记"残稿一篇。清风忽至,书页哗啦啦翻到"占验篇"。袁了凡看到,一束夹在其中的蓍草轻轻颤动。

------------------------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浮 世]    收   藏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